1900 年的紫禁城,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朝堂之上,大臣们吵得面红耳赤,犹如菜市场里的大妈们为了区区几毛钱而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他们或拍案而起,或横眉冷对,或怒发冲冠,或据理力争,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
而在后宫之中,慈禧太后则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她口中不停地念叨着“祖宗基业”,然而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己的老脸。这一切的缘由,皆因洋人那帮家伙。他们依仗着坚船利炮,在大清的土地上肆意横行,耀武扬威。今天索要这个权益,明天又讨要那个好处,简直是贪得无厌,永无止境。
慈禧太后,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争斗。她历经无数风雨,在宫廷中摸爬滚打了数十年,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江湖”。然而,即便是如此经验丰富的她,面对眼前的局势,也不禁感到心中无底。
洋人愈发嚣张跋扈,对清朝政府的要求越来越过分,而朝廷却对此束手无策。这不仅让慈禧太后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更让她这个“老佛爷”的脸面无处安放。就在她焦虑之际,一封“绝密情报”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直直地落在了她的案头。
这封情报所透露的内容,简直是石破天惊——洋人竟然妄图逼迫她归政,扶持光绪帝复位!慈禧太后看完后,气得浑身发抖,她一拍桌子,怒目圆睁,口中大骂:“好你个洋鬼子,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看我怎么收拾你!”
愤怒的慈禧太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召开一场“紧急会议”。大臣们接到通知后,纷纷赶来,一个个正襟危坐,心中却都像揣了只兔子似的,七上八下,完全摸不透这位“老佛爷”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微微挺直了身子,然后清了清嗓子,用她那略显苍老却依旧威严的声音说道:“诸位爱卿啊,如今这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呐!他们竟然如此不把咱们大清放在眼里,肆意欺凌,这让我等如何能忍?咱们大清堂堂大国,岂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呢?”
说到这里,慈禧太后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似乎有些激动:“与其坐等亡国,不如我们奋起反抗,与那洋人来一场殊死之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我大清的尊严和国土,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暗自叫苦不迭。他们心里其实都很清楚,以大清目前的实力,要与洋人开战,胜算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在这朝堂之上,谁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毕竟,在这个时候,政治正确才是最重要的,谁要是敢唱反调,那可就是公然与太后作对,说不定就会被人扣上“卖国贼”的大帽子,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于是,大臣们纷纷点头应和,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太后所言极是,太后圣明啊!”那场面,就像是一群人在看恐怖片一样,明明每个人都被吓得要命,却还得硬着头皮说:“这电影真好看。”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扫过殿下的一众大臣们。只见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却又似乎都在努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安和犹豫。然而,当慈禧太后的目光与他们交汇时,这些大臣们却又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种“一致”的态度——支持。
慈禧太后心中暗自得意,嘴角微微上扬。她轻抬玉手,向着下方一挥,朗声道:“既然诸位爱卿皆如此支持,那此事便定下来了!不过,这一仗可并非易事,尚需从长计议,仔细筹划一番。”
宣战之事,对于慈禧太后而言,绝非儿戏。她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她自身的地位,因此,她必须谨慎行事。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她需要先摸清洋人的底细,了解他们究竟有多少实力和能耐。
于是,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她派遣了亲信之人前往各国使馆,美其名曰“串门”,实则是去探听洋人的口风。这些使者们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要巧妙地与洋人周旋,既要表明清朝的立场和决心,又不能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正意图。
那些使者们听到慈禧太后要宣战的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个都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他们心里暗自思忖:“这老佛爷莫不是疯了吧?大清如今的状况,她难道心里就没有一点数吗?”然而,尽管内心充满了惊愕和质疑,他们在表面上却依然不得不摆出一副恭敬的姿态,与慈禧太后派来的人虚与委蛇、周旋应付。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这边也并未闲着。她心急如焚地命令荣禄立刻整顿军队,做好战争准备。荣禄这个人,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狐狸、老滑头。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绝非易事。但他又不敢公然违抗慈禧太后的旨意,毕竟那可是太后啊!
于是乎,荣禄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一方面让手下的将士们装模作样地进行操练,做出一副积极备战的样子,以应付慈禧太后的视察和催促;另一方面,他却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给洋人送去武器和食物,甚至还帮助他们与自己的国家通电报,传递情报。
这样的操作,实在是让人感到既可笑又无奈。荣禄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两边讨好,试图在这场复杂的局势中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然而,他的这种小聪明最终是否能够得逞,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了。
然而,慈禧太后对此却一无所知。她那毫不合作的态度,早已令列强们心生不满,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更糟糕的是,义和团的那帮“熊孩子”们,竟然将各国的使馆搅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这不仅让列强们颜面尽失,更是让他们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在这种情况下,列强们决定不再坐视不管,他们迅速行动起来,重新组建了一支更为庞大的八国联军。这一次,联军的规模远超以往,人数多达一万多人,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扩招”。
不仅如此,联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是“豪华加强版”。那些先进的洋枪洋炮,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八国联军组建完毕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衅滋事。他们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清军将天津大沽口炮台拱手相让。这无疑是对清朝的一种极其严重的侮辱和挑衅,仿佛在公然宣称:“喂,你们清朝那点儿可怜的家底,还是乖乖交出来吧,省得我们亲自动手!”
面对如此无理的要求,直隶总督裕禄不敢怠慢,他像一个忙碌的“快递小哥”一样,迅速将大沽口炮台的情况上奏给了朝廷。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主张开战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燃放鞭炮一般,接连不断。
慈禧太后呢,此时的态度异常强硬,仿佛吃了秤砣一般,铁了心要与洋人一较高下。她心中暗想:“哼,这些洋人真是欺人太甚,难道真当我是好欺负的不成?我慈禧太后可不是吃素的,今天就让你们见识一下我的厉害!”
其实,慈禧太后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对于罗嘉杰所提供的情报,她早就心知肚明那是假的。然而,她同样清楚地知道,列强对她这位“老佛爷”早已心怀不满,只是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她拉下马而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绝不能让人小瞧了自己。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慈禧太后便紧急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这次会议的气氛异常紧张,仿佛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大臣们如坐针毡,一个个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会触怒慈禧太后。
整个会议过程中,慈禧太后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大臣们则战战兢兢地汇报着各种情况,不敢有丝毫怠慢。
然而,就在会议刚刚结束没多久,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大沽口炮台竟然被八国联军攻陷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大沽口炮台的失守,意味着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而且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原本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的人们,此刻也都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躲不掉了。
到了此时此刻,无论慈禧太后是否宣布开战,对于这场战争的进行与否,实际上已经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了。毕竟,列强们早已下定决心要给清朝一个狠狠的教训,而清朝上下也早已“同仇敌忾”,几乎所有人都坚决主张开战。
然而,宣战与否在道义层面上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师出有名”才能让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站得住脚。因此,慈禧太后决定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与前几次御前会议相比,这次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大臣们一个个都低垂着头,不敢与慈禧太后对视,静静地等待着她发话。整个宫殿内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
终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之后,宣战的事情终于被敲定下来了。这一场战争,就如同一场盛大的戏剧,帷幕已经缓缓拉开,人们都无法再置身事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大戏如何上演。
在第四次御前会议的那一天,慈禧太后展现出了她作为决策者的果断和决绝。她宛如一个严厉的“房东大妈”,毫不留情地派遣许景澄等人前往各国使馆,下达了“逐客令”。
慈禧太后的语气坚定而冷酷,她毫不客气地对各国使节说道:“给你们 24 小时的时间,立刻收拾好你们的行李,滚出我们的国家!”这道命令就像是一道晴天霹雳,让各国使节们惊愕不已。
然而,与慈禧太后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绪帝。他仿佛是一个不情愿搬家的小孩儿,紧紧地拉住许景澄的手,满脸忧虑地说道:“咱们再商量商量吧,或许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第二天,总理衙门就像个“搬家公司”,对着各国使馆宣读了“搬家通知”,还派了兵去“监督”各国使者及家属收拾行李,然后“热心”地把他们“护送”到了天津。那场面,就跟送亲戚出门似的,不过这亲戚可不太情愿走。
第三天,董福祥那帮子和义和团就像群“拆迁队”,对着东交民巷里不愿意走的使馆开始了“强制拆迁”。一时间,洋人们那是哭爹喊娘的,不少还丢了性命。这仗打得,跟闹着玩似的,但可不是真的闹着玩。
到了第四天,也就是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干脆以光绪帝的名义发了个“宣战诏书”,就像是在朋友圈里发了个“战斗檄文”,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这十一个国家“宣战”。
那阵势,就像是说:“来吧,咱们干一架!”这慈禧太后,可真是“霸气侧漏”啊!
她在诏书中写道:“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
这诏书一发,那可真是惊动了天下。各国列强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给大清一个狠狠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