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姐姐,是真的,这缸咸菜是我跟我三叔一起搞的,我当时还吃了两口硝盐呢。”一边儿低头吃饭的李鲲抬头笑嘻嘻的说道,“现在我们家的作坊里,还有很多呢。”
硝盐其实只要不过量,是可以直接食用的。
但李平安不愿意直接跟官府对上,大规模贩卖硝盐,所以最终还是走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大规模制作咸菜。
本来他们家就只做蘑菇酱,也不差新的调味品。
相比于南越的百姓来说,定南州的百姓想要吃盐也不容易。
目前来说,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从川蜀之地购买,但川蜀之地的井盐发展缓慢,而川蜀之地的人口这些年因为太平的环境,逐渐增多,想要外流变得困难许多,所以这个渠道购买盐,是相对比较昂贵的。
而从沿海运过来,要走水路,路途遥远不说,而且一路都是逆流。
再加上盐商基本上都是跟官府勾结,利润自然而然的要求更高,所以定南州乃至同为岭南道的周边数个州县,盐价都极其的高。
如果李平安,能够在加工的硝石过程中,生产出大量的附属品硝盐,并且用处制作咸菜,那么对于整个定南州,乃至岭南道来说,绝对算是意见大好事。
起码尉迟云英,这种算是见过大场面的人,都觉得心跳不自觉地快了不少。
“兄长,您能让手底下人给我演示下,这硝石制造盐的过程吗?”尉迟云英紧张地说道,“不是不信任兄长,而是这个事情干系太大。”
“行吧。”李平安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明天找人给你演示一下,不过此物现在还处于筹备阶段,你别给我说出去。”
“别明天了,现在就去呗!”
尉迟云英又是一顿哀求,李平安知道,以后开采硝石矿,少不了尉迟家的支持,也就同意了。
李平安控制下的每一处试验场地,都是禁地。
除了李平安自己之外,每个人来,都需要专属的令牌。
尉迟云英也是第一次来,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当天晚上,尉迟云英就见识到了十几个熬硝佬,通过专门的熬煮工具,将矿石,制作成硝和硝盐的过程。
尉迟云英尝了一口硝盐,虽然不是日常吃的盐,但是也是咸咸的。
“竟然真的可以,竟然真的可以!兄长,原来这种石头也可以制作盐!”
哪怕是目睹了整个生产过程,尉迟云英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说,整个加工过程,真的是危险重重,但是尉迟云英觉得完全可以承受。
他兴奋地说道,“兄长,这一次您真的是要发财了!”
虽然说,李平安并不直接贩卖盐,而是将硝盐经过加工,用来制作咸菜之后,再贩卖。
但是这其中蕴含的市场,依然比什么钻井机要强很多。
是仅次于杂面的大生意。
关键是生产杂面要采摘野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野果子是有限的。
但矿石不一样。
尤其是,李平安通过硝盐制作的咸菜,味道还比一般的咸菜要好很多。
最重要是的,这硝盐比起海盐和井盐来说,算是就地取材,运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以目前大康的情况来看,李平安想要不发财都难。
李鲲对于三叔是抱有一种盲目崇拜情绪的,“三叔之前跟我说过,这硝盐并不值钱,他制作硝盐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定南州、龙州的百姓都吃上便宜的盐分。”
“所以,尉迟姐姐,你以后千万不要说我三叔的不好。”
尉迟云英脸色微红,这李家的小崽子说话就是好听。
别人可能讲究什么礼仪尊卑,但她却觉得别人要是张嘴就叫自己姑姑之类的,会把自己叫老了。
但是这小子就自己姐姐,又像是自己小了李平安一辈。
尉迟云英猛烈地摇了摇头,我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不是应该敬佩兄长竟然有这么崇高的品德,要去让老百姓吃到便宜的盐吗?
“兄长,刚才是我不好。”尉迟云英刚想说,却发现李平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一边儿的李鲲摇头道,“我三叔,刚才看你观察得那么细致,没有打扰你,他老人家每天干很多活,是非常累的。”
尉迟云英这才发现,此时天色已经非常晚了。
她有些尴尬地吐了吐舌头,蹲下身子摸了摸李鲲的小脑袋瓜,“辛苦你了,小鲲鲲你也回去休息吧。”
尉迟云英第一次来试验场,对这里的东西都很稀奇。
走的时候,还厚着脸皮要走了一大缸咸菜。
尉迟云英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战场上度过,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理所应当,这些世家子就该这么勇猛。
但说到底她还是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子,也是累得不行。
一觉睡得昏天黑地,等到再醒来的时候,天都亮了很久了。
等到他再去找李平安的时候,大嫂告诉她,李平安一清早,就带队去了象鼻山。
“大嫂,您跟我兄长说一声,昨天是我的不对。让他不要怪罪与我,等我回来,我一定给他道歉,还给他带礼物!”
尉迟云英刚才来找李平安,除了道歉之外,还想跟他谈一谈,制作硝盐和售卖咸菜的事情。
她也想问一问,为何硝盐可以直接食用,不直接卖,反而要用来制作咸菜。
这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吗?
可是队伍还在等她回去主持大局,尉迟云英也就没有时间,跑到象鼻山去找李平安。
留下话之后,她就急匆匆地带着一些部曲,离开了七里堡。
等到路过镇子边缘的时候,他发现外面的空地上,站满了人。
乌央乌央的,一眼看不到尽头。
尉迟云英最近杀贼,有些上头,见到这场面,第一反应就是让手下做好战斗准备,并且准备寻求援兵。
但是紧张了半天,发现前面的氛围很是和谐。
当先便找了个老人家问询情况。
“贵人,是流民安置团!”老人家笑呵呵的说道,“现在七里堡的日子过得舒坦了,州刺史就将多余的流民往咱们这送,想着七里堡人富裕,尽可能的吸纳一些。”
“老镇长会挑选一些年轻的后生,让他们组成家庭,落户在七里堡,咱们七里堡用不了多久,估计就要成为县城了。”
“这还有些年纪大的呢?”尉迟云英问道。
“年纪大的,还没有人要的孤儿也没事儿,”老翁得意道,“我们镇的李三郎厉害着呢,做了龙州的刺史,会将人送到龙州去。”
“那边儿日子虽然苦一些,但比起其他地方也要好很多。”
“萧刺史也够昏聩的!”尉迟云英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却替李平安开心,确认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之后,打赏了老翁些许钱财,然后纵马离开。
其实李平安很反感这种衙门组织的人员转移情况。
因为不用朝廷操持,他也可以吸纳人口。
可经过朝廷的安排,就有了轻重缓急,就会让朝廷知道自己具体吸纳了多少人口。
最主要的是,失去了自主性。
不过事实证明,李平安想的有点多。
朝廷组织是朝廷的事情,还有很多百姓自己拖家带口地往定南州跑。
洞庭湖的战事,对岭南道影响也很大,除了定南州相对稳定之外,其他州出现了很多侧影的队伍,这些队伍不敢对世家豪强的地盘动手,但是却敢欺负老百姓。
这些百姓家里的条件本来就不好,被抢劫之后,日子瞬间变得更加艰难。
加上听说了北边儿在打仗,便只能往南边儿走,而南边儿发展最好的就是定南州七里堡。
这整的定南州整天人满为患,李平安让老村长将事情禀告到公孙县令,公孙县令又禀告到了萧刺史那里。
萧刺史刚一开始还管一管,后来发现根本管不了。
最后就只能听之任之。
而李平安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接纳,往龙州送。
这些流民实在是太惨了,你只要不管他,他们就会演变为流寇,然后开始疯狂的劫掠,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最后一切困难,都会转化到南越国的百姓。
因为缺乏粮食的李平安会源源不断地送假币去升龙,敦促周侃他们购买粮草回来。
而且洞庭湖那边儿也“不负众望”,即便是有了尉迟常坐镇,战乱也没有控制住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
这让升龙城方向,在拿到李平安的假情报之后,认为形势向好。
也愿意主动加大对走私的支持,这让李平安的假币大业,发展得很红火。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李平安这边儿大肆安置流民,可升龙城周边儿的乞丐也越来越多。
当然,升龙城周边儿百姓的困苦,李平安也是看得见的。
他毕竟是心善的人,他多次写信告诉周侃等人,不要在一个地方割韭菜,要向南越全国辐射。
同时联系做海上贸易的魏尚,让他多联系联系海外的国家,看看扶桑、高丽、南洋诸国有没有粮食购买。
至于金银不用担心,他们每日从南越掠夺大量的金银,等待用出去呢。
而李平安自己,则更多的心思用在咸菜大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