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在仔细聆听楚凡的话语之后,心中对于定居在魏国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原本就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失望,恰巧在一位跨国商人的手中得到了一份魏国的报纸,报纸上关于魏国即将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消息让他心动不已。他渴望能够前往魏国,探寻自己是否能在那个国家找到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书生满怀感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魏国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即便是对君主的议论也如此自由,这充分展现了魏国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环境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舞台。不知道先生能否告知我,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成为魏国的子民?同时我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才能成为魏国的大学的学子。”
毕竟在书生所获得的报纸上有着明确的说明,只有成为魏国大学的学子才有机会成为朝廷官员,而这个书生并不想放弃追求自己的抱负。
楚凡面对书生的提问,并没有立即给出回答。尽管他是魏国的皇帝,但他并不直接管理这些事务,对于皇家政务处理处和朝廷大臣是如何安排那些希望成为魏国子民的具体流程和条件,他并不清楚。
然而楚凡可以指示曹孟德在明天的报纸上发布一则公告,详细说明其他国家的子民如何能够成为魏国的子民,以及需要满足哪些具体流程和条件。
至于进入即将开办的大学的招收条件,由于目前学院的相关规定还未完全确定,因此这件事情还需要等待,等到一切条件都明确之后,再给面前这位年轻人一个确切的答复。
楚凡缓缓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如果你真心希望成为我们魏国的子民,那么关于这个过程的具体流程和所需条件,你可以在明天购买一份报纸来详细了解。至于想要进入魏国的大学,目前魏国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规则,这些规定将在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之后,才会向外界公布。”
书生恭敬地向楚凡行了一礼,然后带着感激的口吻说道:“非常感谢先生的悉心指导,我明天一定会仔细阅读报纸,了解所有的细节。”
楚凡此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难道你对你的祖国已经彻底失望,以至于认为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吗?难道你不应该回到自己的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变它吗?”
书生带着一丝苦笑,回答道:“改变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尤其是当它的腐败和问题已经根深蒂固,那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曾经也像先生一样,怀抱着改变国家的梦想。
但是连续三次的科举失败,每一次都是因为权贵的操纵,这让我彻底失去了信心。无论我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动摇那腐朽的体制。与其在绝望中挣扎,不如寻找一个新的环境,或许在魏国我还能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楚凡想到了蓝星历史上唐朝末期的一个秀才,他也是因为多次科举不中,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进入长安,那就是聚众起义并成功攻入了长安。这个人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黄巢。
楚凡在眼前的这位书生身上,似乎看到了与黄巢相似的影子。幸运的是这位书生面前有着魏国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不必走上黄巢那条极端的道路。
然而楚凡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将黄巢所作的那首着名诗篇告诉眼前的这位书生,那么他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楚凡缓缓地开口说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书生看到楚凡那副认真严肃的神情,不由得正色点头回应道:“学生愿意聆听您的高见。”
楚凡继续说道:“你有没有曾经思考过,既然你无法通过考试进入自己国家的皇城,那么是否考虑过用其他方式进入皇城呢?试想一下,如果那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帝王统治,以及一个腐朽不堪的朝廷,或许只有打破旧有的秩序,才能迎来新的生机。而且这样的朝廷,实际上也不会有多少百姓会真心地支持和拥护。”
楚凡说完这番话后便缓缓地站起身来,在准备离开之际,他高声地吟诵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穆熙等人人也跟随楚凡的步伐,缓缓离去。而楚凡的这番言论却让书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目送着楚凡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波涛汹涌,那首诗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击着他的内心。
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面对,甚至不惜打破那些破旧的枷锁。书生坐在原地沉默不语,内心波涛汹涌思绪万千。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茶楼的小二悄然走到了他的面前,用一种略带责备的语气说道:“你这个外乡人真是缺乏观察力,刚才那位身份尊贵的客人,正是我们魏国的皇帝陛下。陛下难得离开皇宫,出来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却不幸被你这个愣头青打扰了他难得的闲适时光。”
书生听罢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之前看到楚凡带着几位美女一同出现在茶楼外面临时搭建的桌子旁,悠然自得地坐着,还以为那只是某个才华横溢的富家公子哥;
而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秀才,认为自己稍微放下身段,与对方交流一番也无妨。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哥,竟然就是魏国的皇帝陛下。
书生忍不住开口询问道:“魏国的皇帝陛下为何会出现在这样一个普通的茶楼之中?通常来说,一位国家的君主出行,不是应该有众多随从前呼后拥,周围戒备森严吗?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君主,怎会如此不拘小节,坐在与最底层百姓同处一室的茶楼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