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笑也是半是玩笑,半是鼓励。
“好,我来说。”管亥仿佛下了多大决心一般,看得身边的张杨、赵云都忍不住轻笑起来。
贾诩和法正可不敢小瞧管亥,这可是征西军团的军团长。
虽然他们不知道“军团长”是个什么官衔,但肯定不比皇甫嵩这个左将军的位置低。
“请去恶赐教。”
管亥理了理思路,才故作高深地开口。
“要想打破知识垄断,就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知识垄断。”
蔡成在一旁真的吃喝起来,同时也笑眯眯地看着管亥,并给他鼓励。
管亥看到了蔡成鼓励的眼神,信心顿时暴涨。
他管亥管去恶怕过什么?
当年既然敢造朝廷的反,就已经说明他是天不怕地不怕了,今天怎么会被几个所谓的“天下大才”给吓住呢?
天下大才?
我呸!
除了我家公子,天下有谁敢称“大才”?
管亥胆气顿时壮了起来。
反观贾诩、法正,两人听得很认真,眼神正在说明,希望管亥快点讲下去。
“其实,知识垄断不是有人刻意而为。孔圣就说过,有教无类。一千多年传承下来,如今读书人的数量,比起孔圣那时,不知道多了多少。
“那是怎么造成的呢?成本。读书的成本太高了。
“在纸张出现之前,所有书籍均用兽皮、竹简。其中,又以竹简为多。
“凡是刻过竹简之人,均知刻竹简是费时费力。
“所以,古人留下的典籍,都是言简意赅。无非就是想少刻几个字,省些力气罢了。
“正因为如此,读书才需要有三大成本。
“成本之一,拜先生。无论是蒙学先生,还是拜师,都需要相应的付出。至少,贫困人家是请不起先生的。
“可不请先生又不行。因为前贤典籍晦涩难懂,如果没有先生指导,仅靠个人去摸索,可能一生都未必能够明白。
“成本之二,纸张。
“学写字倒还好,可以直接制作一个简易沙盘,然后用木棍在沙盘上书写。
“可如果要想把先生讲解的重点记录下来,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必须要用纸张了。
“当然,也可以刻竹简。但前面我已经说了,费时费力,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普惠教育,真正实现孔圣的‘有教无类’,就必须把纸张的成本降下来,一直降到普通农户用起来都不心疼的程度,降到纸张除用来书写之外,还可以用来擦嘴、擦手,甚至是擦屁股的程度。”
说到这儿,管亥有些挑战式地看着其他人。
他这么说,是因为这是当年蔡成给他们讲课时的原话。
当时所有的学员,听到“擦屁股”时,顿时哄堂大笑。读书人觉得不雅,莽夫觉得爽快过瘾……
如今,管亥也想看到哄堂大笑之景重现,结果,没人理他,不是在继续吃喝,就是在沉思之中。
管亥闹了个没趣,只好马上继续说了下去。
“成本之三,传播。
“传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启蒙靠先生,传播靠书籍。
“如果书籍都是由竹简构成,不仅镌刻之时费时费力,就连携带都不方便。
“比如我就很喜欢读书,可我又要带兵出征。如果随身带上几部竹简书,倒是没有什么。
“可我护民军将士,人人读书,每人读的又都不一样。如此,我护民军出征后,仅仅是携带书籍,就要占用很多车辆。
“如此,就不是军队,而是学子结队游览了。
“所以,纸张出现后,也出现了纸张书籍。
“不过,纸张书籍都是一笔一划书写出来的。这同样费时费力。
“好在我家主公,也就是成公子,不仅发明了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左伯纸,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所以,我们护民军三十万将士,出征之时,起码携带了十五万种书籍,全部都是纸质书籍。
“我们随时可以阅读。如果遇到战事,这些书损失了,也没什么,因为东莱藏书馆中都有原本。我们随身携带的,都是印刷厂印制出来的。
“成公子还说过,左伯纸不仅要继续降低成本,而且还要多样化。比如说印刷用纸、毛笔用纸、铅笔用纸、钢笔用纸等,都要区分开来。
“在青州,不仅所有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必须要进大学堂读书,而且免去所有学费和一日三餐的费用。就连想做农庄庄主,都必须要进夜校学习识字、写字。
“我家主公说过,普及教育,是万年大计,容不得丝毫马虎,也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
管亥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普及教育才能打破知识垄断”的结论,可在座所有人都听懂了这个意思。
管亥不仅说出了如何打破知识垄断,还说出了青州早已开始践行。
这次,不仅贾诩、法正听明白了,就连孟达都听明白了。
所有人都被成公子在青州的壮举震撼得无以复加。
李莽看到大家震惊的神色,自豪地说道:“这算什么?我在投靠成公子之前,扁担倒在地上,我都不知道是个‘一’字。可三年之后的我,每天都在读兵书。
“遇到不认识的字,我手下的那些娃娃,都是我的先生。”
娃娃?
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会把自己的手下,说成是娃娃?
看到大家困惑的眼神,管亥笑着解释。
“我护民军只招收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少年。这些少年并不直接入军,而是在训练营做预备役。至少要训练两年,并考核合格后,才可以正式入军。
“所以,护民军所有士卒,都是我们亲手训练出来的。他们在训练营中,不仅要学军事,还要识字、读书和上军事课。所以,我们习惯把他们都称为娃娃。
“我家主公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可能有信仰、有战力的军队。
“我们护民军将士,每个人都知道‘为谁战’、‘为何战’、‘为何死不旋踵’等基本道理。
“所以护民军上下,不仅都识字读书,而且读的书还不仅仅是兵书。
“我家主公在这几年间,每日只睡三个时辰,每天晚上都要编写各种书册,然后交由印刷厂印制出来,然后再交给青州藏书馆。
“我们出征随身带来的书籍,都是从藏书馆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