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六部尚书
丞相之权,是神授予君王,而君王又再授予丞相。这个逻辑关系一点问题都没有。
六人都被“君主立宪制”给折服了。
而且,从此刻起,他们六人,才对蔡成有了发自内心的钦佩。
哪怕蔡立是蔡成的生父,过去也没有这么佩服过蔡成,甚至都有了一丝敬畏。
荀彧也没有着急催大家表态。
他知道,如此震撼的内容,这些人都需要一番消化。
他自己不也消化了大半年,才理解的吗?
要大家接受“君主立宪制”,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荀彧已经做好了在上元节前获得大家支持的心理准备。
上元节,是荀彧给大家的最后期限。
过了上元节,三公九卿就要陪陛下出发了。
可事实却完全出乎荀彧的意料之外。
当刘虞表态支持“君主立宪制”时,不仅刘岱、贾琮、蔡立、王允、卢植都响应,其他的三公九卿竟然也都表示了支持。
三公九卿中,除王允是真的支持之外,其他的三公九卿,自然都是表面上支持。
他们不会陪陛下出巡,更不会在蔡成把持的朝堂上为臣。
等成公子离京后,他们还要以此为理由,发动天下读书人对蔡成口诛笔伐呢。
看到他们支持,荀彧马上拿出了《改制诏书》及《保密承诺书》,让在座的所有人签字画押。
这下子,三公九卿都傻了。
只有刘虞、卢植、王允等人在偷笑。
这是预防你们口是心非的最佳手段。
想和成公子斗?你们还差得远呢。
不过,三公九卿们也不白给。
他们瞬间想到,即使是签字画押,他们日后还可以对外宣扬,说是被成公子逼的。
在京都中,蔡成一手遮天,他们自然不敢反抗。
反抗也没用。
所以,尽管他们都签字画押了,可这签字画押,也将成为日后讨伐蔡成的罪状之一。
至于保密,是指在“君主立宪制”需要诸多准备,要一年后,才会以颁布《宪法》为准正式颁布。
在正式颁布前,不得对外公开。以免在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引发朝野动荡。
这又让众臣找到了一条蔡成的罪状。
这一年内,肯定要把蔡成“擅改祖制、削弱皇权”给捅出去,而且保证届时天下汹汹。
荀彧继续说明,内阁与六部是不一样的。
内阁是大汉的决策机构,而六部则是大汉的执行机构。所以六部尚书另有其人。
三公九卿苦笑,你就明说好了,不就是要把我们这些人清扫出朝堂吗?
既然你不让我们顺利辞官致仕,那就再给你加上一条罪名好了。
无端罢免朝臣。
这个罪名,足以引发天下士子的群情激愤。
荀彧接着公布了六部尚书的人选。分别是:
吏部尚书,原青州牧府长史谢方;
户部尚书,青州大儒管宁;
农部尚书,原青州牧蔡立;
工部尚书,原青州大工坊主使楚实;
财部尚书,原东莱太守管统;
刑部尚书,由王允兼任;
随后,荀彧又给大家重点解释了一下国土部。
当前,已经开拓了乌桓领地和三韩。
马上还有南匈奴领地、西羌、氐羌领地、东部鲜卑领地及西域,同样要重归大汉。
更不用说,东面还有高句丽、扶余、肃慎和瀛州、北面有中部鲜卑,西北有西部鲜卑和北匈奴,西南还有南方蛮族……
所以,国土部,就是管治这些新国土的。
一直到这些国土以及国土上的民族完全融入了大汉,才会交给内阁管治。
国土部尚书为黄琬黄子琰,同时也是陛下派驻内阁的内阁大臣。
“这是要一举灭了西狄、北胡、南蛮、东夷吗?可如此大的国土,如何管得过来?”刘虞不解地问道。
荀彧苦笑。“如何管治偌大的疆土,我也知之不详。不过,据说成公子早已经把如何管治诺大疆土的策略,送去了豫州黄使君处了。
“黄使君来京就任之时,由他来向内阁解释好了。”
“可如此广袤的领土,子琰公年事已高,如何受得了奔波之苦?”贾琮问道。
新任的朝廷大员,就贾琮和黄琬年岁大,所以他很关注此事。
荀彧笑道:“子琰大人不用跑。因为国土部两大核心职能,一是制定新入汉领土的管制策略,二是落实这些策略。
“子琰大人负责制定策略,给他配个助手,负责落实这些策略。
“跑路都是他助手的事情。”
“啊?谁会给他当助手?”
“此人曾任朝廷的侍御史,前两年,因为看不惯十常侍当道,故而辞官归乡。”荀彧开始卖起了关子。
杨彪突然插言。“难道是田丰田元皓?”
“哈哈,文先公果然了得,一猜便中。”荀彧冲着杨彪恭敬一礼。
冀州名士,绝大部分已经尽归蔡成。
其中,蔡成最为看重的田丰、沮授两人,前者将任黄琬的助手,专门负责新开拓的领土;后者则先入农署熟悉情况,然后担任巨鹿郡太守。
现在冀州不是州牧制吗?
没州牧了,只有刺史。
蔡成下属,军政两分,不允许出现军政一把抓的州牧。
自蔡成入京,州牧制就彻底废了。
就连各州的治安军,都不归刺史统辖。
但此刺史又与之前不同。
之前的刺史,明面上的职责是替皇帝巡视一州之地,属于有职无权。
而蔡成任命的刺史,是一州之地实实在在的主官。
“大汉人才皆投成公子啊。”杨彪半是调侃,半是感叹。还有一些阴阳怪气。
荀彧觉得有些好笑。
这些家伙真是不开窍。你们以为成公子真就对你们没办法了吗?
你们哪里知道成公子的谋略,哪里知道护民军的真实战力?
“没错。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学子,全部在大学堂短期培训后,就去就任乡长之职。”
荀彧一点也没给杨彪面子,直接就告诉你,北方四州的士子,皆为成公子麾下。
然后,荀彧笑看着杨彪。“文先公,据说令侄杨修杨德祖,机智百变,聪慧异常,乃当世大才。只是他如今年方十五六岁,不知文先公可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