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个舞弊大案被彻查,朝廷考风为之一正,整个官场风气也焕然一新。当今圣上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决定开启新一轮科举。这一次,科举流程经过精心打磨,更加严谨细致,规则也愈发透明,力求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圣上召集了礼部尚书赵德明、吏部尚书钱文轩等一众威望极高的朝廷重臣,齐聚朝堂共商科举章程细则。
赵德明率先开口:“陛下,此次科举应向全国各州府县广传消息,无论寒门士子还是世家子弟,只要饱读诗书、才学出众,皆可报名参考。”
钱文轩连忙附和:“臣十分赞同,还需设立严格的童生试和乡试环节,由各地学官对考生的学识和品德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参考之人品学兼优,无品行不端之嫌。”
经过一番激烈且深入的讨论,最终敲定了此次科举的流程。
首先在全国张贴皇榜,详细说明科举相关事宜,广泛招募考生。考生需先参加童生试,通过后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合格者为举人,获得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内容涵盖四书五经、策论、诗词歌赋等,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逻辑以及对国家大事的见解。
会试结束后,成绩优异者将参加殿试,由圣上亲自出题并选拔,最终确定进士名次,而进士一甲仅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消息一经传出,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寒门士子们看到了改变命运、入朝为官的曙光,纷纷日夜苦读,挑灯夜战,精心准备。
世家子弟们也丝毫不敢懈怠,家族中的长辈们倾尽全力,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各种珍贵的学习资源和备考经验。
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寒门书生名叫苏然。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对读书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执着,勤奋好学,对治国理政和经史子集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当听闻科举的消息后,他激动得彻夜难眠,此后便日夜研读经典,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和民生百态,撰写了大量的策论文章,反复琢磨修改。
他的同窗好友劝他:“苏然,这科举竞争可是异常激烈,世家子弟不仅人脉广泛,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咱们寒门子弟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难如登天。”
苏然却目光坚定,语气铿锵地说道:“我只相信自己多年苦读积累的才学,若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踏入仕途,改变这世间的不公,为百姓谋福祉呢?”
在京城之中,王家作为当地颇具声望的世家,家族中有好几位年轻子弟都跃跃欲试,准备在科举中一展身手。
家主王崇山亲自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地教导:“此次科举,圣上力求公平公正,为国家选拔贤才。你们一定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将家族的良好学风和远大抱负展现出来。切记,参加科举是为了报效国家,为社稷百姓贡献力量,而非为了家族的一己私利。”
报名截止后,各地的童生试和乡试有条不紊地展开。
负责考务的学官们秉持着公正无私的原则,仔细审阅每一份考生的资料,严格监督考场纪律。
面对一些世家子弟或其家族的请托,许多学官坚守底线,不为所动,坚决按照既定标准筛选人才。
在这两轮考试中,不少品行不佳、学识浅薄的考生被淘汰,而像苏然这样饱读诗书、才学出众的寒门士子和一些优秀的世家子弟则成功脱颖而出,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宝贵资格。
会试当日,天色还未大亮,京城的贡院外便已人头攒动。
高大厚实的围墙和紧闭的大门,虽然隔绝了外界的嘈杂喧嚣,却无法阻挡考生们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冬日的寒风中,考生们身着厚重的冬衣,怀里紧紧揣着文房四宝,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小声交谈着,试图缓解那紧绷到极点的神经。
“听闻此次会试,圣上极为重视,亲自过问出题事宜,题目必定十分刁钻,不知兄台可有十足的把握?”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考生,眉头微微皱起,神色略带忧虑地向身旁的同伴问道。
同伴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只能尽力而为了。这几个月来日夜苦读,废寝忘食,只盼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辜负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和家人的期望。”
就在这时,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们整齐地鱼贯而出,分列在大门两旁。
“依次入场,不得拥挤推搡!”一名校尉扯着嗓子高声喊道。
考生们赶忙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怀揣着紧张与期待,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进入贡院。
贡院内,一排排桌椅整齐地排列着,每张桌子上都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份试卷和一盏崭新的油灯。
苏然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小心翼翼地轻轻坐下,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那颗怦直跳的心平静下来。
他缓缓环顾四周,只见其他考生们的神色各异,有的紧张得双手不停地相互搓动,有的则紧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默默祈祷。
不一会儿,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主考官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高台,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高声说道:“诸位考生,今日乃国家选拔人才的会试,关系到朝廷的兴衰和天下百姓的福祉,望各位务必严守考场纪律,诚信应考。考试时间为三天两夜,期间不得提前交卷,如有任何违规行为,即刻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说罢,他大手一挥,士兵们便开始依次分发试卷。
苏然双手接过试卷,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题目,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这些题目虽然颇具难度,但都在他平日的学习和研究范围之内。
他定了定神,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全神贯注地开始奋笔疾书。
考场上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在纸张上摩挲发出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轻微咳嗽声。
苏然正专注地答题,突然,旁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他侧过头望去,只见一名考生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手中的毛笔不停地颤抖着。
“怎么了?”苏然轻声关切地问道。
那考生苦着一张脸,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小声说道:“我……我突然脑子一片空白,这第一道策论题就不知从何下笔。”
苏然心中一紧,连忙轻声安慰道:“莫要慌张,先深吸几口气,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再仔细回想平日所学,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或许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这只是第一道题,后面还有很多机会,千万别乱了阵脚。”
那考生听从苏然的建议,深吸了几口气,脸上的血色渐渐恢复了一些。他感激地看了苏然一眼,重新握紧毛笔,开始认真思考题目。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考场上的气氛愈发凝重压抑。
有些考生已经答完了大半,神色轻松,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而有些考生则仍在苦苦思索,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苏然答题颇为顺利,他的笔在纸上飞速舞动,一行行工整秀丽的小楷跃然纸上,将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独到思考一一清晰地阐述出来。
就在这时,主考官突然高声提醒:“还有半个时辰,考试即将结束,请各位考生抓紧时间检查和完善自己的答卷!”
此言一出,考场上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一些还未答完题的考生,脸上瞬间露出焦急的神色,手上的笔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恨不得笔下生风;还有些考生则抓紧时间检查答案,反复斟酌字句。
苏然也加快了节奏,他快速而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自己的答案,确认无误后,又在最后一道论述题上补充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详实的论据,这才满意地放下笔。
随着主考官的一声“停笔收卷”,士兵们迅速穿梭在考场之间,将考生们的试卷一一收回。
考生们陆续起身,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如释重负,仿佛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有的则满脸遗憾,眼中流露出失落和不甘。
苏然走出贡院,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心中满是感慨。
这场会试,不仅是对他多年学识积累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他迈向仕途、实现理想抱负的关键一步。
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竭尽全力,而未来的道路,还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和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勇敢地去迎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