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深谋远虑筑高墙
不喝水就会渴死,喝水又没有足够的杀菌手段,煮沸饮用也没足够的燃料。一些聪明人想到了接雨水饮用,这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但对于已经发病的人来说,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谁能想象得到,一栋楼里恨不得一半的人都在不断腹泻的场景?
这些得了痢疾和霍乱的人一开始还只是看起来普通的腹泻拉肚子。因为医生被他们杀绝了,于是根据传统中医的民间经验,大家以为就是着凉了拉肚子。
很快,这些人拉出来的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排泄物,而是带着血和脓的污物,一天十几次到几十次。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这种症状。
不喝水,患者就会很快因为脱水而进入到全身衰竭的阶段。而喝水的话,排泄物便会更多,看起来更吓人,当然也更恶心人。
身体虚弱、抵抗力差些的,很多都因为不断腹泻导致脱水而死。尤其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冬,大家基本上都处于营养不良的情况,死亡率更高。
痢疾还算相对温和,一般死亡率大概在6-15%左右,而霍乱的死亡率则高得多,不及时治疗的话,恐怕要到50-60%。
死掉的人也往往被扔到水里,这更是加大了瘟疫的威力。而身体好点的,也一丝两气,勉勉强强活着,用不了多久也会因为没能力去寻找食物而饿死。
不到一个月,远洋小区里面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活人了。几乎每间屋子都是臭气熏天,到处是带着血和脓的排泄物。
如果远洋小区能够善待医生,哪怕小区里面还剩下一两个医生,就算没有药物,他们也肯定会指导大家如何尽量避免大规模感染,把剩下的人保住。
可历史从来不能假设,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类似的事情在好多小区都有出现,不过程度上有所分别。自治能力强一些的,有主心骨坐镇的,大家心比较齐,生存概率就会大不少。尤其是小区里有医生的,医生更是发挥了重大作用,帮助很多人免于疫病。
随着瘟疫的横行,一些特效药品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后来竟然到了一斤的金条甚至一箱午餐肉罐头才能换一粒诺氟沙星这样的治疗痢疾有奇效的抗生素。
随着洪涝的持续,遭到了水淹的地方,开始有人往外寻找机会,寻找更为合适的安家场所。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很快,从西边、北边的低洼地带几乎是同时涌出来大量游荡的流民。这些流民在不断地冲突、融合、征服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团体,如同蝗虫一般扫荡经过的一切地方,并且还会裹挟着残存的人们,以至于这样的团体往往会越来越壮大。
地势最高、最大的明尚小区,成为了众矢之的。周边遭灾比较严重的小区居民,他们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明尚小区这里,每天都有人前来要进入明尚小区避难居住。
这个问题搞不好就会成为颠覆性的问题。陆斌不傻,尤其是他爸更是有些经验。据陆老爷子讲,他爸也就是陆斌爷爷小时候,赶上某年遭灾。不少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流民蜂起,四处就食,其状惨不忍睹。
当年,陆斌爷爷老家的村子,就是一个人因为好心,才导致整个村子都被屠戮殆尽。
陆斌爷爷老家在山东河南交界,当地叫八里台。这里是个风调雨顺的地方,据说当年郑板桥曾在此为官,兴修水利、开垦良田,造福一方。这八里台村不算太大,但人丁兴旺,邻里彼此和睦。时间长了,家家户户都比较富足,十里八村的嫁闺女都愿意往这嫁。
陆斌爷爷七八岁时,这一年恰好赶上年景不好。春天的时候闹旱灾,到了夏天又闹蝗虫。一般村子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举村逃难,剩不下多少人了。因为农村平时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储备。一旦出现水旱灾害,必然要饿死人。
虽然中国几千年来都靠种地为生,但农业技术再发达也发达不到哪里去。如果没有现代的水利设施,没有现代的化肥技术和农药技术,粮食的亩产很难上得去。那时候最好的良田也就亩产350斤左右。而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现在北方都可以很容易地达到亩产2000斤。
古代时,如此低的产量加上封建官僚体系的盘剥,这让农民们不要说解决温饱问题,就连保持生存都是要竭尽全力以及看命运安排。当时绝大多数人基本是生存在生死线上。所谓“地主家也没余粮”是相当真实的写照。绝大多数古代地主,虽然看起来有着几百甚至几千亩土地,显得不少,但因为生产技术低下,劳动效率上不去,即使是地主也根本也剩不下太多的物资。除了极少数大地主能有不错的生活外,绝大多数中小地主生活一样非常拮据。而一般的农民则更为凄惨,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是能活下来,一旦遇到天灾,必然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八里台村和其他村子大不相同,这里民风淳朴,乐于劳作,家家户户多年来都积攒下来不少余粮。省着点吃基本上可以挺过灾年。在周边其他村子想着逃难的时候,八里台村的村民们还能够做到不用背井离乡,顶多是邻里之间相互帮衬便可度过灾年。这几乎就是个奇迹。
也正是因为八里台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周边的居民便打上了这个村的主意。灾祸在不经意间隐隐形成。
八里台的耆老们绝非浪得虚名,他们有着农业社会中智者的敏锐,在春天大旱时便发现了不祥的兆头。老人们开始动员家家户户都去挑水浇地,努力对抗干旱。可后来蝗灾一起,村里最有智慧的老人们都敏锐地预感到,今年怕是要出大事。
于是,村里开始转而考虑修筑防御工程。
在智者们的劝说下,村里有头有脸的乡绅们牵头,富户们响应,其他各家各户则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全村人齐心协力的。尽可能将村子的防御设施打造起来。村民们结合八里台村的地势,在关键部位修起了围墙,筑起了堡台,并且还集资购置了一批当时很少见的火枪。村里的铁匠则打造出不少长矛,家家户户男丁都操练起来,为保卫家园而奋斗。
果然,夏天刚过,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量饥民。朝廷赈济不力,这些饥民便逐渐变成了流民,随即进化为更具破坏性的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