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宫殿的墙壁上挂着华丽的丝绸帷幔,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红色地毯,显得格外庄重。
宫殿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金色龙椅,龙椅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龙椅的两侧排列着两排巨大的柱子,其上金龙盘旋飞腾。
宫殿的四周摆放着各种珍贵的摆件,展示着皇帝的财富和文化底蕴。宫殿的四壁悬挂着一盏盏巨大的的宫灯,灯光璀璨,照亮了整个宫殿。
这时,徐金匮的嗓音传来:“皇上驾到——”
大臣们纷纷下跪行礼。
皇帝李乾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龙椅,坐下后缓缓开口:“众爱卿平身。”
大臣们谢恩起身,今日要商议的乃是今年各地的收成以及赋税之事。
李乾端坐在上首的位置,拿起案上折子,爱惜的摩挲着。
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那群或年老或年少的身影(文臣武将),心中的喜悦之情汹涌澎湃,几乎要溢出来了。
此时此刻,就连平日里看不顺眼的户部尚书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竟也变得顺眼了许多。
而这一切皆因那位再次给他送上了一份令人惊喜不已的厚礼!
就在今次小麦收割后,她家种植的小麦竟然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亩产量高达惊人的 586 斤!此等产量堪称惊世骇俗。
哪怕是在平景国中最为富饶的燕洲地区,那里最肥沃的田地经过农人们精心照料、辛勤施肥之后,亩产量也不过仅仅只有 350 斤左右而已。
至于那些普通的土地,如果能够产出 200 斤粮食,对于当地的老农来说就已经算得上是老天爷开恩、祖上积德了。(古代因为都是人工种植,耕牛也很少,所以地亩面积小。不像今天都是机器种植,面积大,咱们国家也是改过几次的。所以不用惊讶!)
如此惊人的产量无疑预示着一个太平盛世即将来临!昨日当他收到这份捷报时,激动得恨不能立刻生出一双翅膀,亲自飞到那个神奇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
而且据他师兄信中所言,那三合村的地方不仅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就连村里的老头儿和老太太们也是格外的和蔼可亲、惹人喜爱。
想到这里,李乾的心就像是被春风吹过的草地一般,长满了纷乱的野草,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座繁华却似囚笼的上京,投身到那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野之中。
李乾微微垂眸,视线落在下方自家儿子李宏身上,心中不禁暗暗发愁。
这孩子怎么长得如此缓慢。他轻叹一口气,摇了摇头,只觉得这皇位真是坐得够久了,一天都不愿再多待下去。
李乾稍稍挪动了一下身子,再次将目光投向下方几位年事已高,却又固执己见的老臣。
突然,他发现今日老帝师竟然没有前来上朝,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惑。他又仔细地打量了其他几位大臣几眼,然后无奈地叹息一声。
哎!罢了罢了,还是继续熬着吧!没看见这几位老爷子比自己可大一、两轮呢!都陪着自己呢!
唉!熬着吧!说不定哪天就能把孩子熬大了。
李乾定了定神,收敛起纷乱的思绪,轻轻咳嗽一声后,开口说道:“朕近日接到孔则易的奏报,说是三合村的王安人家所种植的小麦,亩产量竟高达 586 斤之多。诸位爱卿对此可有耳闻?”
话音刚落,满朝大臣皆是一愣,随即面面相觑起来,脸上纷纷流露出惊讶之色。
众人一时间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最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齐齐投向站在前列的户部尚书刘息海。
刘息海满脸惊诧,看一群人都看着自己,便出列奏道:“陛下,此乃祥瑞之兆,若能推广其种植之法,我朝粮食必将富足。”
李乾微微点头,“朕意也是如此。刘爱卿,朕命你即刻着手调查此事,速将那三合村的种植之法带回京都推广。”
“臣领旨。”刘息海恭敬应道。
这时,一直沉默的丞相尚明戎站了出来,“陛下,此事实属蹊跷,恐其中有诈,还需谨慎行事。”
李乾皱起眉头,“丞相此言何意?难道朕的师兄还会欺君不成?”
尚明戎忙低头,“陛下莫要怪罪,臣只是担心有人故意虚报产量,以邀圣宠。”
李乾沉思片刻,“丞相所说不无道理。这样吧,朕再派御史一同前往查探,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陛下圣明!”尚明戎说完赶忙退下。
“启禀陛下,今岁北方大地遭遇罕见大旱,赤地千里,河流干涸,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缺衣少食,饥饿难耐,实在难以果腹啊!”吏部尚书秦简跪地禀报着这令人揪心的消息。
李乾坐在龙椅上,听闻此言,脸色瞬间凝重起来。刚刚那一点喜悦之情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眉头紧蹙,目光忧虑地望向远方,心中暗自思忖:北方灾情如此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赈济,恐怕会引发民变。想到此处,他不禁感到一阵沉重的压力涌上心头。
沉默片刻后,李乾缓缓开口道:“北方灾情严重,朕亦深感痛心和忧心。如今之计,当务之急乃是寻找解决之道,以缓解百姓之苦。不知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这时,有尚明戎上前一步说道:“回陛下,那王安人的事情如果属实,或许可以推广种植,增加粮食产量,从而缓解饥荒之困。”
此语一出,众臣纷纷附和,表示赞同。
李乾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若真如所言,这高产麦的确有望成为救民于水火之物。
然而,此事是否确凿可靠,还需进一步查证核实。”
庄蓝神色凝重地上前一步,抱拳躬身说道:“陛下,依微臣之见,当前最为紧迫之事乃是率先确定此麦子相关事宜。
若是当真如孔则易所说,乃高产之法,那么我们便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应对。
其一,调配粮食以赈济北方受灾民众;其二,则需尽快将这种植方法广泛推行开来。
如此一来,既能解当下燃眉之急,又可为日后长远之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