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曲茵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古堡小镇历史上邻里之间互相扶持的故事。
她站在教室的讲台上,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洒在她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曲茵清了清嗓子说道:“在很久以前,古堡小镇遭遇了一场大饥荒。那时候,粮食非常稀缺,但是有一户人家,他们家中还有一些存粮。这户人家并没有独自享用,而是把粮食分给了周围的邻居。邻居们都很感激,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家一起努力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最终度过了难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邻里之间本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谦让。”
孩子们听后都若有所思。曲茵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历史剧的表演,让他们扮演古堡小镇不同时期的居民,演绎邻里之间的故事。
在古堡的庭院里,孩子们开始了表演。一个孩子扮演一位年迈的老人,他颤颤巍巍地走到另一个扮演年轻邻居的孩子面前,说:“孩子啊,我这把老骨头,没力气去山上砍柴了,这冬天可怎么过哟。”年轻的邻居立刻回答:“老爷爷,您别担心,我这就去给您砍些柴来。”旁边观看的孩子们都被这样的情节所感染。
曲茵鼓励孩子们将这种精神带入家庭和社区。有一个小女孩,名叫小萱,她的家与邻居因为古堡旁一块闲置土地的使用问题产生了矛盾。小萱听了曲茵的课之后,回到家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们和邻居不要吵架啦。以前大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互相帮助,现在我们也可以一起商量怎么使用那块土地呀。”小萱的父母被女儿的话打动,决定主动找邻居协商。
当小萱的父母带着小萱来到邻居家时,邻居正坐在自家门口,脸上带着一丝不悦。小萱的父母走上前去,真诚地说:“邻居大哥,咱们为了那块地闹得不愉快,实在不应该。我们今天来,是想和您商量一下,咱们能不能一起把那块地开垦出来,种些花或者蔬菜,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呢?”邻居听了,先是一愣,然后脸上露出了笑容,说:“你们说得对,以前是我太计较了。”就这样,两家的矛盾化解了。
曲茵看到孩子们的努力有了成果,便在古堡小镇的中心广场组织了一场盛大的邻里节。广场四周是古老的石屋,石屋的屋顶长满了苔藓,墙壁上挂着一些古老的招牌。广场上摆放着一张张长桌,桌上摆满了居民们各自准备的美食。
曲茵提前让孩子们邀请了小镇的每一户人家。活动当天,居民们纷纷来到广场。有两家之前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过的邻居,在这次邻里节上,一家的男主人拿着一瓶自酿的葡萄酒,走到另一家面前,说:“兄弟,之前是我脾气不好,这瓶酒是我自己酿的,给你尝尝。”另一家的女主人连忙接过酒,笑着说:“我们也有错,大家以后还是要好好相处。”周围的居民们都为他们鼓掌欢呼。
随着古堡小镇邻里关系的改善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梯田小镇的求救信。这个梯田小镇坐落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像是大地的阶梯。春天的时候,梯田里注满了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面面镜子,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田埂上生长着嫩绿的野草,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
然而,战争使梯田小镇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梯田的田埂被破坏,灌溉系统也出现了故障。小镇的学校由于缺乏农业文化教育资源,孩子们对梯田的耕种知识和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小镇居民之间因为梯田的使用和修复问题,产生了不少矛盾。
曲茵来到梯田小镇后,走进学校。教室里没有关于梯田农业文化的教材和教具,孩子们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梯田,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的知识。
曲茵决定先为孩子们提供农业文化教育资源。她联系了一些农业文化研究机构和农科院,募集了一批关于梯田农业文化的书籍、图片、农具模型等。她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梯田农业文化教室,里面陈列着古老的犁具、锄头模型,墙上挂着梯田不同季节的照片。
曲茵在学校里开设了梯田农业文化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梯田里,此时的梯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曲茵蹲下身子,捧起一把泥土,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泥土就是梯田的生命,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她请来了一位老农民,给孩子们讲述梯田的耕种知识。老农民站在梯田的田埂上,指着远方的梯田说:“我们种梯田,要根据季节来安排。春天要先注水,让泥土松软,然后才能插秧。”
曲茵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修复田埂。她拿着一把小铲子,示范着把田埂上的泥土夯实,说:“田埂要是不牢固,水就会流走,我们的梯田就种不了庄稼了。”
有一个小男孩,他看到梯田里有一些杂草,对曲茵说:“曲茵老师,我想把这些杂草拔掉。”曲茵点头说:“你很有责任心,不过拔草也是有技巧的,不能伤到庄稼。”
曲茵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梯田文化展览活动。孩子们收集了关于梯田的故事、诗歌、绘画作品,在学校的展览厅里展示出来。
在改善梯田农业文化教育的同时,曲茵也关注到梯田小镇居民之间的关系修复。她在学校里开展了“共享梯田,和谐共生”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曲茵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梯田的修复工作和耕种权益。一个小组的孩子们提出:“我们可以按照每家的劳动力数量来分配梯田的面积,然后大家一起合作修复灌溉系统。”
曲茵把孩子们的想法传达给小镇居民。居民们开始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位老梯田守护者站出来说:“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以前就是太各自为政了,才会产生矛盾。”
曲茵又组织居民们一起修复梯田的田埂和灌溉系统。在梯田里,曲茵和居民们拿着工具,有的在夯实田埂,有的在清理灌溉渠道。阳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大家的汗水不停地流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
有两家邻居,一家的劳动力比较少,在修复田埂的时候进度很慢。另一家看到后,主动派了几个年轻人去帮忙。那家的主人感激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帮忙的邻居笑着说:“大家都是为了让梯田恢复生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随着梯田小镇的梯田逐渐恢复生机,农业文化传承也越来越好,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溶洞小镇的求救信。这个溶洞小镇以其独特的溶洞景观而闻名。溶洞里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有的像巨大的石柱,顶天立地;有的像倒挂的冰锥,晶莹剔透;还有的像动物的形状,栩栩如生。溶洞里还有地下河,河水潺潺流淌,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但是,战争使溶洞小镇的旅游业遭受重创,溶洞的一些景观因为缺乏维护受到了损坏。小镇的学校由于缺乏地质科学教育资源,孩子们对溶洞的地质知识了解不多。而且,小镇居民之间因为游客减少,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关系也有些紧张。
曲茵来到溶洞小镇后,走进学校。教室里没有关于溶洞地质科学的教材和教具,孩子们对溶洞里的奇妙景象充满了好奇。
曲茵决定先为孩子们提供地质科学教育资源。她联系了一些地质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募集了一批关于溶洞地质科学的书籍、图片、岩石标本等。她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溶洞地质科学教室,里面陈列着各种溶洞岩石的标本,墙上挂着溶洞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曲茵在学校里开设了溶洞地质科学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溶洞里,此时的溶洞里有些潮湿,凉飕飕的空气扑面而来。曲茵指着一根钟乳石说:“孩子们,你们看,这钟乳石是经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沉淀才形成的。”
她请来了一位地质学家,给孩子们讲述溶洞的地质知识。地质学家站在溶洞的一个大厅里,拿着手电筒,照亮着周围的钟乳石,说:“溶洞是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曲茵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保护溶洞的景观。她拿着一把小刷子,轻轻刷去钟乳石上的灰尘,对孩子们说:“我们不能触摸这些钟乳石,手上的油脂会影响它们的生长。”
有一个小女孩,她对溶洞里的地下河很感兴趣。她对曲茵说:“曲茵老师,这地下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曲茵笑着回答:“这地下河的水是来自地下水的汇聚,它在溶洞里流淌,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溶洞的地貌。”
曲茵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溶洞地质科学展览活动。孩子们收集了关于溶洞的故事、诗歌、绘画作品,在学校的展览厅里展示出来。
在改善溶洞地质科学教育的同时,曲茵也关注到溶洞小镇居民之间的关系修复。她在学校里开展了“保护溶洞,共促发展”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曲茵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在溶洞旅游业的发展中,公平合理地分配利益,改善居民之间的关系。一个小组的孩子们提出:“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大家把各自的资源和劳动力集中起来,按照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益。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溶洞,也能让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