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一双双眼睛看着二皇子充满了热切和讨好。
二皇子不论从能力智慧和手段上都要远远超过大皇子和三皇子。
谁也没想到不声不响的二皇子在三皇子坠马摔断腿之后,竟然异军突起,后来就居上,死死的将大皇子压了下去。
现在竟然连姚丞相也开始对他俯首贴耳。
姚仁美站在墙根下微微躬身,以高墙为背景,显得他苍老而又柔弱。
姚仁美的侄子姚颖走过来,愤慨的冲着二皇子的方向哼了一声,随即伸手要去搀扶姚仁美。
姚仁美却摆摆手,迈步向马车的方向走去。
上了马车,姚颖愤慨的说道,“二皇子也太过分了,还没坐上太子之位呢,将来如若坐上太子之位,那还了得。”
“伯父怎么说也是一朝宰辅。”
“即使陛下也没有这么般对待伯父过。”
姚仁美却轻轻的拍了拍衣衫,唇角勾起不屑的笑容。
“这一点羞辱算得了什么,我年轻的时候做小官,受到的羞辱比这多多了。”
“那个时候都忍过来了……”
“当年张启年,严鹤林这些人都看不上我,现在哪一个不是我的手下败将?”
“想要做人上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要忍得了别人忍不了的羞辱。”
“曾经那些看不上我的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而我却身居右相之位。”
姚颖今年三十出头,等他成年,出来读书做事的时候,姚家已经发达了,姚贵妃那个时候正得宠。
姚家早已成为京城人人眼红的新贵。
所以,从未有人敢看不起他,对他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从小没有受过气,姚颖的气性自然要差一些。
虽然姚仁美这般说,可姚颖心中还是气不过,“二皇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你难堪,侄儿实在没忍住。”
“你该忍住。”姚仁美说道,“把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不是好事情。”
“将来立于朝堂,别人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心中所想,那就是死路一条。”
姚颖从小没有吃过苦,姚仁美的话,他未必能听得进去。
人教人一百遍也学不会,事教人,一遍就学会了。
姚仁美微微叹口气,也没有再说,说的越多,年轻人心里会越逆反。
“今日二皇子嚣张,并不是我怕了他,只是怂恿他而已。”
“郑伯克段于嫣的故事,你从小便学过。”
“有些事情陛下是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二皇子越嚣张,或许不用我们动手,就有人出手了。”
姚仁美说完这句,便也不再说话,靠在车厢上闭目养神。
他心思流转,想的便是该将五皇子扶起来,坐上太子之位,以解后顾之忧。
将来不论哪位皇子登基,他姚家都没有好下场,只有五皇子,他们姚家才能继续辉煌下去。
他是宰相,皇帝不愿意看到他与任何一个皇子亲近,这个原则,只要他坚守,就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不过,太子之位就那么几个候选人,等皇帝选无可选的时候,五皇子也就成了那个最后的选择。
姚仁美回到姚家,管家说有人送来了一份大礼。
姚仁美并不在意,整日给他送礼,求官的,求财的数不胜数。
他接过帖子,翻开来看了一眼,上面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亚兰翰。
要说这个名字陌生,但又有些熟悉。
毕竟皇帝一直盯着西乡关,而亚兰翰这个人用短短几年时间便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跃成为李孤勇身边最信任的副将。这也不是普通人。
他只是没想到,这人竟然给他送礼。
他吩咐人将这两年秦凤路的军报全部都送到书房。
姚仁美花了一个多时辰才将秦凤路这几年的军报全部都看完。
军报中几乎每一个内容里都提到了亚兰翰的名字。
姚仁美对李孤勇没有好印象,此人与施恩一样,有事没事便写一封折子上报朝廷,参他一本。
好像他就是他们闲暇时间打发无聊的对象似的。
亚兰翰这人,一听名字便知道是蛮族人,在大周没有根基。
他依靠军功得到升迁,现在已经是李孤勇身边的第一副将,再想升迁,必须要通过兵部,以及皇帝
这是聪明人,他要绕过李孤勇进入朝廷的视野。
姚仁美是担心李孤勇打下西乡关。
只要李孤勇打下西乡关,便只能封侯拜相了。
大周封宰相一般有两个途径,文臣向来是通过六部,先做六部尚书,进入内阁,然后做丞相。
另外一个途径便是出将入相,武将立了赫赫战功,弃武从文,担任朝廷的宰相。
李孤勇已经是秦凤路都督,正二品的武将。西乡关又是皇帝的眼中钉,如果拿下西乡关,以此功劳,李孤勇便只能入朝为相了。
可亚兰翰仅仅是一个副将,即使拿下西乡关,得到巨大的功劳,得到提拔,最多也不过是一个副都督,离丞相的位置还很远。
何况,亚兰翰年轻,即使功劳再高,以年纪和资历来算,也没有资格坐上宰相之位。
既然亚兰翰有心投靠,而这件事情对他又有利,何不顺水推舟。
他看着那长长的礼单,心情愉快。此人不仅聪明,而且大方,眼光也能放的长远,是个可造之才。
最关键的是,他是蛮族,在大周没有根基,可以让他随意摆布和拿捏,因为亚兰翰可依靠的只有他而已。
蛮族人没读过几本书,也就认识几个字,能看看军报,让他们入朝为相能力也不济。
他们哪里能看得懂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写的春秋笔法。
既然亚兰翰觉得自己能打下西乡关,他就帮一把。
这既能打击李孤勇,免了李孤勇再立大功的机会,又能在皇帝面前邀功。
如果亚兰翰真的打下了西乡关,李孤勇定然会受到皇帝的斥责,皇帝会认为他这些年是在阳奉阴违。
似乎一切都很美好。姚仁美睡了一个好觉,翌日一早早朝散后,他便去勤政殿向皇帝郑重其事的推荐了亚兰翰。
亚兰翰的名字皇帝有所耳闻,既然他愿意带兵打下西乡关,皇帝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皇帝只要西乡关,又不管是何人带兵将其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