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没下雨有太阳 心情 要稳住
吐蕃两路来犯境,
太子领兵守旦当。
兵临吴哥高棉危,
休整准备灭高棉。
决定御驾亲征后,我便点兵南下了。这次我让俞家兵留在王都,御林军的将领我就只带了高峰,当然也把在河内练水师的秦统你招了回来。
至于李达文,我觉得关键时候他还是能提出一些意见的,所以他也随军了。
这一次我也只带了三万人,加上之前派去南境的三万人,再加上边境兵城的驻军,我这边能调动的兵马也勉强达到了十万人。
刚到边境安营扎寨,后方就送来了朝廷的文书。
王帐之内,我满脸愁容的看着朝廷送来的文书和其他战场的军报,李达文站在一旁小心的留意着我表情的变化。
“吐蕃这次看来是下了大决心了。一路三万人已经进入罗罗族所在的领地了,离兰溪郡不足五十里。现在太子已经去旦当前线了,我们现在可是四面受敌了。”我把军报递给了李达文。
李达文看完军报后眉头紧锁“陛下有意改变用兵方略吗?”
我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的起身来到王帐内的沙盘旁看着现在的局势。
“臣以为,对吐蕃来说,主战场在山南,甚至是旦当。但是对我军来说,主战场在陛下决定御驾亲征高棉开始就定在了南线高棉了。临时变阵不利我军啊。”李达文躬身说道。
我依旧没有说话,继续注视着沙盘。
“山南之地有谭将军在,且后方还有林尚书支援,定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旦当方向,太子也能独挡一面,又是在境内作战问题应当不会太大。”李达文说着说着也走到沙盘前。
“陛下来看,高棉的十三万大军现在在向林尚书所部前进,我军与高棉王都吴哥之间已无重兵。这说明陛下这次调兵高棉并不知情,如果我军长驱直入三百里,深入高棉腹地。那进可威逼吴哥,退可择机歼灭回援的高棉大军。临阵对敌切不可按照敌军的思路来改变方略啊。”李达文一番论述后依旧没有让我安心。
我何尝不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是四路交战不仅是对我大理国兵力的考验,一旦战争拖延日久,我方就会越来越被动。这一点也是我没有立马回师的主要原因。
我死死的盯着沙盘上通往吴哥狭长的通道,最后下定了决心。
“召高敬之、高峰、秦统。”我语气坚定。
“遵旨。”李达文知道我下定决心了。
王帐内气氛严肃紧张,所有人都在等着我的安排。
“高峰、秦统。”我转身坐在龙椅上
“臣在。”两人齐声回应。
“大军连夜开拔,深入高棉腹地直逼吴哥。”我眼神越来越坚毅了。
“是。”
“高敬之。”我转头看向一旁的高敬之。
“臣在。”高敬之大步出列。
“保皇司派出精锐密探,了解大军行军路线上哪一处能作为歼敌战场,并在吴哥城内散播谣言动摇其军心。”
“臣领命。”高敬之躬身接令。
“今夜二更造反,四更离营。”我说完后便大手一挥让众人退下了。
一天后,我大军离吴哥就只有不到百里的距离了,大军驻扎在通往吴哥的要道之上,这里也是高棉军队回援吴哥的必经之路。
保皇司送来密信,吴哥城内已无成建制的大军,但是强行征召还是能征调几万人为军的。
所以,我决定就在这里先吃掉高棉回援的军队。
夜色如墨,浓稠得化不开。四周静谧得可怕,唯有偶尔传来的几声战马轻嘶,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
我身披战甲,屹立于高岗之上,目光如鹰,死死盯着前方那片黑暗,仿佛要将这夜色看穿。
保皇司来报,高棉回援的军队今晚就能到达这里。而我在这里精心布下的天罗地网。
我深知,只要在此处设伏,定能给回援的高棉军队以致命一击。为了这一战,我军精心筹备,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只等那高棉军队自投罗网。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远方传来了隐隐约约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借着微弱的月光,我看到了那支高棉军队的身影。他们行色匆匆,显然是急于回援吴哥,却不知,死亡的阴影已悄然笼罩在他们头顶。
当高棉军队进入我军的埋伏圈时,我一声令下,霎时间,战鼓如雷,喊杀声震天。一排排火箭像倾盆大雨一样倾泻而下,我军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杀出,将高棉军队团团围住。高棉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他们四处逃窜,却发现根本无处可逃。
就在这时,我军的竹雷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一颗颗竹雷被投向高棉军队,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
竹雷的威力巨大,炸得高棉军队人仰马翻,死伤惨重。高棉士兵们惊恐万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心中的恐惧如潮水般蔓延开来。
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高棉军队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他们有的跪地求饶,有的拼死反抗,但都无济于事。一夜鏖战,回援的高棉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而我军的伤亡却很小。
当黎明的曙光洒在这片战场上时,我望着那片狼藉,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战,我军大获全胜,不仅歼灭了高棉军队的有生力量,也为攻打吴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十几万人的丧生还为以后我统治高棉扫除了一些叛乱的障碍。
我转身望向身后的将士们,他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大声说道:“将士们,此役大胜,乃我军之荣耀。但战争尚未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攻下吴哥,让高棉知道我大理的威严!传令下去,休整三日后,攻下吴哥城。”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将士们的欢呼声回荡在这片战场上,久久不息。
就在我部大军南下顺利之时,其他几路也传来喜讯:谭新宇固守山南让吐蕃和蒲甘的军队在山南城下受挫,林墨坐镇山南后方,力保山南粮道不断。
当然最让我开心的是,太子戴寿宁在旦当痛击吐蕃军队,已经把吐蕃的这一路兵马给赶出了大理国境内。
似乎一切都在按照我的计划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