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建言健策
大晋王朝,表面上繁华依旧,实则内部危机四伏。朝堂之上,权贵相互勾结,贪污腐败成风,政令多为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致使民生艰难,百姓怨声载道。太子李轩心怀壮志,渴望革新朝政,拯救这摇摇欲坠的王朝。他深知舆论与民意的力量,便授意心腹卫阳联合顾浩然、林悦然夫妇创办《明政新报》,以此为平台传递新政理念,揭露权贵恶行,倾听百姓心声。
顾浩然身为侯爷,虽出身贵族世家,却无半点骄奢之气。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对国家的现状痛心疾首,常以笔为剑,抨击时弊。林悦然乃顾浩然之妻,聪慧伶俐,心思细腻,善于交际,在京城贵妇圈中颇有人脉,总能获取到一些不为人知的消息。卫阳则是太子的心腹,武艺高强,忠诚可靠,负责小报的安全保障与对外联络事宜。
《明政新报》发行一段时间后,受到了京城百姓的广泛关注。顾浩然和林悦然每日都会仔细阅读读者的来信和街头巷尾的议论,总结分析民众对小报内容以及朝廷改革政策的反馈。
一日,顾府书房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案上,顾浩然和林悦然正埋头整理着读者的反馈信件。
“夫君,你看这封信,”林悦然拿起一封皱巴巴的信笺,“这位百姓说,我们在小报上揭露的权贵圈占农田一事,让他们感同身受,可至今也没看到朝廷有具体的整治措施,心里还是不踏实。”
顾浩然接过信,眉头微皱:“确实,我们虽曝光了问题,但政策落实没跟上,百姓自然会失望。还有这封信,有读书人建议朝廷多开办一些学堂,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将来为国家效力。”
林悦然轻轻点头,美眸中透着忧虑:“这些反馈都很有价值,我们得尽快呈给太子殿下,让他了解民意。”
两人整理好反馈内容后,便与卫阳一同进宫面见太子李轩。
太子李轩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正低头看着桌上的奏折,见他们到来,连忙起身相迎。
“顾卿、林夫人、卫阳,你们来了,快请坐。”太子李轩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仍透着坚毅。
顾浩然拱手行礼道:“殿下,我们今日带来了《明政新报》的一些反馈,想呈给殿下过目,或许对改革政策的调整有所帮助。”
说着,顾浩然将整理好的反馈内容递给太子。太子接过,认真地阅读起来,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
“没想到百姓们对这些问题如此关注,”太子李轩放下信笺,叹了口气,“权贵圈占农田一事,朕已责令相关部门调查,但阻力重重,那些权贵百般抵赖。至于开办学堂之事,朕也早有此意,只是朝廷财政紧张,一时难以大规模推行。”
林悦然轻声说道:“殿下,百姓们并非不理解朝廷的难处,只是希望能看到一些切实的行动和改变。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小的方面入手,比如在几个贫困的街区试点开办简易学堂,逐步推广。”
太子李轩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林夫人所言有理。顾卿,你认为针对权贵圈占农田的问题,该如何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呢?”
顾浩然沉思片刻,说道:“殿下,我们可以先明确土地的归属权,对非法圈占的农田进行清查和收回。同时,给予这些权贵一定的缓冲期,让他们主动改正错误,否则严惩不贷。另外,对于被圈占农田的百姓,要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比如分配其他土地或安排就业。”
太子李轩眼睛一亮,拍手道:“好主意!就按顾卿说的办。卫阳,你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落实这些政策,有什么阻力及时向朕汇报。”
卫阳抱拳领命:“殿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
此后,太子李轩根据这些反馈,对朝廷的改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针对权贵圈占农田的问题,发布了详细的清查令,并设立了专门的监督小组。同时,在京城的几个贫困街区开始试点开办简易学堂,聘请一些有学识的秀才担任教师,免费为寒门子弟授课。
这些政策的实施,很快在百姓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明政新报》上也及时报道了政策的推进情况,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改革的决心和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受到鼓舞,纷纷站出来为朝廷的改革出言出策。
在一次文人雅集上,一位年轻的秀才慷慨激昂地说道:“如今朝廷改革,乃大晋之幸事。我们读书人理当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认为,朝廷可设立科举新政,增加一些实用学科的考试,如算学、农学等,选拔出更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
另一位年长的举人也点头赞同:“不错,还可鼓励学子们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这样将来为官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这些建议被整理成文稿,通过《明政新报》呈递给太子李轩。太子李轩看后大喜,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
朝堂上,太子李轩手持文稿,说道:“诸位爱卿,如今民间有不少读书人对朝廷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朕觉得很有道理。科举乃选拔人才之根本,我们确实可进行改革,增加实用学科的考试,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能为朝廷效力。”
一位老臣却面露担忧:“殿下,科举制度由来已久,贸然改革恐生变故,还望殿下三思。”
太子李轩微微一笑,说道:“爱卿不必担忧。我们可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改革虽有风险,但墨守成规只会让国家更加落后。”
最终,太子李轩的提议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科举新政开始在几个州府进行试点,吸引了众多学子踊跃参与。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那些权贵们见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开始暗中抵制和破坏。他们散播谣言,诋毁朝廷的改革政策,还试图拉拢一些大臣为他们说话。
顾浩然、林悦然和卫阳得知后,立刻采取行动。顾浩然在《明政新报》上发表文章,驳斥权贵们的谣言,揭露他们的阴谋。林悦然则利用自己的人脉,在贵妇圈中宣传朝廷改革的好处,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卫阳加强了对太子和改革派大臣的保护,同时搜集权贵们违法乱纪的证据。
在一次权贵们企图煽动百姓闹事的事件中,卫阳及时出手,将幕后主使一网打尽,并在《明政新报》上曝光了他们的罪行。百姓们得知真相后,对权贵们更加痛恨,对朝廷改革的支持也更加坚定。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大晋王朝逐渐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农田得到合理分配,百姓们安居乐业;学堂里书声琅琅,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科举新政选拔出了一批有真才实学、心系百姓的官员,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政新报》也成为了大晋百姓心中的明灯,他们通过小报了解国家大事,参与到改革中来。顾浩然和林悦然依旧每日忙碌着总结分析反馈,为太子提供更多的建议。
一日,顾浩然和林悦然在街头走访时,一位老农夫拦住了他们。
“顾侯爷、林夫人,谢谢你们啊,”老农夫脸上洋溢着笑容,“要不是朝廷改革,我们这些老百姓哪有现在的好日子。现在我家的田地又能好好种了,孩子也能去学堂读书。”
顾浩然连忙拱手道:“老伯,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我们只是尽了些绵薄之力。”
林悦然也微笑着说:“老伯,以后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还请您继续给我们写信,我们一定转达给太子殿下。”
老农夫连连点头:“好,好!我相信朝廷会越来越好,大晋会越来越好!”
看着老农夫远去的背影,顾浩然和林悦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有百姓的支持,他们就有信心走下去。
回到顾府,顾浩然和林悦然又开始整理新的反馈。这时,卫阳匆匆赶来。
“顾侯爷、林夫人,太子殿下有请,说是又有新的改革计划要与我们商议。”卫阳说道。
顾浩然和林悦然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走,我们这就去见太子殿下,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挑战和机遇等着我们。”顾浩然说着,便与林悦然、卫阳一同前往皇宫。
在太子的书房里,太子李轩正对着一幅大晋地图沉思。见他们到来,太子李轩转过身,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顾卿、林夫人、卫阳,朕打算进一步推行商业改革,鼓励民间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你们有何看法?”太子李轩说道。
顾浩然思索片刻,说道:“殿下,商业改革确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大晋商业发展受限,主要是因为税赋过重,且关卡林立,阻碍了贸易往来。我们可适当减轻商税,简化贸易手续,同时加强对商业市场的监管,防止商人垄断和欺诈。”
林悦然也补充道:“殿下,还可鼓励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江南的丝绸、北方的皮毛等,通过贸易互通有无,促进经济发展。”
太子李轩听后,连连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卫阳,你负责筹备相关事宜,尽快落实。”
卫阳抱拳领命:“是,殿下。”
就这样,大晋王朝的改革在太子李轩的带领下,在顾浩然、林悦然、卫阳以及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不断向前推进。《明政新报》也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成为了连接朝廷与百姓的桥梁,见证着大晋王朝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岁月悠悠,顾浩然、林悦然和卫阳的头发渐渐染上了白霜,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