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最终杀到江边,吕蒙率领水军前来接应,成功将孙权和周泰救上船。
孙权感叹:
“多亏周泰三次冲杀,我才得以脱困,但徐盛仍在重围中,如何才能救出他?”
周泰答道:
“我再去救他。”
于是,他又一次杀回重围,成功救出了徐盛。
两位将领都受了重伤,但被吕蒙指挥水军射住岸上敌军,成功救出并下船。
陈武与庞德展开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后方无援兵,庞德逐渐逼近陈武,直到将其赶到峪口。
那里的树林密集,陈武本想回身再战,却被树枝抓住了袍袖,无法迎敌,最终被庞德所杀。
曹操看到孙权逃脱,急忙策马带兵追赶至江边,准备与孙权对射。
吕蒙箭已用尽,正慌乱之际,忽然看到一艘大船驶来,船上领头的正是孙策的女婿陆逊,带着十万兵马前来增援。
陆逊迅速射退了曹军,趁势登岸追击曹兵,并夺回了战马数千匹。
曹军伤亡惨重,最终大败而归。
在混乱的战场上,曹操才发现陈武的尸首。
孙权得知陈武已经阵亡,董袭也死于江中,悲痛至极,命人下水寻找董袭的尸体,并与陈武的尸体一同厚葬。
孙权非常感激周泰的救命之恩,于是设宴款待。
权亲自为周泰举杯,抚摸着他的背,泪流满面说道:
“你两次救我,不惜性命,身受重伤,孤如何能不以骨肉之情待你,委以兵权重任?”
“你是孤的功臣,孤会与你共荣辱、共生死。”
说完,孙权命令周泰解衣给众将查看,发现周泰的皮肉上有许多刀伤,伤痕累累。
孙权一一询问,周泰详细讲述了每次受伤的情况,每一处伤口都让孙权为他斟酒。
那天,周泰喝得大醉,孙权还赐给他一把青罗伞,让他在出入时佩戴,以示显赫。
在濡须,孙权与曹操相持了一个月之久,未能取胜。
张昭和顾雍上疏建议:
“曹操势力强大,不能强攻,如果继续作战,必定伤亡惨重。”
“我们不如求和,安抚百姓。”
孙权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命步骘前往曹营求和,承诺每年纳贡。
曹操看到江南局势紧张,无法轻易进攻,于是同意了和议,命令孙权先撤兵,然后他自己再带兵回许昌。
曹操决定撤兵后,留下曹仁和张辽驻守合淝,自己回到许昌。
曹操和他的文武大臣们议论是否立曹操为“魏王”,但尚书崔琰强烈反对。
众官纷纷指出:
“你难道没有看见荀文若的态度吗?”
崔琰愤怒地说:
“这是时代的变局,必定会有变化,任由他们自为吧!”
有官员将崔琰的话告知曹操,曹操怒不可遏,立即将崔琰囚禁,并命令廷尉杖杀他。
崔琰依旧怒骂曹操是“奸贼”,最终死在了狱中。
后人赞扬崔琰为:
“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上奏献帝,称赞魏公曹操的功德,说他的功绩超越了天际地,连伊尹和周公都无法相比,建议封曹操为王。
献帝于是命钟繇草拟诏书,册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假意上表三次辞谢,但都被诏书否决,最终他拜命接受了“魏王”的封号。
曹操穿戴了冕旒,乘坐金根车,驾六马,使用天子的车服和銮仪,开始在邺郡设立魏王宫,并计划立世子。
曹操的大妻丁夫人没有子嗣,妾刘氏所生子曹昂在征讨张绣时死于宛城。
卞氏所生四子分别是:
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
因此,曹操废除了丁夫人,立卞氏为魏王后。
曹植,字子建,极为聪慧,才思敏捷,举笔成章。
曹操欲立曹植为后嗣,然而长子曹丕担心自己不能继位,于是向中大夫贾诩请教,贾诩给了他一些建议。
每当曹操出征时,曹植总是为父亲称述功德,言辞流畅,成章有力,而曹丕每次只会流泪拜别,周围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此时,曹操开始怀疑曹植的聪明是否意味着不忠,而曹丕则通过贿赂近侍来让他们称赞自己的德行。
曹操在立后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再问贾诩,贾诩没有立即回答。
曹操追问原因,贾诩答道:
“我正在思考袁本初和刘景升父子的事情。”
曹操听后大笑,最终决定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冬天十月,魏王宫建成,曹操派人四处收集奇花异果,栽种在后苑。
有使者前往吴地,见到孙权,传达了魏王的旨意,并要求送柑子。
从孙权正为魏王所尊,便命人在本城选了四十担大柑子,星夜送往邺郡。
途中,担子里的役夫因疲倦而停下休息,在山脚下遇到了一位先生。
这位先生独眼、跛足,头戴白藤冠,身穿青色衣服,向担夫们打招呼,表示愿意替他们挑担子。
担夫们非常高兴,于是这位先生每担挑了五里,担子变得格外轻,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
临别时,先生告诉负责运送柑子的官员:
“我是魏王乡中的故人,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你到邺郡时,可以向魏王传达我的意思。”
说完,他便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