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抢先一步将北海岛拿走,就可以断绝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因为倭国的大部分煤炭都埋藏在北海岛地下,失去了这里的话,倭国将没有煤炭用来发展工业。
第三,北海岛巨大的农业和渔业发展潜力对于倭国而言至关重要,控制这里将极大的限制倭国的人口上限。
失去了这个大粮仓,倭国的人口注定无法达到历史上的那种最高水平,而且没有了煤炭之后倭国的工业也发展不起来,注定一辈子只能成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一个没有工业的倭国,对天朝毫无威胁。
没有工业的加持,倭国的生产力注定无法提高,人口将会长期限制在3000万以下,这个人口体量对于天朝而言恰到好处。
这个人口体量无法对天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却也能为天朝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日后天朝要是发起对外战争的话,还可以从倭国这边招募雇佣军,让他们去战场上干一些脏活累活和危险性很大的任务。
这样既能减少天朝自身的军队伤亡,还能将成本降低到最低,可谓是一举两得!
天朝控制倭国的计划是先让他们打内战,打个几年之后,让他们筋疲力尽,损失惨重。
而趁着倭国人忙于内战的机会,天朝一边在本国加速发展工业,增强自身的实力。
一边加紧开采倭国的银矿,让掠夺他们的财富。
而且还要加大对北海岛的开发,彻底的锁死倭国的发展空间。
这样一来,等到时机差不多了,天朝再下场干预,调停他们的内战,让倭国保持分裂状态,继而方便天朝彻底的掌握倭国的局势,把他们收了当狗!
从鹰酱人后世的经验来看,倭国人在没有能力威胁到主人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忠诚的狗了!
松前德广的能力得到了聂士成的赏识,他被安排了一个任务:去降服北边的那些阿奴伊人投效汉军。
北海岛又被称作为虾夷地,生活在这里的阿奴伊人又被倭国人称之为虾夷人。
他们是当地的渔猎民族,人口不多,以捕鱼打猎为生。
幕府那边虽然顶着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看似要带领整个倭国征讨北方的虾夷人。。
但是虾夷人根本就没几个人,对我国的威胁可以说是根本不存在。
因此幕府方面并没有正儿八经的派兵来征讨他们,不仅不征讨他们,甚至还要好好的把他们保护起来,以免他们死绝了,幕府将军的征夷大将军称号也会作废。
而松前藩作为唯—一个被封在北海岛的大名,他们是跟虾夷人打交道次数最多的。
松前藩很清楚幕府并没有打算彻底剿灭虾夷人,所以他们通常情况下并不会派兵去攻打虾夷人。
北海岛的虾夷人总数大约在2.5万到5万人左右,具体的人数很难统计。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对方的人数要比他们多。
因此一旦打起来的话,他们未必能占到便宜。
再说了,这些虾夷人是松前藩的摇钱树,正是靠着跟虾夷人做生意,从他们的手中换取鱼获、人参、毛皮等货物,松前藩才有钱买那么多粮食,这才凭借着一万石的石高,养活了接近2万的人口还能储存下3万石的粮食。
凭借着这样的关系,让他们去联系阿奴伊人显然是最合适的。
得到了命令之后,松前德广屁颠屁颠的就亲自带着人北上了。
他原来麾下的2100名武士被汉军收编了1600人,充当汉军手下的第一支倭人雇佣军,准备试试看效果如何。
如果这支倭人雇佣军很好用的话,那么汉军可能会进一步的推广这种做法,招募更多的日军雇佣军。
虽然被收走了一大半武士,但是松前德广心中却只有感恩。
天朝留了他一条命,他已经很感激了,更别说天朝还大度的给他保留了五百武士,这种优待,他已经感激的说不出话来了!
松前德广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天朝对他的厚爱!
于是,这一次他亲自带人去联络之前跟他们有过贸易联系的那些阿奴伊人部落,尝试着说服他们,看看能不能让他们从北边南迁。
聂士成打算将阿奴伊人和一部分松前藩的倭人迁移到室兰等地,去帮助汉军开垦这里的荒地。
这里的平原土地肥沃,而且靠海,交通便利不说,战略位置也很好。
相较于位于半岛之上的函馆和富山城而言,室兰城是汉军更加重视的地方,他们打算在这里开发出一座城市出来,成为未来虾夷地的首府。
不过此时的室兰等地还是一片荒地,这里既没有城市,也没有多少人口,只有数千名阿奴伊人在这里分散定居着。
要从无到有的开发一块荒地,需要大量的劳动能力,这些劳动力暂时就只能使用松前藩的倭人和虾夷地的阿奴伊人了。
松前德广一连跑了半个多月,联系了20多个阿奴伊人的部落,成功说服了其中12个部落迁移到南边去接受天朝的统治。
对于阿奴伊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相当的原始,因为缺乏种田的技巧加上没有优良的农作物种子,使得他们只能依靠打猎和捕鱼来生活。
这种生活的稳定性很差,每到冬天的时候,一旦大雪封山,海面结冰的话,他们既无法出去打猎,也无法出海去捕鱼,每家每户都只能依靠之前留下来的存货苦苦支撑。
那些没有充足食物的家庭,一旦遇到漫长的冬天,往往就无法撑过去,全家老少都会被冻死饿死。
而且因为生产力低下和技术的缺失,阿奴伊人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像食盐、铁器等东西,他们自己都无法生产,只能高价从松前藩的手中购买。
因为是垄断生意,所以松前藩卖给他们的的东西价格很高,他们平时用来吃都舍不得,更别说去腌制猎物和鱼获了。
因此阿奴伊人打猎和捕鱼得到的猎物储存的时间普遍都很短,即便是平时捕获了大量的猎物也无法储存下来。
因为缺乏铁器,他们很多人的食物都是生吃,这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很差,阿奴伊人的平均寿命连30岁都不到。
这种情况下,天朝提出来的招揽条件,对于他们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们只要愿意迁移到南方去,帮助天朝开荒和修建城市,那么当土地开垦出来之后,他们就会获得一块土地,也会被分配到一间房子让他们定居下来。
这样的话,他们就摆脱了原始落后的渔猎生活,以后就不会出现因为缺少过冬的物资,导致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的事情了。
当然了,也有一些比较固执的,对外人比较警惕的阿奴伊人拒绝了天朝的招揽。
他们愿意继续保持贸易往来,但是不愿意迁移到南方去。
对于这些人,松前德广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记下了他们的部落名字和位置,准备将他们的情况反映给天朝的将军,看看对方要怎么处理。
半个月后,松前德广返回富山城的时候,他的身后跟着大约多名虾夷人,这些人都是愿意迁移到南方来生活的。
加上松前藩的一万九千多人,汉军手下的人口超过了三万人,已经具备初步的开发条件了。
虽然还有一部分虾夷人并未南下,接受汉军的统治和管理。
但是聂士成并没有立刻出兵进攻他们的打算,一来这些虾夷人居住的地方都非常分散,派兵去攻打他们的话效率很低。
二来虾夷地的人口本来就不多,把他们都打死了会白白损失大量的人口。
在天朝本土的移民迁移过来之前,他还手中能用的,大概就只有本地的倭人和这群虾夷人了。
所以他放弃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选择,而是改用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聂士成一边让虾夷人和松前藩的人在石狩平原一带开垦荒地,修建房屋,一边又将松前藩之前跟虾夷人进行贸易的地方放在了室兰等地。
这样的话,这些虾夷人如果想要换到铁器、食盐和其他物资的话,就必须要前往汉军的开荒地才行。
在贸易的过程中,他们会亲眼见证石狩平原从一片荒地,变成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
当他们看到那些曾经跟他们一样的阿奴伊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之后,即便是汉军不再去劝说他们,他们恐怕也会主动南下,投靠天朝!
毕竟,能过上好日子,谁会喜欢窝在山沟沟里面吃糠咽菜呢?
在虾夷人加入之后,汉军手中的劳动力增加到了大约人左右。
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每人每天开垦1亩地的速度来算的话,要开出600万亩的荒地至少需要500天,这个时间太长了!
汉军肯定是等不了这么久的,毕竟欧洲那边的世界大战未必能像历史上拖延四年之久。
所以他们必须要加快速度,赶在欧洲那边的战争结束之前,将北美那边的事情解决。
这样的话,忙于战争的欧洲列强们,就没有能力来干涉北美这边的战争了,天朝可以在没有外力干涉和阻挠的情况下,以单挑甚至是群殴的方式,将北鹰酱解决掉。
而作为天朝出兵北美的桥头堡,虾夷地要承担很重要的任务,为大军提供粮食、为舰队提供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