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内,一众明军将士看到扈三娘不过转瞬间就将吐蕃首领给生擒了,并且还拽着吐蕃首领在地上拖行。
听着吐蕃首领发出阵阵凄厉的惨叫,将士们心里发毛,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纷纷在心里暗自嘀咕:“这扈将军看着娇美,手段可真够狠辣的。”
至于谷内正与明军交战的吐蕃士兵,此时心中充满了恐惧。
瞧着自家首领被擒后凄惨的模样,他们的斗志瞬间消散,二话不说转身撒腿就跑。
可明军怎会轻易饶过这群意图劫粮的吐蕃人?在百余名虎贲军将士的带领下,明军一路追杀,直至将这伙吐蕃人全部歼灭。
等到战斗结束,此时的瞎米已然奄奄一息。
扈三娘翻身下马,目光冷冷地望向眼前的吐蕃首领,手中利刃寒光一闪便将其斩首,而瞎米眼中也闪过一丝解脱之色。
随后,扈三娘转身对着一众将士命令道:“将这山谷内的吐蕃人尽数斩首,并在此筑就京观。本将要让那些妄图对我大明不利之人瞧瞧,还有谁敢不服我大明的管辖!”
“得令!”明军将士听闻扈三娘的命令,神情愣了一下,随后纷纷抱拳领命。
不一会儿,一座由千余吐蕃人首级组成的京观,便矗立在了山谷入口之处。
成功剿灭了劫持运粮队伍的吐蕃人后,扈三娘并未与将士一同继续护送粮草。
她安排一部分将士将粮草送往李珙大军所在的前线,自己则率领虎贲军返回青唐城主持大局。
另一边,大明京师皇宫内,武植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因大明对吐蕃用兵,身为皇帝的他也不便继续留在幽州城。
因此在仇琼英和扈三娘离开幽州城后,他也返回了京师主持朝政。
“不知韩世忠率领的大军如今已攻克到了什么地方,三娘与琼英二人,想来也该安然无恙吧。”武植一边批改奏章,一边暗自思索。
此次覆灭吐蕃,他从未怀疑过会失败,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就在武植心中思索之际,御书房外传来一个内侍的声音:“官家,西北有韩将军的战报。”
武植面色微喜,开口道:“呈进来吧。”
内侍听后,手持战报步入御书房,递给了武植。
武植展开战报一看,脸上顿时笑意盎然。“不错。吐蕃地广人稀,又地处高原,行军艰难,韩世忠能在数月内便占据其大半领土,不愧是后世的中兴四将之一。”
随后,他又看到信中明确提及仇琼英和扈三娘二女皆平安无事,心中微微松了口气。
看完战报,武植起身,转头望向御书房后方的那幅亚洲地图。他将目光聚焦在吐蕃地域,看着那片面积广阔的区域,不禁微微皱起眉头。
这吐蕃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地不仅资源贫瘠,而且地处高寒,极不适宜百姓居住生活,可就此放弃又太过可惜。
“有办法了!”武植突然面露笑意,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一举两得之策——移民。
不过此次移民的对象并非大明境内的百姓,而是花荣从高丽之地押解至大明境内的那些高丽人。
等他们将大明境内各地的官道修筑完成后,就将其送往吐蕃地区生活,并让他们在那里继续修筑官道。
此前花荣在高丽之地耗时半年持续不断地押解高丽人。在这半年时间里,约一百五十万高丽人从高丽之地被送至大明境内任劳工。与此同时,高丽境内也已有约八十万大明百姓移居至此。
“也该把花荣召回京城了,如今辽东半岛的高丽人已只剩近百万,而我大明的子民已有八十多万。假以时日,辽东半岛必将彻底成为我大明版图的一部分。”
“眼下还留在半岛的高丽人,大多隐匿在深山老林之中,难成气候,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想到这儿,武植当即写下一道诏令,递给身旁的内侍说道:“速派人将这诏令送至驻扎在高丽路的花荣手中。”
内侍领命,转身退出御书房。
此时的武植心情格外畅快,他放下手中尚未批阅完的奏折,径直走出御书房,迈步伐朝文德殿而去。
踏入文德殿,一眼便瞧见宗泽、王进、李纲、赵鼎等一众大臣,他脸上浮现出笑意,朗声说道:“各位爱卿,你们又要有一番忙碌了,不久之后,我大明会再有一片疆土纳入版图之中。”
众人听闻武植这番话,脸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欣喜之色。
宗泽开口询问道:“陛下,莫不是韩将军已将那吐蕃彻底覆灭了?”
武植缓缓说道:“朕刚收到前线韩世忠传来的战报,吐蕃虽尚未被覆灭,但也已是大势已去了。如今吐蕃大部分地域已被我军占领,各位爱卿还需好好斟酌一番,该如何治理这即将纳入我大明版图的吐蕃之地啊!”
众大臣听到武植询问该如何治理吐蕃之地,都不禁面露难色。从宋朝以前的各个朝代开始,吐蕃之地就从未被中原王朝统治过,此次大明算是开创了先例。
而且群臣都听说吐蕃之地不仅气候寒冷,土地也十分贫瘠,非常不适合人类居住。
要不是武植的两位妃子遭到吐蕃人袭击,众朝臣根本就不会赞同武植发兵消灭吐蕃的策略。
可如今吐蕃之地既已被大明王朝占领,又不得不思索出相应策略。殿内群臣一时间都陷入沉思。
良久,宗泽轻叹一声说道:“陛下,臣思来想去,这吐蕃之地,实在是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陛下不妨象征性地派遣军队驻扎于吐蕃之地,再设立一个招讨司,任其自行发展便好。”
其他几位大臣听了宗泽的一番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确实如宗泽所言,吐蕃之地虽说地域辽阔,然而当地的人口数量以及所能带来的税收,还比不上江南地区一个繁荣富裕的州府。
况且,若要治理吐蕃之地,所需耗费的人力、财力与物力都将数倍于其本身价值,实在是得不偿失。
武植看着眼前众人的反应,摇了摇头。随后他将心中关于治理吐蕃的计划告知了一众大臣。
群臣听了武植的策略,心中不禁都为那些高丽人泛起一丝怜悯。
自家皇帝陛下在对待外邦之人的手段上,着实花样百出。如今高丽百姓尚在大明境内各地忙于修建官道,这一任务都还未完成,陛下早已为他们谋划好了下一个去处。
不过对于武植的策略,群臣无一不拍案叫绝。毕竟此番策略受损的并非大明本土子民。
虽说如今那些高丽人名义上已成为大明的百姓,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俗语在群臣心中根深蒂固。
在群臣眼里,这些来自外邦的高丽人,始终难以与真正的大明子民相提并论,自然也就不会对他们的遭遇有太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