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轻咳一声承认:“是的,我确实是 ** 。”
“李大哥,您也讲讲自己的经历呗,平时我们只能通过别人听一些战士的事迹,却不知道背后付出有多少艰辛。”
**修改后的版本:**
“刚开始进展很顺利,按照这种办法,我们抢运了大量物资。”
“然而那些高鼻梁的敌人很狡猾,见白天抓不到我们的火车,专门在夜晚行动。”
“他们专找有光的地方攻击,导致我们队伍里不少伙伴如老李、阿强和曲哥……就这样牺牲了……”
火车钻出隧道后,驾驶室重获光明。
李明听得入神,正准备啃馒头。
但仔细一看,发现黑色的煤灰沾满了整个馒头。
随手一拍,在罐头汤里滚了一圈,不管干净不干净,凑合吃了再说!
看到李明吃下这黑乎乎的馒头,陈建国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你是怎么应对这个情况的呢?”
陈建国眨了眨眼睛说:“如果你处在我的位置,会怎么解决?”
李明咽下馒头,认真思考。
“先把驾驶室密封,让灯光透不出去,可以用钢板焊上,容易操作。
而烟囱就比较难办了,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安装一个废气处理器,里面放置水和活性炭。”
“对!就是这样!这样,排出气体经过降温,煤灰被吸收,变成白色的烟。
在寒冷环境下,白色烟与雪融为一体,在空中很难发现!是不是这样呢?”
李明兴奋地看向陈建国,眼里闪着光芒。
陈建国道:“哈哈哈,你讲得没错也不全对。
时间紧,前线战士们正穿着单薄衣物挨饿,没有功夫做那些复杂的装备。”
他接着讲起来:“于是我们将厚棉袄缝在窗口上,给司机留下了小小的观察口,烟囱也用湿润的棉衣堵住。”
“堵烟囱!”
陈建国笑道,“是啊,封死了就开始生火,还烧得特别旺。”
“这会让锅炉压力升高很多吧!不怕 ** 或回烟吗?”
李明惊讶地忘记嚼嘴里的干粮。
四周封闭的驾驶室内,再加上海绵般的湿布挡住部分燃烧效率,烟熏人的场景令人难以忍受。
这就好像是四川腊肉被高温烟熏一样。
更糟糕的是,未充分燃烧的煤炭会产生什么成分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些气体不仅有毒,而且热到烫人!
平常人避之不及,但他们却勇敢面对这一切!
“我们利用的就是这些烟气!”
陈国解析道,“白天我们会藏在隧道中,晚上出动。
当听见飞机声便加大火力燃烧。”
几圈盘旋后,敌机找不到目标就会离去,此时锅炉内的压力几乎达到爆点。
于是开动列车狂奔,大鼻梁飞机根据动静追来却看不到实际靶位——火光照被完全隐藏起来了。
这时敌机会扔照明弹进行搜索……
“可闷了这么久的浓黑烟就是为了这一瞬间。”
撤掉挡布后,厚重的乌烟弥漫开来笼罩整列列车。
如同巨大屏障般出现时,天空中的敌人无法找到打击目标——黑夜下烟雾遮掩一切视线。
敌机被迫离开,飞过顶撒射一番示意,随后远去。
趁此时机迅速前行。
那一次,整整运送15辆装满冬服及军食的小车,十分快慰。
此经验总结报给上级后,许多人使用了同样策略,将众多重要补给送到了战友们手中。
“哇塞太牛了!”
铁虎兴奋地和李明互相击掌庆祝胜利时刻,“你太厉害了。”
听到赞赏时陈建国摆手轻咳。
“谈不上厉害,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敌人很快也想到针对性措施。”
还没完的故事再次让大家提心吊胆:
随着更多飞机编队增加侦查密度与轰炸频率,看见烟就投放炸物…
最终造成严重损毁。
“最严重的是前面几趟被击毁了。
后来得到了新支援,并采用了自动送煤机...
这样一来,喷出比以往更大更多的黑烟,加上车厢减少至少数节车厢以提高机动性和隐蔽性...大鼻子只能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滚滚浓烟。”
“有一次,甚至散发了一些传单,具体内容老刘你还记得吗?”
刘师傅看着表板,继续工作:“记得。”
传单内容写道:
“钢铁可以炸毁,但是请铁路上奋斗的人们停止徒劳的努力…”
众人齐声蔑笑 : “工人阶级是最坚强的存在,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屈服!”
之后恢复了平静,由另一成员继续吃饭并分享关于‘顶牛越江’ 以及如何通过段段转运维持战时后勤支持的秘密战术等精彩故事.
陈建国
“你知道子母弹吗?”
小李点了点头,眼中泛着泪光:“就是那种内部装有很多小 ** 的东西,有些还装有延时引信,过一段时间才会 ** !”
“啊!我们的战友真是吃了大苦头!一开始都以为是哑弹,便把它丢在一边,没太在意。
当时大家都忙着修路,谁知道半夜就 ** 了,那时恰好一列车经过……唉!”
老杨伸出手轻轻擦去了小李脸颊上的泪珠。
“后来战友们意识到这种 ** 非常危险,开始小心翼翼地处理它们,可是数量实在太多。”
“这些 ** 也十分诡异,有些碰一下就会 ** ,有的则必须接近才会有反应。”
“为了确保安全通行,他们干脆自己亲自排除隐患……”
小李失声痛哭。
小王听着这些话,咬紧牙关,猛地拉响汽笛。
“呜———”
汽笛的声音在青山间回荡,山上松柏林立,清风拂过,沙沙作响,似在回应这份哀思。
英雄们冲锋陷阵的故事我们铭记于心,而那支默默付出、坚如磐石的无名英雄队伍也同样值得铭记。
小李看着玻璃上渐渐起雾的白霜,侧身靠近炉火边取暖。
“呵呵,后背凉飕飕的感觉可不那么好受,小伙子你明白了吧!”
老杨说道。
“叔叔,这是什么地方?之前北京这边还有十多度呢,这会儿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吧!”
“到了集宁,来休息室休息一会儿,等下二连段上坡很多,不能用低质量煤!”
说着几人下车走向旁边。
此时,一辆绿色车身的火车缓慢驶过。
与常见车厢稍有不同的是它的车身略显宽敞些,车牌上用俄文写着:Пeknha дo mockвa(从北京到莫斯科)。
老杨拍了拍小李肩膀说,“看见了吗?这是连接莫斯科和北京的火车。”
“只可惜现在没有赶上,这趟列车一周才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