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学五天,放假回家去玩两天,一个礼拜就等于什么都没学下……”
自觉被内涵的同学们一阵无语。
期中考试之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大多事情早就忘却了,只有那些过去的不堪时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来。
中秋节——在期中考试之前。
然而在小学四年级之前,贺炎也是钟爱各种传统节日的,因为能受到很多亲戚长辈们的夸奖,那个时候,贺炎也是其他家长所羡慕的,口中经常会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当时对于传统节日,贺守和张霞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大孝子贺守,如果中秋节是在上学日,而且学校也不放假的话,贺守就算是大晚上借着朦胧将沉的夜色也要骑着摩托带着余下三口人回村里。
从晚上八九点开始到凌晨两三点,这便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烙月饼的时间段了。
摩托刚到农村院子里,就听见亮堂的屋子里传来一阵声音。
“谁了?是不是贺守回来了?”
“是咧,回来啦。”
“我看一下?昂,真是还。”
“这不是?又给拿回来这么多东西。”
……
下了摩托,贺炎还没站稳,就听见贺守说:“把东西给你奶奶丢回去(丢:拎、拿的意思)。”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贺炎知道这是在使唤他,便乖乖地走过去接下了两三个装满了蔬菜瓜果的塑料袋。
在这个大家庭中,贺守扮演的永远是旧时代大家庭中忠义两全的大孝子好兄弟身份。
贺炎拎着塑料袋往房子里走。张莲急忙走出来,“甚咧?拿这么多?哎呀?怎买了这么多东西咧?家里有了么?放当中吧!里间里头。”
说着便往房子里引。
贺炎的爷爷住的是三间连着的平房,中间住的是两位老人,面对房门口,左手边是他二叔的房子,右边是贺守的。每年的中秋节,通常是在他二叔贺才的屋子里做月饼的。
兄弟姐妹们五六个人(因为不确定贺炎的四叔会不会回来,每年的中秋节倒是不常见他的身影),外加俩儿媳妇(贺守和贺才的),一个女婿(贺炎他大姑的),两位老人,儿童若干,“冒牌大人”——贺炎一个。
从小贺守就命令贺炎做这个做那个的,家里没水吃了,就让贺炎拿着小木桶半桶半桶的往家里接水;脏水桶里有水了,刚有了个底,趁着还没有过半,就让贺炎火急火燎地拿去倒了‘有什么东西物件是贺炎能拿的,就必须得是贺炎来拿,若是其他人就显不出贺守的孝子身份了。
呵——
真是可笑。
放了东西,贺炎就得跟着贺守和张霞去找死了——去到他二叔那边,已经有人在准备食材了,便是一阵清冷的热闹。
那势利眼的大姑便争着抢着烂着嘴问道:“贺炎回来了么,考试来没咧?考的怎么样?我听人们说,你们上了初中不是有甚的周考?考过没有咧?成绩多少咧?”
贺炎倒想问一句:人为什么要有脸这个东西?
自从贺炎从第一名的王座上退位以后,每当有人问贺炎成绩,但凡贺守在旁边的,贺炎总觉得杀气腾腾,仿佛儿子没拿到一个好成绩家长就没脸见人了,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去拿?生了儿子就是用来给自己所谓的脸上贴金的?贺炎倒想把世界上所有一见面就问成绩的亲戚挨个活埋了。
“没了。”
贺华又问:“那你觉得你能考多少分儿咧?”
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一本书是教人怎样动脑子说话的?或者是教人怎样学会闭嘴当个哑巴的,如果有,贺炎就算把自己卖了也要给这一群无法言语的亲戚全套买来摔他们脸上。
因为贺炎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无法言语的亲戚问的无法言语的问题。
关于这种事贺炎并不想过多赘述,但他这位大姑贺华是一个怎样的人,贺炎便倒是得好好地说道说道了。
最初的记忆中,贺炎对于他这位大姑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第一印象也有些反感,或许是因为她的一双眼总是太过锋利,像刻出来的一样,眼神中射出来的目光永远是强势而高傲的,仿佛自己是偶尔来到野鸡群里的凤凰孔雀,始终高人一等,也看不起任何人,尤其是她的嘴巴,可能是门牙有点突出但又不太过分,也可能是唇形的缘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看,就显得这是一个咄咄逼人最特别贱的泼妇。
事实证明,也大差不差。
面对这个无法言语的问题时,贺炎应付了一句,“不知道。”
这便不得了了,贺华的语气当下就强势了不少,“甚叫不知道咧?你觉得你能考多少分儿咧,好好儿想一下,你哪门成绩好,哪门成绩不好咧?如果考出试来,考到自己不会的,能不能拿到保底的分数咧?”
……
……
……
贺华是不是和那些只会脱裤子放屁的出题人有一腿?
问的都是什么废话?
仅仅通过这么一句话,贺炎就对他这位无法言语的大姑的好感度清零了,本来一两个月没见再见时应该是相互寒暄两句,怎么那破嘴就跟吃了榴莲一样臭得没话说。(没错,贺武的生日是在暑假期间,那个时候贺华也回来了,到中秋节差不多两三个月的时间)
还有什么呀?
贺炎他大姑,人了不起着呢!
人家在休介有房子呢!好几层的高楼大厦呢!可让人羡慕了呢!
每天呀!粉底液上着脸,火焰般耀眼的口红在嘴上涂着,十个手指甲盖儿,十个脚指甲盖儿,都抹着指甲油呢!那颜色还不一样呢!
这不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吗!
眼瞅着那气质和穿着,可半点不像那乡里人的穷酸样。
在上江的大街上呀!那可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呢!
哪个男人不喜欢,哪个女人不羡慕?
那既然当妈的都这样了,儿子也差不了多少吧?
那当然了!
人家的宝贝儿子也是休介出生的呢!连户口都不是寒酸小镇的。
出生时呀!学的就是普通话,不学咱们这没文化的土包子的方言,人家看不上呢!
小宝贝女儿也是,一家四口都是城里人,高贵着呢!
儿子从小就报了各种补课班和学前班,就是要让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家长拉着手一步步学走路的时候,让自己家的宝贝儿子能开局就享受一段超级冲刺,遥遥领先同龄人,把“别人家的孩子”牢牢地甩在身后。
女儿也了不起呢!
你看啊,艺术也是得从小娃娃抓起,女孩子是要气质的呢!
琴棋书画,那个是高雅的东西。
当然喽!补课班也是不少的呢!
毕竟就算是女儿,成绩也不能太落后吧!
不仅要德艺双馨,还得七步成诗呢!
两个宝贝可是让年少的母亲操碎了心呢!
你想想,那是宝贝啊!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该狠心的时候不能手软。
所以贺炎就问一句,这个存在了几千多年的考试制度到底什么时候改?所谓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优秀在这了?
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一群大腹便便的人上人是死活不知道吗?从前的应试教育是为了给皇上当狗奴才,毕竟在他们眼中,皇上拉的五谷轮回之物那是比金子还珍贵宝贝的;后来的应试教育是为了给洋鬼子当狗奴才,是为了给那群目光短浅的洋鬼子开开眼,让他们也知道知道,什么是“天朝物产丰富,无奇不有”;现在呢?现在好了,应试教育是为了给有钱人当狗奴才的,每天低三下四累死累活地争那三瓜俩枣,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还得担惊受怕金主爸爸会不会圈钱跑路了……
国人的思想便是与生俱来的,倒也不枉至今还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名号了。
见了个辈分长的金子多的,当即跪下磕俩响头尊他一声称呼,美其名曰“礼仪”,倘若有人要坏了这规矩,吃了两耳光,倒也还算的是轻的,说是叛逆,也算得上美言了,若是那些一心念着皇帝陛下的好,喊着誓死护我皇族尊严的老爷大人们,岂不随随便便就得诛个九族?
国人的思想尚且如此了,便由此也解释的通应试教育这一毒瘤了——那便是要去当奴隶的。有了一个好成绩,从一个好学校里头出来了,顶了一个好名头,拿了一个好学位,便能给一个好人家当一个好奴才。
主人吃完便还能剩几口汤水给自己留着,吃上几口残渣剩饭,去了外面便能炫耀自己的主人多么多么地有势力,以此来以主人为骄傲。
假使没有拿到上面说的当一个好奴隶的东西,那便只能当一个没有人要的坏奴隶了,当了坏奴隶,那便是有了自由了,因为没人要来使唤他们,不要每天为着主人的小心思而费尽心神,吃的虽不及好主人的好奴隶的残羹剩饭好,却也能自己开一块土地,种点儿粮食,自给自足。
只是如此罢!却还是有数不清的坏奴隶争破头颅也要抢着当一个好奴隶,似乎只是为了那一个“好”字。
而如今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
(内容违规,省略92字)
这仅仅只是其一,其二便是美其名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了。
只因咱的父亲要让咱出人头地,咱的母亲要让咱争光添彩,终其一生,咱们也就争了一个剐了龙鳞的蚯蚓,拔了羽毛的乌凤凰。
争到的人,便像是范进中举一般,先发疯再充傻,只是咱却没有一个好丈人来一巴掌扇醒咱们了;争不到的人便是悲痛欲绝,只因这是咱父母低三下四苦苦求了一辈子却求还是求不得的,便要像对着父母的石碑嚎啕大哭,以寻死来对不起父母的一厢情愿的那般人一样了。
先是忏悔,自己把自己贬低得猪狗不如,倒也不用别人来侮辱了,情到深处还得扇自己俩耳光或许还少了,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孝”。
只是惊讶,竟有人称得这种行为是“有着礼义廉耻尽忠尽孝的大孝子”……
现在的人到底怎么了?
这便是咱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了,只是这得借着《进化论》的观点来了:咱们出生时虽惯了人的名头,却只是为了掩盖咱是畜生的事实。
因为咱们须得像狗一样一直灌着“父母之命不可违”、“我养了你,你得好好的孝顺着我”、“养育之恩大于天,你得一直记着这份恩情”这种早已烂了臭了的心灵鸡汤。
狗须给主人看门,咱须给父母卖命,这便是真相。
后来咱们从畜生进化成了家犬,有了所谓的人权,咱们能向父母提一些要求,即使永远不会被实现,但却证明咱们进化了,而这要求的便是宛如卖身契的条款,虽说无纸无字来证明这件事,却是一辈子都解不开的枷锁烙印,用咱们的“传统文化”来解释,那便是:咱们当家犬的时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向咱的父母要的,美其名曰是养育之恩,再后来咱们就是从小家犬变成了大家犬,小时候咱们尚且还无力看管院子,长大了却不同了,问主人吃的多了,就得卖力气干活,帮主人要咬仇家,给主人看院子,出生给我们十几年的吃食,咱们却得给他们一辈子的劳力,让他们能过上后半辈子的好日子,这是第三次进化,确定主人对家犬需要的进化;第四次便是最终的进化了,由动物变成人,即生了一个孩子,只因为有人可以使唤畜生,生了一个孩子便是有了一个可以使唤的畜生,就像咱们的父母生了咱们,使唤咱们一个样子,使唤的畜生若是当了人了,也开始同父母使唤咱们一样咱们去使唤自己的孩子,这便是人的进化。
其三倒是还得说一句,应试教育便是为了给各位人上人提供奴才的,咱们倒还好,不叫黑奴,人上人给咱们取了好几个名号,其中“学生”和“劳动者”便是两个大集体。
然而这些话是不能够搬到台子上来说的,毕竟“父母们脆弱还死活都要的面子”撑不住咱们这么说,而这也算是揭老底了,“长辈们”的脸上自是挂不住的,而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们”更是如天打雷劈,生怕下一刻就要被群起而攻之,被冠上“离经叛道”的罪名。
毕竟连上帝都有了过错,倘使还一直觉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无上至宝,金枝玉叶,那还是“符合我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