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往下,陈列了一件《敦煌经书》
在大鹰博物馆昏暗的展柜中,敦煌经书静静陈列。
泛黄的纸张,犹如历史长河中漂浮而来的古老扁舟,承载着千年前的文明印记。
经书的字迹,或刚劲有力,似能穿透岁月的迷雾,展现书写者的坚毅;或婉约细腻,宛如江南春雨,诉说着彼时的温柔与细腻。
那一笔一划,皆是古人智慧与心血的凝聚,在时光侵蚀下,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有些经书上还绘有精美的插画,色彩虽已斑驳,却难掩曾经的绚丽。
画中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或慈悲庄重的佛像,或虔诚合十的信徒,他们仿佛穿越千年岁月,在这一方天地间,向世人讲述着敦煌往昔的辉煌。
这些插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当时社会风貌、宗教信仰的生动写照。
然而,当目光触及这些敦煌经书,心中不免涌起复杂情绪。
它们本应在故土敦煌,在那片孕育它们的土地上安然绽放光芒。
如今却远渡重洋,静静躺在异国他乡的展柜里。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一段民族的伤痛记忆,无声地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珍视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华夏人,有多么无助,多么屈辱!!
接下来的,是今华夏汉族文明的伟大创作之一《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当它的书页缓缓展开,仿佛开启了一座浩瀚无垠的知识宝库。
泛黄的纸张上,工工整整地书写着无数的文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
书中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犹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
那精美的插图,线条流畅,色彩古朴,生动地描绘着古代的建筑风貌、器物形制,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往昔的繁华盛景。
诗词歌赋在其间熠熠生辉,或婉约动人,或豪迈奔放,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情感与故事。
编撰《永乐大典》的过程,是无数文人墨客齐心协力的伟大壮举。
他们在岁月中埋头钻研,精心整理,将散落在各处的知识汇聚一堂。
这不仅是书籍的编纂,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
《永乐大典》,正本早没了,现存的嘉靖副本,据统计,满打满算就剩418册,国内只有224册。
大鹰博物馆倒好,大大方方承认有49册。
可1914年他们的年度报告里写着,收了鹰国外交官霍理思捐的172箱中文古籍,里头就有82册《永乐大典》。
这位霍理思先生,1900年八国联军那会儿,在使馆区“收购”了不少古籍。
《泰晤士报》1904年还嘚瑟,说霍理思手里有好多从没公开过的明代科技书籍。
这“收购”二字,用得真是微妙。
1932年,倭军打上海,鹰国军舰“紫石英号”也没闲着,从徐家汇藏书楼顺走了300箱古籍,当时的《申报》都登了。
这就好比趁火打劫,火是你放的,东西也是你拿的,这操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鹰博物馆一直嘴硬,说藏品都是“合法”的。
可1930年那个《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公约》白纸黑字写着,1900年后抢的、偷的文物,都得还回去。
大鹰博物馆那49册《永乐大典》,38册都是1900年后弄来的,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经后来,研究了大鹰博物馆的《永乐大典》“工”字册,发现纸张是河北产的,墨是南京明故宫那种御墨。
证据确凿,这还能抵赖?
李向阳,皇甫明珠,肖宁,王兵四人的心情同样,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李向阳对王兵轻轻讲道:“多注意一些防盗的电子设备!”
王兵立马领会了,老板的意图了。
接下来。
又是一几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唐三彩墓葬俑》
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组唐三彩墓葬俑,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诉说着千年前的大唐风华。
这组俑造型丰富多样,有身姿婀娜的仕女俑,她们体态丰腴,面容圆润,眉眼间流露出大唐女子独有的自信与温婉。
精致的服饰线条流畅,色彩斑斓,飘逸的衣袂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让人不禁联想到她们在宫廷或庭院中漫步的优雅姿态。
还有威风凛凛的武士俑,身姿挺拔,神情肃穆,身着铠甲,手持兵器,仿佛时刻准备为墓主人扞卫安宁。
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透露出坚定与无畏,似乎能抵御一切来犯之敌。
骆驼俑则展现出大唐对外交流的繁荣。
高大的骆驼昂首嘶鸣,背上满载着货物,再现了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
它身上的每一处细节,如起伏的驼峰、灵动的四肢,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大唐包容四海的豪迈气魄。
唐三彩独特的色彩运用更是这组墓葬俑的一大亮点。
黄、绿、白等色彩相互交织、辉映,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鲜艳夺目。
这些明快绚丽的色彩,不仅为俑像增添了艺术魅力,更传递出大唐时期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令人沉醉于这千年之前的艺术瑰宝之中。
“太漂亮了,应该让它们回家!”李向阳喃喃自语。
“这些强盗,太不要脸了!”肖宁的小手也紧握,嘴唇咬着,眼光透露了恨。
下一个展柜,《三菩萨壁画))
在大鹰博物馆的一隅,《三菩萨壁画》静静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步入展厅,李向阳等人目光瞬间就被这壁画吸引。
画面中,三位菩萨姿态优雅,神情庄重又慈悲。
居于中间的菩萨身姿挺拔,宝相庄严,微微低垂的双眸,似在俯瞰世间众生的苦难,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怜悯。
其衣袂飘飘,线条流畅自然,仿佛微风拂过,轻盈灵动。
右侧的菩萨面容柔和,嘴角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手中持着莲花,花瓣娇嫩欲滴,似乎散发着阵阵清香,传递着纯净与美好。
左侧菩萨则手持净瓶,瓶中甘露似欲倾洒而出,滋润万物,周身散发着宁静祥和的光芒。
壁画的色彩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绚丽。
浓郁的红、深沉的蓝、明亮的金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华丽而神圣的氛围。
每一处色彩的过渡都自然细腻,展现出古人高超的绘画技艺。
那些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菩萨的每一处轮廓、每一缕发丝,都凝聚着创作者无尽的心血与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