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逝,婴孩渐渐长大,跟着老妇夫家姓方,取名方昼。
方昼从小聪慧,五岁就想出更好的办法,制造出了手摇式木质洗衣机,帮助老妇人更快地浣洗衣物,比之前能赚取更多铜钱。
若是没有他想出的方法,恐怕单靠老妇人浣洗衣服赚取的钱财根本养不活他。
方昼七岁之后,帮助老妇人前去某个宅邸取脏衣服之时,被此处宅邸主人同姓的方员外看中,将他收作自家儿子的书童,可以跟随这家少爷一起读书。
这家的少爷虽不是个读书的料,倒是方昼几乎可以过目不忘,不管什么书,他几乎看一遍就能大略记全,再看两遍就可以倒背如流。
方昼又极其好学,只是大半年时间,就将这家员外收藏的书籍尽皆读完。
没过多久,方洲以八岁之龄,在方员外的宴席之上,被某位先生考校而出口成章做出一首诗词:
《梅莲竹菊》
梅红竹翠菊金黄,
莲白荷青柳绿妆。
刀剑枪戟皆武艺,
诗词歌赋尽文章。
随着这首七绝传出,方昼的名声也大了起来,渐渐有了神童之称。
这方员外也算心善,见他有如此才华,将其收为家养子,也就是义子。
本就是同姓之人,百年前更是一个祖宗,如今有了义子之名,也勉强算是个少爷。
方员外为方昼特地聘请了更好的教书先生,短短五年时间,方昼就将经史子集全部理解贯通。
十三岁参加县试和府试,以首位成为童生,
同年参加院试,成为大凌朝立国以来最年轻的秀才。
他又在次年参加乡试,一举夺魁,成为解元。
此后方昼又参加会试和殿试,连中三元,再次成为大凌朝最年轻的状元。
此时,家中传来噩耗,将他养大的老妇方林氏病逝。
他悲痛不已,却还未回乡,就在开榜之日被京城豪门孙家榜下捉婿,也不管他是否愿意,稀里糊涂就成了这豪门孙氏的女婿。
他原本还未到吏部报到,就需要丁忧三年,却被孙家以官场规矩排除了影响,只是送他回乡待了几天后,就将其重新带回了京城。
孙家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势力,吏部侍郎就是孙家出身,靠着孙家作为后台,方昼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翰林学士。
只是还没过半年,孙家在朝中就受到了党争影响,最大的靠山就被贬官出京,之后更是连连贬斥,孙家一落千丈。
以前跟方昼谈古论今、讨论诗词文章相熟之人,都纷纷跟他拉开关系,唯恐避之不及,让他看清了无数人情冷暖。
方昼耗费莫大心神,也只是勉强留在了翰林院中,成为一个每日起草文书的边缘人,至于权势那是一点没有,就连小吏看他都没有正眼。
他这个翰林学士,从十几岁一直做到头发花白、双眼模糊,也没有受到重用提拔,调任更是迟迟无期,好像他这个人早已被忘记了。
方洲艰难撑到五十八岁,终于辞官之后,跟家中那位从莫不相识到相濡以沫多年的老妻一同回乡养老。
方昼在老家平静生活了一年,天下渐渐大乱。
突有一日,大凌上京来了一封圣旨,朝廷要重新启用他。
方昼虽然已经不理外事,却一直都在看朝廷的邸报,知晓如今朝中乱局,加上天下乱兵四起,重归朝堂只有麻烦。
但是圣旨既然到来,他想要拒绝也无济于事。
方昼只得独自回京,受封乱军之地禹州下辖的安定府知府,因路途较远,路上还时有匪患,皇帝特地派出两百兵马受他调遣。
方昼到任之后,了解地方乱局之后,宴请当地士绅、恩威并施,让士绅提供钱粮。
随后他开仓放粮、张贴榜文安定百姓、收纳城外难民。
同时他选拔难民中的青壮组成安定民团,以两百兵马为骨架,一月时间就组织起三千人的民团。
方昼的准备果然没有白费功夫,民团刚成军不久,府城下辖的几座县城就被乱军接连攻陷。
方昼虽然老迈,但读书之余也时常练习射御之术,身体还算硬朗。
且他通读兵书,虽然没有多少带兵经验,但是那些乱军也厉害不到哪去。
方昼带着安定民团,跟这些乱军接连交战几场,带兵经验上来后,竟被他接连收复了安定府失陷的所有县城。
这些县城内原本的土豪劣绅早已被杀光,方云正好搜刮乱军遗落的战利品作为军资,并将无主的土地分给了所收留的难民。
一年时间,方昼因守土之功,从知府升为禹州巡抚。
有了巡抚之职后,方昼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安定民团正式有了朝廷下发的番号,称之为昼字营。
昼字营的规模不断扩大,早已从三千扩展到两万,差不多有七个营的规模,但因为番号只有一个,只能依旧称为昼字营。
方昼也因为麾下兵马过多,遭到朝堂之上的弹劾。
方昼得知后,上了自辨折子,送了好大一笔钱财之后,才终于过了这一关。
此时各处反王不断攻打朝廷的城池,整个天下都处于混乱无序的境地。
他所在的区域虽然还算安稳,但四周却处处烽烟。
方昼因为手中有兵,很快就又收到了平乱的圣旨,让他兼任禹州都督令他出兵剿贼。
方昼在收复几座县城之时,已经将早年所读的兵书理解透彻。
接到旨意后,他率领两万兵马四处从禹州出击,接连大胜。
他的兵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很快就增加到五万,依旧称为昼字营。
因为方昼的战功和天下如今的乱局,他获封禹州牧、授太子太傅衔。
除了方昼所在的禹州附近,天下愈发混乱,就连京畿之地都已经大乱。
方昼被朝廷安排着四处救火,麾下之地除了禹州之外,两年时间就将周围的安州、并州、祁州平定。
他以禹州牧为名,统辖四州之地,麾下兵马已经过了十二万,昼字营终于扩编成军,开府建衙称为禹州将军府。
在将军府建衙没多久,上京城中的皇帝连同宫中嫔妃,都因为京畿之地乱兵和边关告急,主动率领群臣来到了禹州。
方昼原本还想做忠臣,却没想到麾下兵将在皇帝和群臣到来没多久,突有一日为他黄袍加身,并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