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梅山脚下,有一宁静祥和的村落,村中有一书生,名曰段聿箫。此人眉清目秀,气质儒雅非凡,那明亮的双眸中透着聪慧与灵动,高挺的鼻梁和微翘的唇角更是为他增添了几分俊朗。他性喜幽静,常独自于山林间沉思,对佛法更是痴迷至深,一心向佛,欲寻得佛之真身。
段聿箫家中虽不富裕,却也能维持温饱,衣食无忧。但其不顾双亲的苦苦劝阻,执意踏上寻佛之路,他坚信,唯有寻得佛之真谛,方能解脱世间诸般苦厄。
于是,段聿箫毅然背上行囊,离开温暖的家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访过诸多名山古刹,与数不清的高僧论道,然而,却始终未得心中所求,内心依旧迷茫。
这一日,段聿箫行至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那蜿蜒崎岖的山路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仿若通往神秘的仙境。行至半途,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他无奈之下,只得匆匆入寺避雨。
这座古寺殿宇庄严,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与沉淀。段聿箫在偏殿寻得一处角落暂避。他刚走几步,竟见一位高僧盘腿而坐,双目紧闭,面容沉静,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段聿箫心中一惊,料想此人定非凡俗,赶忙整理衣冠,恭恭敬敬地上前施礼道:“大师,晚生这厢有礼了。”
高僧缓缓睁开双眼,那目光深邃而慈祥,仿佛能洞悉一切。他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施主不必多礼。”
段聿箫急切又诚恳地问道:“敢问大师,可知佛之真身何在?晚生追寻许久,却始终无果,心中甚是困惑。”
高僧微微一笑,略带几分戏谑道:“施主啊施主,你寻佛已久,却不知佛在何处,岂不可笑?”
段聿箫一听,顿时面露惭色,双手抱拳,低头说道:“大师,晚生愚钝,还望大师能为我指点迷津,解开这心中谜团。”
高僧轻轻叹息一声,语重心长地说道:“世间之人,皆以为佛在那庙宇之中,在那金身佛像之上,却不知真正之佛,近在咫尺。”
段聿箫眉头紧皱,一脸疑惑道:“近在咫尺?晚辈实在愚笨,未能明白大师之意。”
高僧目光柔和地看着他,缓缓说道:“你所寻之佛,乃生你养你之父母。他们对你的爱,无私无畏,包容一切,此乃佛性之体现。他们为你付出,助你成长,引导你修行,这便是真正的佛啊。”
段聿箫闻听此言,如醍醐灌顶,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回想起自己离家多年,未曾在父母膝前尽孝,让双亲为自己担惊受怕,心中懊悔不已,不禁潸然泪下,说道:“大师一番教诲,令晚生如梦初醒,惭愧至极。”
雨停之后,段聿箫怀着感激与坚定的心辞别高僧,匆匆踏上归乡之路。一路上,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恨不得立刻飞到父母身边。
数日后,段聿箫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远远望见那熟悉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他的眼眶湿润了。
走进家门,只见父母面容憔悴,白发又添了许多。段聿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爹,娘,孩儿不孝,让你们受苦了。”
父母见他归来,喜极而泣,连忙将他扶起,母亲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的脸庞,说道:“儿啊,只要你平安归来,一切都好。”
从此,段聿箫不再四处寻佛,而是在家中侍奉双亲,尽孝尽责。他深知,父母的爱便是世间最珍贵的佛法,唯有珍惜这份爱,方能修得正果。
时光荏苒,段聿箫的父母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安享晚年。而段聿箫也在这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内心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村人皆传颂段聿箫的转变,皆言其寻佛之旅终得圆满。
山深云路,寻佛天涯赴。风雨迷途求开悟,幸遇高僧点渡。
方晓真佛亲濡,匆匆归返乡庐。侍奉双亲无悔,心中喜乐长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