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府县衙的大堂庄严而肃穆,青砖红瓦,雕梁画栋,显示出凉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重要地位。征服者征大人的豪华马车驶入凉州府衙门前的大街时,县令赵廷梁早已带领众属官候在门口相迎。一列衙役敲着锣鼓开道,鼓声厚重,锣声清脆,吸引了街头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赵廷梁是位年近五十的官员,身材微胖,脸上却满是风尘仆仆的痕迹。他闻讯征大人到来,心情激动,特地换上了一身干净整齐的朝服,头戴乌纱,腰间悬挂着一块精致的玉佩。他微微低头,亲自上前接引道:“下官赵廷梁,早闻征大人威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征大人从马车上缓缓步下,身穿一袭淡青色锦袍,腰间系着一块表明皇命的腰牌,气度非凡。他微笑着拱手回礼道:“赵县令客气了,吾不过奉皇命行走天下,与你一样是为百姓谋福祉罢了。”
双方寒暄几句后,赵廷梁将征大人迎入县衙大堂,安排其在主座落座。两侧分别是府中的主簿、典史和师爷等属官,而征大人身后的御林军和大内侍卫则侍立堂外,身形笔直,面色冷峻,衬托出征大人行程的威仪。
赵廷梁命人奉上凉州特色的茯茶,茶汤清透,略带醇厚的药香,让征大人颇为赞叹。他举杯轻抿一口,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甘甜在口中回荡,不禁赞道:“凉州的茯茶果然不凡,难怪在京城也能听闻此茶大名。”
赵廷梁闻言,脸上泛起自豪之色,拱手道:“大人过誉了。这茯茶乃凉州独有,能解风寒润肠胃,深受边疆百姓喜爱。若大人有意,臣定当备上一些带回。”
寒暄过后,赵廷梁开始向征大人禀报凉州的近况。他说道:“大人有所不知,凉州虽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商贸繁盛,但近年来因西北地区时有匪患作乱,驿道多处被毁,百姓行商和日常生活皆受阻。而且今年天灾频繁,部分村镇的农田颗粒无收,难民流入城中,情况颇为棘手。”
征大人闻言,眉头微皱。他放下茶杯,沉思片刻后问道:“朝廷赈灾之粮何时抵达?”
赵廷梁叹了一口气,说道:“本府早已上报朝廷,但凉州地处偏远,消息迟缓,赈粮尚在路上。且近日听闻凉州北面的匪徒有蠢蠢欲动之势,可能会劫掠粮道。下官一时间,实在是有心无力。”
征大人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本官奉旨巡察各地,带有御林军和大内侍卫,若县令信得过,不妨让我一并前往粮道沿线巡视,若有匪徒作乱,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赵廷梁顿时面露欣喜之色,连连拱手:“若得大人相助,凉州百姓定可少受许多灾厄之苦。下官感激不尽!”
随后,赵廷梁将近日的匪患状况详细禀告征大人。征大人边听边在心中拟定策略,同时对凉州的治理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发现赵廷梁虽为一县父母官,却始终在尽力维护一方安定,面对匪患和灾情的双重困扰,依旧未曾懈怠,这令征大人对其产生了几分敬意。
接着,征大人提到在巡察途中修缮驿道的必要性:“赵县令,凉州的驿道乃商旅往来之命脉,若能趁此机会将受损的驿道修复,不仅有利于朝廷赈灾粮草的运输,更能稳定商贸秩序,让凉州百姓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赵廷梁连连点头称是:“大人高见!下官愿调动本地民夫协助修缮,还请大人指点一二。”
当天,凉州府县衙紧锣密鼓地召开会议,由赵廷梁主持,与征大人商议修缮驿道的具体方案。征大人指出,可将县衙的余粮分发给前来修路的百姓作为工钱,这样不仅能暂时缓解灾民的生活压力,也能吸引更多人前来协助。而御林军和大内侍卫则负责清剿沿线的匪患,确保修缮期间的安全。
到了傍晚,赵廷梁设宴款待征大人,宴席上皆是凉州的地方特色佳肴,有鲜嫩的手抓羊肉、香酥的面饼,还有一坛坛浓郁甘甜的葡萄酒。征大人本不嗜酒,但看到赵廷梁盛情款待,又听他讲述凉州百姓的艰难处境,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多饮了几杯。酒至酣处,征大人慷慨激昂地说道:“凉州地处边疆,却是帝国的重要门户,只要我在此一日,定不让百姓受匪徒侵扰!”
赵廷梁与众官员闻言,齐齐起身敬酒,异口同声道:“凉州百姓,感谢大人恩德!”
次日清晨,凉州府的百姓便看到征大人的豪华马车停在县衙门前,御林军和大内侍卫整装待发,赵廷梁和属官们送行于县衙门外,神情肃穆。百姓们虽不知征大人接下来要去何处,但看着这位器宇轩昂的钦差大臣,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征大人登车之前,再次与赵廷梁郑重握手,并叮嘱道:“赵县令,修路之事务必尽快完成,若有难处,随时派人告知于我。”
赵廷梁点头应诺,目送着征大人的马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驿道的尽头。他心中感叹:朝廷派来的大人,果然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