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才往李教谕那里跑了几趟后,回来报告陈浪,他的外地户籍不利于承包学田。
陈浪便问王厚才,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户籍转到杭州府来。
王厚才说府衙对户籍咬的很紧,需要一大笔银子疏通。
陈浪不缺银子,当即吩咐王厚才去办。
最后,又花了六七百两银子,才把户籍问题搞定,陈浪终于是正宗的杭州府人士了。
赵县令又得了不少陈浪的好处,一来二去,对陈浪印象非常不错,觉得陈浪“出手大方”,会来事。
尤其是送给自己的那套水晶茶具,如果送给府衙的“大领导”,对自己的官途一定大有帮助。
他甚至有心想问陈浪再讨一副水晶茶具,但没有合适的机会开口。
当然陈浪根本不在乎,他要是知道县令老爷还想要一副,多给他弄一副也无所谓,在淘宝上也就一二百块而已。
不过这东西也得悠着点,毕竟在这个时空是超级稀罕的东西,随意拿出来多了,就不尊贵了,也会惹人怀疑。
改了户籍后,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学田的事情也就定了下来。
仁和学田共570亩,其中有140亩已经有人承包,也被陈浪一并用银子搞定了。
明朝湖州苏州一带官田的税率一般是:每亩五至六升,570亩约合3000升,一石一百升,换算成石的话,就是30石。
每年征收时间为夏季和秋季,称为夏税秋粮。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劳役,徭役等“义务劳动”。
最后和县衙协商下来,无论收成好坏,每年给县衙交100石的粮食作为税赋。
李教谕和王厚才听到这个数字,稍稍松了一口气。
因为以他们的经验,这个数字不算盘剥太过。
可能是学田荒废日久,无人接这个烂摊子,县衙也不得不放松手腕所致。
按陈浪心中的计划,亩产按原时空一半来算,就是400来斤,约合4石。
570亩约合2300石,每年交100石的粮食,可谓绰绰有余。
即便因为古代没有化肥农药,亩产按300斤算,也是稳赚的。
五百多亩学田就这样被陈浪全部收入囊中。
这天,万通的二当家吴越来到集贤书苑找陈浪,告诉陈浪万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都处理完毕了,可以做最后的交接了。
陈浪与吴越、苏方正一道,去了一趟杭州府衙,把收购手续给办了。
收购万通的手续交割完毕后,陈浪便有了下一步的计划。
他把目光瞄向了最近半个月涌入杭州的那批流民。
想要拉拢当地人那是难上加难,但笼络流民,就要简单多了。
给碗粥喝就行。
镖行人手到位,学田也到位,酒坊作坊也即将到位,无论是种田还是招工都需要人,招收流民的条件业已达成。
他召集几个头目,明天一早到集贤书苑开会。
陈浪回到书房之后,便写了篇难民接收细则草案。
大致是,无论在哪里接收难民,都得先建一个接收营,用来接收新招进的难民,进行十天时间的调养和疾病的治疗,确保健康的,才能放出来参与劳动。
当然,如果实在治疗不好的,只能让其自生自灭了。
陈浪自忖自己现在还没有那个能力把什么样的人都给救了。
难民经过初步的调养后,就让这些人直接到作坊里、工地上或田地里干活。
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才是王道。
这些难民又分两种,一种是自愿投效为奴的,这种人的筛选要严格很多,并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不然,即便是自愿投效,陈浪也不敢轻易接收。
另外一种陈浪还没有完全想好,暂时就用雇佣制。
干一天活,给一天钱,并且押半年工资。
前半年只给饭吃,后半年才陆续给工钱。
不怕这些人玩花样
这个时空劳动法还没有那么健全,所以,在这方面陈浪倒是没有太多顾忌。
...
次日上午。
吴越,王厚才,沈建,苏方正,李诚浦,左猛一齐到了集贤书苑前院的会客厅。
这是陈浪专门命人收拾出来的几间连一块的宽敞大客厅,作为往后开会商讨事宜之用。
其典雅豪华程度一点不输赵县令家的花厅。
中间是一条特质的实木大长桌,长两丈,宽七尺。造型简易,但看起来简约而不简单的模样。
这么大一木桌放在这个大客厅中仍旧没有一点拥挤感。
木桌旁边摆了十多个放了垫子的老式木椅。
每个位置上还摆了个小本本与一支模样怪异的签字笔,以及一个崭新透明的玻璃杯。
长桌前面是一面装了小黑板的架子,架子上放了一盒彩色粉笔。
众人有的见过这些新颖物事,有的则没见过。
都新奇的把玩起来。
王厚才还拿了粉笔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还试图用毛笔的书法运笔方式写出几个字来。
发现大不相同,但仍能有所发挥,不禁笑意连连起来。
两个新雇来的打扮的干干净净的年轻女仆拎着两个奇怪的水壶,正在给桌上的杯子里加水。
倒出来的水热气腾腾。
大家基本都知道了,这东西叫热水壶。
热水装进去能保温,效果非常好。
现在基本的草台班子已经搭成,往后这种会议将成为常态。
众人拿着漂亮的玻璃杯,品着上好的龙井茶,摆弄着字迹细到令人发指的签字笔,都有一种老板今年赚钱了,事业蒸蒸日上,年终奖一定非常丰厚的赶脚。
会议很简单,就昨晚陈浪写的细则草案进行一番讨论。
众人都有些狐疑。
近一个月杭州城确实涌入很多流民,据说有二三万之多。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陈浪的预估,真的比想象中还要多。
陈浪每天看不到新闻报纸,也不知道大西北农民起义闹到什么程度了。
但突然出现的这么多流民,也能让人大致感觉出来,那些地方恐怕真的很乱。
不过众人都非常疑惑,东家招这么多流民干什么?
这些流民又脏又臭,身上没准还有病,而且养活这么一大群人,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苏方正率先发出疑问道:“东家,您招这么多流民做什么用?”
陈浪道:“我承包了县学的五百多亩学田,需要人手去耕种,这些流民不正好是现成的劳动力吗?”
吴越道:“东家此举倒是一举两得,不过最近世道不靖,连杭州城周边都时有匪患,官府对匪类拉流民入伙之事十分痛恨,我们行事要小心谨慎,不要引起官府猜疑的好。招这么多流民,恐惹官府怀疑,被安个聚众造反的罪名都是有可能的。”
陈浪道:“吴镖头说的是,那就先不要大张旗鼓,一边招收,一边试探官府的反应。”
王厚才道:“吴镖头担心的是,不过在下最近往县衙跑了几次,赵县令的意思是,由于各地流民闹事不断,皇上与百官都痛心疾首。但现在官府拿不出银子,赈灾不力,所以并不反对民间组织的赈灾。只要是当地有名有姓的士绅、商人组织赈灾,官府一般只会安抚,不会阻挠。”
陈浪道:“和其他大户缙绅一样,到府衙报个备,即可光明正大的赈灾。”
众人这才心下稍定。
李诚浦道:“东家,流民未必靠得住啊,以小人对流民的了解,等这阵风头过去,天下稍显安定,他们就会想着返回乡里,我们不就白忙活了吗,不如直接雇佣当地的百姓的好。”
陈浪道:“你担心的对,我们当地的百姓也会雇,难民也会招,至于“天下”嘛,我的直觉,往后只会越来越乱!”
众人听后都有些唏嘘。
李诚浦点了点头,他们一家子也是流民,九死一生才到此地,对流民的了解可谓比在座的各位都多。
不过自从他家投效陈浪后,居然有了蓬勃直上的势头。
原来的他不过是个酒坊小老板,现在的他却越来越像个大掌柜,所以最近他们夫妻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
会议很快就开完了。
陈浪便把自己签字笔草稿交给了王厚才,让他把文字补充润色一遍,并抄写几份。
由于王厚才还不习惯用签字笔,所以暂时还用写小楷的毛笔抄写。
速度居然不必签字笔差多少的样子。
抄好后,陈浪又拿出自己的“大印”给每张都盖上了印章。
只是这个印看似不起眼,印出来的文字却极为精细,王厚才等人看了后,只能感叹鬼斧神工,要想仿制,恐怕极难。
陈浪便把这几份细则给每人都发了一份。
会后,陈浪便让李诚浦在酒坊西侧找片空地,快速搭建两个难民接收营。
难民营需要建多大,需要多少银子,多少劳工,他让李诚浦先去拟个草案,晚上给他查看。
李诚浦领命去了。
陈浪又下令把万通镖行改名为“镇远镖局”,他要让镖局这个名词提前一百年出现。
任命吴越为镇远镖局大当家,苏方正为二当家。
不过让他们把镖局的事务暂且放下,暂时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抽几个兄弟出来,在杭州城内外招收流民。
之所以让镖行的人去干招收流民的事,也是基于镖师这一行当的特点考虑的,镖师经常接触社会上的各类人员。
往上的各级官员士绅,往下的三教九流城狐社鼠,他们都有接触。
陈浪考虑到对这些流民下手的绝对不止他一个人,比如人贩子,黑社会组织等等,一般人还真搞不定,尤其是大规模行动的时候。
第二件就是施粥。
每逢灾年,一些富户大户都会组织人手施粥,发发善心,赚取名声。
眼下银子颇有富余,陈浪便也有了这种心思。
一方面确实有同情心泛滥的原因,一方面陈浪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力的契机。
此事王厚才已经在县衙专门报备过,赵县令给了帖子,官府不会为难。
陈浪交代吴越道:“吴镖头,你抽出十个弟兄,找个流民多的地方,搭个施粥场,就打着镇远镖局的旗号,给流民施粥。一则可以就地招收流民,二则可以给我们的镇远镖局打造名声。”
吴越听后一抱拳道:“属下遵命,东家真是仁义心肠!”
第三件,就是扩大镖局规模。
目前镖局的人手总共有二十八人,第一阶段目标是扩大到一百人。
吴镖头和苏方正听了都非常兴奋,已经跃跃欲试的摩拳擦掌起来。
陈浪当然明白他们的心理,公司扩大规模,自己升职加薪,这是每个小头目都喜闻乐见的事情。
这就是权力的膨胀欲望。
陈浪问道:“镖局扩张要非常谨慎,招收的人手一定要可靠,记住,人品比武功还要重要,宁缺毋滥!”
吴越拍了拍胸脯道:“属下明白,此事好办,我吴某人闯荡江湖二十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还请东家放心!”
陈浪轻笑了笑,道:“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