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知府颤抖着身子,向萧逸尘禀报道:“宁王殿下,此次水患来势汹汹,咱们江州的堤坝多年失修,根本抵挡不住这洪水的冲击啊,如今百姓们都被困在各处高地,粮食也快耗尽了,下官实在是心急如焚,却又有些力不从心。”
萧逸尘拍了拍知府的肩膀,安慰道:“大人莫急,本王既然来了,就定会与大家共渡难关。当下首要之事,便是先筹集粮食,救济这些受灾的百姓,绝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
说罢,萧逸尘立刻下令,从周边未受灾的郡县调集粮食,同时还让自己带来的士兵们帮忙搭建更多的临时住所,安置灾民。他自己则亲自乘船,深入受灾区域,查看堤坝的损毁情况,为后续的治水工作做准备。
在查看过程中,随行的水利专家向萧逸尘分析道:“王爷,这堤坝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一是因为年久失修,二是当初建造之时,就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缺陷,若要彻底解决水患问题,需重新规划堤坝的修建,并且要拓宽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啊。”
萧逸尘认真地听着,不时询问着细节,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工程量浩大,所需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小数目,但为了百姓能长治久安,不再受这水患之苦,哪怕再难,咱们也要把这事儿办好。”
回到临时的救灾营地后,萧逸尘便开始召集各方人士,商讨治水的具体方案。有的官员提出可以征集附近的百姓参与修建,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既能解决人力问题,又能让百姓有收入维持生计;有的则建议向各地的富绅募捐,筹集修建堤坝的资金。萧逸尘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水计划。
随后,他一边安排人员去各地宣传治水之事,招募劳工,一边亲自写信给朝廷中的大臣以及各地的权贵,恳请他们伸出援手,为治水捐款捐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号召,劳工们陆续赶来,物资也开始不断汇聚到江州。
治水工程正式开工,萧逸尘时常亲临施工现场,指挥着劳工们搬运石块、夯实泥土。烈日炎炎下,他不顾汗水湿透了衣衫,一心只想着早日修好堤坝,让百姓能重返家园。遇到工程上的难题,他便和水利专家们一起探讨,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修建堤坝的同时,萧逸尘也没有忘记对受灾百姓的关怀。他让士兵们定期给百姓发放粮食和生活用品,还组织了郎中为生病受伤的百姓诊治。百姓们看到宁王如此尽心尽力,心中满是感激,纷纷自发地参与到治水工程中来,哪怕没有报酬,也愿意出一份力,整个江州地界,呈现出一幅众志成城、共抗水患的感人画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堤坝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有了雏形,河道也在慢慢拓宽。然而,就在工程进展到关键阶段时,却又遇到了新的麻烦。连续的暴雨再次来袭,洪水的冲击力增大,刚刚修好的部分堤坝出现了裂缝,随时有再次垮塌的危险。
萧逸尘得知后,立刻赶到现场,组织劳工们和士兵们进行抢险。他亲自扛着沙袋,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堵住那不断涌水的裂缝。在他的带动下,众人纷纷效仿,经过一番艰难的奋战,终于成功保住了堤坝。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江州的堤坝终于修建完成,河道也拓宽完毕,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重建生活。萧逸尘看着这片重归安宁的土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只是民生建设路上的一个挑战,往后还有更多的事需要他去为百姓做,而大永王朝的安稳繁荣,始终系于这每一位百姓的生活之上。
在解决了南方水患问题后,萧逸尘深知,要想让大永王朝真正长治久安,除了关注民生建设,吏治的清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救灾过程中,他就听闻了一些地方官员贪污救灾物资、中饱私囊的传闻,心中十分气愤,决定回朝后要好好整顿一番吏治。
回到京城后,萧逸尘便进宫面见圣威大帝,将南方水患以及救灾过程中发现的吏治问题一一向圣威大帝做了禀报。圣威大帝听后,脸色阴沉,怒道:“朕本以为这些官员会在国难当头之时,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却不想竟有如此多贪腐之人,实在是可恶至极,宁王,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整治这吏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