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诅咒\"这个词竟会从皇帝和宰相的口中说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要他前往楚州去解除所谓的诅咒,这实在荒谬至极。
他不禁好奇,他们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无稽之谈,竟将一场旱灾描述得如此玄乎。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自然明白旱涝灾害是气候变化所致。
而古人对天文地理的了解有限,因此往往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咎于神鬼之力。
“相爷,皇上。并非包拯我有意推卸责任,但诅咒之说确实荒谬至极。”
他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吕夷简打断:“包大人,不论是否为诅咒,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若能求得甘霖,那将是莫大的功德,你就不要推辞了,这是皇上和老夫的一致决定。”
听罢,包拯无奈地苦笑。
然而,看着吕夷简和皇上那坚定的眼神,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这一趟是非去不可了。
“既然皇上和宰相已经决定了,包拯自当尽力而为。”
“只是,如果求雨不成,还望皇上和宰相不要责怪于我。”
包拯事先把丑话说在前面,毕竟是皇上和吕夷简逼自己去的。
自己又不会求雨,到时候去了楚州,干旱依旧持续的话,难保不会有人又落井下石。
身在官场,危机四伏,无论任何事都要多长几个心眼,小心谨慎,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赵桢闻言大喜,一拍桌子道:“包卿放心,能否求来甘霖,朕都不会怪你。包拯听旨!”
“臣接旨!”包拯赶忙跪下。
“朕封你为钦差大臣、巡察使,巡察楚州灾情。另赐尚方宝剑,见剑如见朕,凡事先斩后奏,不必通报于朕,可自行裁决。”
包拯听到这里,都惊呆了,眼睛里顿时泛起精光。
不敢相信,皇上一下子给自己那么大的权柄。
这样的恩宠也太大了,感觉有点承受不起啊!
“谢皇上,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包拯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扫了皇上的兴,欣然领命。
赵桢此时提醒道:“包卿可知尚方宝剑权柄之重。”
“臣知道。”
“唔,朕赐你尚方宝剑,便是绝对信任于你。万不可滥用职权,凡事都要再三斟酌再行处置。”
“朕若发现你滥用职权,不但要收回你的一切权柄,还要依法查办。”
“臣遵旨!”
“今日天色已晚,爱卿回府后,便即刻收拾,明日一早便启程。”
“是!”
包拯接过尚方宝剑,告退离去。
回到开封府后,便将今日之事和展昭和公孙策说了一遍。
两人得知皇上封了他钦差大臣,巡察使,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至于“诅咒”之说,他们自然也不信,太荒谬了。
次日一早,一切准备就绪。
包拯坐上马车,公孙策和展昭则是骑着高头大马。
“出发!”
一声令下。
队伍浩浩荡荡出城,三口铡刀随行。
而尚方宝剑则是由南侠展昭来保管。
百姓看到是开封府包大人的队伍,纷纷站在道路两端。
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但没人知道,包拯是要去什么地方。
只是看到三口铡刀一起随行,还以为是哪里发生了重大冤案,要去铡人呢!
开封府对付一路快行,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足足二十天后,方才抵达楚州。
果然。
一到楚州,仿佛就像是变了一片天地。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田地龟裂。
地面上光秃秃的,看不到一片绿色。
流民更是成群结队,一路哀嚎。
大路上都能看到森森白骨,散发着阵阵恶臭,被无数的苍蝇给围绕起来。
烈日炎炎,刺得人脸上火辣辣的疼,丝毫没有半点要下雨的征兆。
这哪里还有点人间的样子,分明就是炼狱。
“唉……古代的百姓是真的惨啊!”包拯悠悠长叹。
看着成群结队逃难的灾民,包拯停下队伍前去询问情况。
“大婶,朝廷不是一直都在发放赈灾粮吗?你们为何还要逃亡?”
包拯询问一名蓬头垢面,形容枯槁的老婆婆。
“唉……”
那老妇人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无力地说道:
“楚州连续两年遭受干旱,田地里颗粒无收,数万灾民陷入困境,朝廷发放的赈灾粮食远远不够。”
另一名老者接口道:“起初,灾民们勉强能喝上一碗稀粥,可吃惯了赈灾粮食,便只能以野菜和树皮为食。”
“谁能想到,连年干旱,一滴雨水都不曾降落。”
“现在啊,连树木也全都枯死,树皮都没得吃。”
“灾民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大多是咱们这些无力行走的老弱病残,只能依靠观音土勉强维生。”
“可这观音土吃了不消化,咱们这些人,也活不了几天啰!”
听到灾民的诉苦,大家的心里都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
而就在这时,老头又叹了口气:“唉……这是诅咒呐!”
听到“诅咒”两个字,几人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公孙策道:“老伯,旱灾不过是自然之数,并非什么诅咒。”
老者一听就激动起来:“谁说的,这明明就是诅咒,楚州上下谁不清楚。我啊,早就看出来了,你们一定是朝廷派来的官员吧!”
公孙策点点头:“嗯!这位是开封府尹包大人,如今是钦差大臣,奉命巡察楚州灾情。”
“钦差大臣?”十几名灾民一听,眼睛顿时一亮,慌忙跪倒下去,乞求给他们一口吃的。
包拯见状,连忙让四校尉和衙役将自己吃的粮食和水拿出来分一些给灾民。
分到粮食,灾民哪里还顾得上说话,纷纷哄抢,狼吞虎咽,饱饱的吃了一顿。
看着灾民都吃饱了之后,包拯才追问道:“老伯,你方才说楚州的旱灾乃是诅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者吃饱喝足,有了力气,这才绘声绘色地耐心解释。
“这事儿还得从三年前的山阳县说起。”
“上阳县城里有一个年轻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
“后那婆婆又招赘了个姓张的汉子,不知怎么就死了,被他儿子告到官府,说是那年轻寡妇毒杀的。”
“那寡妇后来被问了斩。可行刑之前,却高喊冤枉,发了三道怨咒。”
几人听到这里,都是一怔。
包拯迫不及待道:“什么怨咒?”
“那寡妇说,她若系冤屈,第一刀过头落,血溅三尺不落地,都要染在白练上。”
“第二,要那六月伏天,天降三尺瑞雪,掩埋尸首不见光。”
“这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不得雨,以表其冤情。”
“果然,问斩后,每一桩都应验了。”
嘶……
包拯听完,哪里还淡定得了。
这不就是元朝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所写的杂剧《窦娥冤》?
难不成,楚州的旱灾,真是因为诅咒?
太扯淡了。
“老伯,不知这位寡妇叫什么名字?”包拯再次确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