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赵祯神色凄苦,满面愁容。
“二位爱卿,李元昊自立为王,分裂大宋,朕该不该发兵征讨党项部落,请二位爱卿为朕一决!”
范仲淹回望包拯一眼后才道:“回陛下,老臣以为,大宋自澶渊之盟以来,已多年未有战事,国泰民安,百姓渴望和平。”
“如今党项部落发展壮大,辽国又虎视眈眈,老臣以为,对党项部落,还是静观其变,以制裁为主,不宜妄动干戈!”
赵祯听得眉头直皱,心中颇感失望。
他单独召见范仲淹和包拯的目的,就是不想看到百官的懦弱论调,不想范仲淹在此事上面,竟和其他朝臣一样怯弱。
想到这里,赵祯重又将目光看向包拯,面带迫切:“包卿,你也认为,朕不该发兵吗?”
包拯岂能不洞悉皇上的心意,显然,他此次是真心实意地打算与党项部落一较高下,以恢复大宋的尊严。
须知,赵祯行事素来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而今次在李元昊自立为王的事件上,却展现出了难得的决断力和果决,这是包拯最为欣慰的地方了。
要是他一直都能有这样的强硬,大宋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被番邦欺辱,连幽云十六州都没能收回来。
“回陛下,李元昊愆德隳好,实属大逆不道,若不予教训,只会显得大宋懦弱,难保其他人不会争相效仿。”
“况且,李元昊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陛下如今未能承认他自立,又取缔了他的一系列分毫,断绝和党项部落的一切往来,李元昊必定以此为由,率先发兵攻打大宋。”
“与其等待李元昊功打,险大宋于被动之中,莫如大宋率先发兵,先发制人,占据主动权,让李元昊和周边番国也瞧一瞧大宋并非纸老虎,可以随便欺负。”
听到包拯同意发兵,和自己的意思不谋而合,赵祯脸上终于挤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来,显得尤为欣慰。
大宋也不完全是软骨头啊!
范仲淹却是听得眉头紧锁,震惊不已,语重心长道:
“包大人,大宋国泰民安,何故妄言兴兵?”
“大宋疲敝,国库空虚,岂能禁得起战争?”
包拯道:“相爷,并非包拯好战,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战非大不可。”
“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大宋的颜面,更是为了扫除百官怯战的阴霾。”
“大宋不能在软弱下去,此乃灭亡之道。”
“相爷难道以为,承认李元昊自立为王,便能阻止他兴兵了吗?”
“这未免有些天方夜谭。”
“李元昊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与大宋一战,已是不可避免。”
“倘若大宋等待着让李元昊来攻打,到时只会险大宋于被动防御的局面。”
范仲淹闻言,眉头皱的更紧了,反驳道:“包大人如何确定李元昊敢发兵攻打大宋?”
“……”包拯闻言,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委实被范仲淹这副侥幸心理给打败了。
自己一直敬重的一代名臣范仲淹,如今怎么表现得如此拉胯,连这点战略眼光都没有么?
西夏使团都在大宋的朝堂之上,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叫嚣着要攻打大宋。
想不到,作为宰辅的范仲淹,竟还抱着侥幸心理,赌李元昊不敢发兵。
这不是在用国家的命运开玩笑是什么?
哎……
一念及此,包拯心里暗暗苦笑一声,一阵失望。
看来,是他太高估大宋的文臣了,被他们的才华给骗了。
大宋真的需要一场胜利,才能彻底让文官振作起来。
作为穿越者,包拯自是清楚历史的发展。
西夏攻宋,是正史记载,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说,这个位面乃是玄幻世界,但大的历史,并没有出现变动。
“野利遇乞已然明言要攻打大宋,这还有何可疑的么?”
“包拯知道相爷的顾虑,不想陷百姓于战乱之中。”
“然战争本就是不可避免之事。”
“既然发生了,那就勇敢面对,而非逃避,自欺欺人。”
说完,包拯没再多言,转身朝赵祯拱了拱手:“陛下,包拯不才,愿亲自率领三十万兵马,开赴边境,和李元昊逆贼一决高下,不诛此贼,誓不回朝见陛下!”
赵祯听后却迟疑起来,包拯勇气可嘉,很让他宽慰。
可毕竟包拯年纪尚轻,从未带兵打过仗,赵祯心里怎能不有所顾虑。
“包卿之心,朕甚欣慰,然打仗不同于处理政事。”
“更何况,朝中大小事务,尚需包卿,岂能轻离朝堂,远赴边关?”
“朕以为,还是另择人选为宜!”
“这……”
包拯一顿,面带苦色,皇上这是不相信他有带兵的能力啊!
包拯的确没有带过兵,但穿越以来,他可没少看兵书,读历史。
历朝历代的战争,他都深谙于心,所以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
“皇上,朝中事务自有相爷坐镇!当务之急乃是边事,包拯有信心战胜党项。”
瞧着包拯殷切而又胸有成竹的样子,赵祯沉吟了良久,细数朝中文臣,似乎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原本他心里最合适的人选是范仲淹和晏殊,毕竟他们是老臣,行事稳重。
奈何两人在对外敌方面,表现得太令人失望。
反观包拯,虽然年轻,做事却老练。
最重要的是,他有着惊人的治国之才。
这一点,众所周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大宋对自己这个皇帝忠心耿耿,从无二人。
将兵权交给他,赵祯丝毫不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
“既然包卿有如此担待,朕封你为西北道行军大总管,知延州,率兵三十万,征讨李元昊逆贼。”
“臣遵旨!”包拯欣然领命,喜出望外,心中更是长长舒缓了一口气。
大宋在对外作战方面,基本都被蛮夷吊打,这一直是为人诟病,也令人心痛的地方。
在包拯看来,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大宋太过软弱。
哪怕是带兵之人,面对外敌时,也瞻前顾后,缺乏亮剑的勇气。
这不输都很难。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宋的集权制,制约了将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如今皇上既然愿意委派自己为帅,那么这一点就必须要事先杜绝。
想到这里,包拯道:“皇上,臣还有一事请奏!”
“包卿但说无妨!”
“既然陛下愿意相信包拯,让臣为统帅,臣希望陛下能放权给臣,边关无论大小战事,臣均有自决权。”
“如此,才能保证军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