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伸手捏了一下弟弟的脸,“你这脸可真大。
人家定是有什么缘故才会如此对你。
不然凭什么你个小孩子和他一共也没见过几次就同你关系好呢?”
圆哥儿急了,扯了扯团哥儿的袖子,“哥哥,你快告诉姐姐,小郡王是不是同咱们关系好?”
团哥儿看着黛玉说道:“圆哥儿没说错,郡王哥哥确实待我二人不大一样。
或许像姐姐说得那样,一开始他还是碍于老王妃的面子。
但是后来他同我二人是真心亲近。”
团哥儿一向沉稳,他的话黛玉还是信的。
她原本以为小郡王不过也是看在老王妃和宋夫人的交情上才不得不敷衍这两个小孩,又或者是像别人那样,看在自己爹爹受到新皇重视才会这般。
但是听团哥儿那个意思,竟像是真心待他二人。
黛玉想不到这位小郡王还真是个面冷心热的人。
其实水溶一开始听说林家的双胞胎兄弟也要来同武师父学功夫是没什么感觉的。
反正王府大得很,他们来就来了,自己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只是经过年前在宫里见得那一面,以及黛玉还击牛晓绮那件事,让他对林家生出了些许好奇之心。
他想看看有这样的姐姐,那两个弟弟又是怎样的。
所以在团圆兄弟来和武师父练功夫时,他借故过去看了看。
他之前也是见过这兄弟俩的,只是没有像这次这般细细打量。
如此一看,才发现他们和林姑娘长得还是有六七分相似的。
特别是那双眼睛,似喜非喜,似嗔非嗔。
只不过长在姑娘脸上是美目含情,而在这兄弟二人脸上,则更显得目似明星。
原本他只是想过去看看而已,结果在武师父教导二人时,他发现这小哥俩虽然性格迥异,一个坚毅,一个豁达,却都有一颗谦逊耐苦的心。
他不由地对林家刮目相看。
要知道,京中多少这样的勋贵人家,子弟都是金尊玉贵般捧着长大的。
像他见过的牛家姐弟甚至裘家人都是如此。
即便是在一起玩得好的陈也俊,不也有那拈花惹草的习性嘛。
能教育成林家姐弟这样的,可见林大人绝非等闲之辈。
如此一来,也不难理解皇上为何会如此重用于他了。
团圆兄弟休息的时候,水溶上前和他们交谈,两人俱是落落大方,进退有度。
虽然只有八岁的年纪,却已有了些世家公子的模样。
这样的两个男孩子,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水溶虽比他二人大了五岁,却也不觉得他们幼稚,反倒是在和他二人聊天的时候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甚至勾起了他的几分童趣。
作为一个十三岁的郡王,他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是背负了比一般孩童更重的包袱和责任。
他知道,年迈的祖母,出嫁的姐姐,都需要自己成长为她们强有力的依靠。
相处下来,水溶由一开始的好奇变成了真心喜欢这对兄弟。
也因此才有了会答应团圆兄弟骑马的事情。
他也是在兄弟二人的提及中才得知,林家的四个孩子都是林夫人所出,可见林家夫妇二人的感情也很好。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们才能一个个都这样聪慧大方惹人喜爱吧。
刚一入夏,宫里就迎来了件大喜事。
张皇后,如今已经是张太后的女儿,安乐长公主,要出嫁了。
这次的婚礼由罗皇后亲自主持,皇上大手一挥,在原定的一百二十抬嫁妆上又翻了一倍。
原先的公主府虽已盖好不能再换了,但是里面的陈设用品,全都在内务府的安排下比之前定好的档次升了一级。
全国上下无不称赞皇上仁孝友爱,对皇妹如此大方。
而这些,其实都是在兑现那次废太子风波中对张皇后许下的承诺。
看着女儿风光大嫁,十里红妆浩浩汤汤,张太后心中甚是舒爽。
她觉得当时果然没有应错人,李湛是个说话算数的。
她不过就这么一个女儿,女儿好就是她好。
做皇后也罢,做太后也罢,只要安乐过得好,让她做什么都行。
宫中借着这场盛大的婚礼,宴请了朝中大臣。
年前的宫宴毕竟只有一部分人有资格参加,而这次公主成亲,是举国同欢的喜事。
宫中摆宴三天,按品级高低轮流进宫,在朝为官者人人有份。
就连京中百姓都被衙门散了喜糖、喜饼。
一时间,京城里、皇宫里热闹非凡。
林如海夫妇被安排在第一日进宫赴宴,同样进宫的还有四王八公。
所以今天在宫里遇见的熟人还真是不少呢。
团圆兄弟难得能被父母亲带着参加这样的宴会。
两人俱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圆领直缀,只不过一个是宝蓝色,一个是竹青色。
二人如同两块刚打磨的璞玉一般,往那里一站就很吸引人。
比他二人更吸引人的就只有他们的姐姐黛玉了。
上次进宫还是冬天,穿得都厚重。
此时已是初夏,天气明媚,微风徐徐,女孩们早都换上了轻盈的夏装,走起路来衣带生风,很是好看。
黛玉今日穿了新做好的襦裙,是南边才织出来的晨雾纱,虽然层层叠叠,却一点儿都不显得累赘。
加上她本身又身材纤细袅娜,这身鹅黄小衫配嫩绿裙子的装扮让她更显得清新动人。
那裙子穿在身上像是笼了团烟雾似的,真是应了晨雾纱这个名字。
林家夫妻本都是人中龙凤,生的孩子更是个个不俗。
这一家子往宫里一走,引得人人瞩目。
王熙凤用余光都能看见别人艳羡的眼光,她心中得意,插了好几根金钗的头也不觉得如何沉重了,反而昂得更高了些。
林如海看见妻子这副模样,心中暗笑,他就是喜欢她如此骄傲的样子,这样说明他给了她足够的爱,她才有这样张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