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速决定着风车的转速,风速快,风车转的就快,风速慢,风车转的也慢。
但变速齿轮却能确保连接传动系统的机械装置以均匀的速度运行,基本不受风速的影响。
在风速较大时,通过一组减速齿轮,使风车的输出轴转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在风速较小时,采用增速齿轮,让风车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风能,避免因风速小而停转。
在中世纪的欧洲,机械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工匠们在水车和风车等动力机械上开始尝试使用不同齿数的齿轮组合。
在水磨坊中,为了使磨盘能够以合适的速度转动来磨碎谷物,
工匠们会采用大小不同的齿轮来改变从水车轴传递到磨盘轴的转速。
这种通过更换不同尺寸齿轮来实现不同转速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变速齿轮的早期形式。
当时的齿轮主要是木制的,精度较低,但已经初步体现了变速的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得到蓬勃发展。
钟表制造技术的兴起对变速齿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钟表匠们为了使指针能够准确地显示时间,需要精确的齿轮传动系统。
他们开始设计能够改变传动比的复杂齿轮机构。
在一些带有报时功能的钟表中,通过变速齿轮来控制不同的指针和发声装置的运动速度。
这一时期,金属齿轮逐渐取代了木制齿轮,加工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使变速齿轮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增强。
到了17世纪,荷兰人把最新的变速齿轮技术运用到风车之中,大幅提升了风车动力的稳定性。
到了工业革命期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需要,变速齿轮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且技术日益成熟。
在纺织机械、蒸汽机车等众多工业设备中,变速齿轮成为了关键部件。
在纺织机中,通过变速齿轮可以根据不同的纺织工艺要求,灵活地调整纱锭的转速。
新的材料如铸铁和钢材被大量用于制造变速齿轮,提高了齿轮的强度和耐用性。
人们对齿轮的齿形设计和加工精度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各种标准的渐开线齿形开始被广泛采用,使变速齿轮能够更高效、更稳定地实现变速功能。
飞轮是一个具有较大转动惯量的旋转体。
当风车的动力输出不稳定时,比如风速突然增大,多余的能量可以使飞轮加速旋转,将其以惯性的形式储存起来。
当风速减小,飞轮的惯性可以释放能量,维持风车输出轴的转速相对稳定。
17世纪,荷兰风车使用的飞轮是用铸铁制造,其质量和尺寸根据风车的功率大小进行设计。
飞轮并不是什么高端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储能装置。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陶轮的使用可以看作是飞轮原理的早期应用。
陶工在制作陶器时,通过旋转陶轮来塑造陶器的形状。
陶轮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惯性,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旋转状态。
这与飞轮利用惯性来稳定运动的原理是相似的。
到了中世纪,飞轮就开始在一些机械装置中得到应用。
在一些手动操作的磨粉机中,人们会在磨盘的轴上安装一个较重的木质或石质飞轮。
当人力驱动磨盘转动时,飞轮会随着一起转动。
其惯性能够使磨盘在人力短暂中断或用力不均匀时,依然保持一定的转速,从而使磨粉过程更加平稳。
17世纪,随着机械工程的发展,飞轮在风车和水车等动力机械中的应用得到充分推广。
荷兰风车普遍安装铸铁飞轮,用于储存和调节能量。
当风车的动力输出不稳定时,飞轮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在当时的欧洲,许多工厂和作坊利用水车作为动力源。
飞轮也被安装在水车的传动系统中,来稳定机械的输出转速,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蒸汽动力的兴起,飞轮的设计和应用更加科学化和精密化。
在蒸汽机中,巨大的飞轮被安装在曲轴上,不仅能稳定蒸汽机的输出转速,还能储存能量。
在火车蒸汽机中,飞轮帮助火车在蒸汽压力波动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行驶速度。
随着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飞轮的制造材料从铸铁发展到了钢等更加优质的材料。
其尺寸和重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动力需求进行更精确的设计。
利用风车的动力将水抽到高处的蓄水池中,必要时可以利用水力稳定风车动力。
当风车动力过剩时,比如在风速较大的时候,将水抽到蓄水池储存能量。
蓄水池可以建在附近的高地或者人工筑起的土坝内。
当风车动力不足时,利用蓄水池中的水通过水车等装置来补充动力。
这种方式就像一个能量的“缓冲器”,将不稳定的风车动力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
然后等需要的时候再转换回稳定的机械能。
除了为风车储能,蓄水池本身对棱堡也很重要。
在明末西法炮学着作《祝融佐理》中就详细描述过棱堡中蓄水池的建造方法。
其中有一篇《卫地方角铳台法》全文约900字,三分之一篇幅就是在叙述台内蓄水池的造法。
道理再明白不过,想要凭借棱堡长期固守,粮食储备还在其次,水源才是最重要的。
并不是在所有的要冲之地都可以通过凿井,或者从泉水、溪流、河水中得到水源。
比如一些在山脊、山岗、山坡上的要冲之地就很难凿井取水,也未必有泉水、溪流可用。
这种时候,储量巨大的蓄水池对守军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
明末西学东渐之时,恰逢满洲崛起,辽东战事愈烈,刺激知识阶层主动学习、引进欧洲军事技术。
于是在天启、崇祯年间,出现了几种介绍西法炮学的编译作品。
《祝融佐理》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内容涉及火炮形制、火药配方、铁炮制造、炮车制造、防御工程技术等全方位的炮学知识,多为其他西法炮学着作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