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鼓声响彻皇宫,回音在悠长的宫道上渐渐消散。新皇的神色凝重,脚步略显沉重,心事重重地返回御书房。他深知,朝堂之上的反对声浪不会轻易平息,改革的前路布满荆棘。
叶尘紧随其后,他的目光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踏入御书房,新皇缓缓坐下,抬手揉了揉太阳穴,面露愁容:“叶尘,反对之声如此强烈,这改革怕是难以推进。”
叶尘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语气沉稳而坚定:“陛下莫急,改革触动各方利益,有人反对实属正常。反对者多为利益受损之人,我们可先试点推行,用成效说话。”
新皇微微点头,眼中燃起一丝希望:“你所言有理,先试点的话,选何处为好?”
叶尘思索片刻,说道:“臣建议选偏远且问题突出的郡县,比如西南边陲的清平郡。此地土地贫瘠,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改革需求迫切。且位置偏远,即便推行中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对全局产生过大影响。”
新皇颔首认可:“好,就依你所言。人选方面,你可有合适推荐?”
“臣推荐郑铭,”叶尘说道,“他曾在地方任职,颇有政绩,为人正直,心系百姓,定能不负陛下重托。”
新皇当即下旨,任命郑铭为清平郡太守,负责改革试点事宜。郑铭接旨后,立刻进宫面圣。叶尘向他详细交代改革要点和注意事项,郑铭神情严肃,郑重承诺:“叶大人放心,卑职定当全力以赴,若改革失败,甘愿领罪。”
与此同时,叶尘着手组织支持改革的官员,收集历代成功改革案例。他们日夜忙碌,穿梭于皇家藏书阁与各个衙门之间,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档案中寻找有用资料。经过数日努力,整理出厚厚一沓资料,涵盖税制、农业、商业等多方面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叶尘亲自撰写宣传文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改革的益处。他写道:“改革者,国之兴也。简化税制,百姓减负,耕者有其利,商者有其途。兴修水利,田亩丰饶;鼓励贸易,百业繁荣。此乃利国利民之举,盛世之基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改革,叶尘安排官员将宣传文案张贴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茶馆酒肆,还组织人手在集市等人流密集处宣讲。一时间,京城百姓议论纷纷,对改革充满期待。
朝堂之上,反对改革的大臣们也在暗中谋划。赵严联合数位官员,进宫面圣,试图说服新皇放弃改革。
“陛下,”赵严忧心忡忡地说,“改革之事,风险太大。清平郡虽偏远,但若是改革失败,民心浮动,恐引发连锁反应。”
新皇面色平静,反问:“依卿之见,如今民生艰难,该当如何?”
赵严一时语塞,嗫嚅道:“臣……臣以为,可缓缓图之,不必如此急切。”
新皇摇了摇头:“百姓苦不堪言,朕身为天子,岂能见死不救?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国家危矣。”
与此同时,叶尘也在密切关注朝堂动态。他得知赵严等人进宫劝阻,立刻进宫向新皇进言:“陛下,臣理解大臣们的担忧,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定期向大臣们汇报试点进展,让他们了解改革成效,逐步消除疑虑。”
新皇采纳了叶尘的建议,每隔半月,便召集大臣们,听取清平郡改革试点的汇报。郑铭定期派人快马加鞭送回详细报告,内容包括税制改革后百姓负担减轻的具体数据、新开垦农田的面积、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的情况等。
起初,大臣们半信半疑,有人甚至提出质疑:“这些数据,焉知不是虚报?”
叶尘不慌不忙,拿出详细的调查记录和百姓的请愿书:“诸位大人,这是下官派人实地调查的结果,还有百姓联名上书,恳请朝廷推广改革。事实胜于雄辩,还望诸位大人明察。”
随着时间推移,清平郡的改革成效愈发显着。百姓生活逐渐改善,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新修的水利设施让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反对的声音渐渐减弱,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开始转变态度。
“看来,这改革确实有些成效。”一位老臣感慨道。
“是啊,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改革之事。”另一位大臣附和。
然而,阻力并未完全消除。孙德虽不再公开反对,但暗中仍在阻挠。他利用自己在礼部的影响力,拖延改革相关礼仪和文件的审批流程。
叶尘得知后,进宫向新皇禀明情况。新皇大怒:“岂有此理!孙德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国效力,竟敢暗中作梗。”
叶尘劝道:“陛下息怒,孙大人多年守旧,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臣愿再与他沟通,晓以利害。”
叶尘亲自登门拜访孙德,孙德虽客气地接待,但态度依然强硬。
“叶大人,”孙德说道,“非是老夫故意为难,祖宗之法,传承多年,岂是说改就改?”
叶尘诚恳地说:“孙大人,时代在变,若一味守旧,国家如何发展?改革并非否定祖宗,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清平郡的变化,大人想必也有所耳闻,这是造福百姓、稳固江山之举啊。”
孙德沉默良久,长叹一声:“叶大人,容老夫再想想。”
叶尘并未气馁,此后多次与孙德交流,还邀请他一同观看改革成果的展示。在事实面前,孙德终于动容:“叶大人,老夫服了。改革之事,老夫愿全力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臣转变态度,改革的阻力逐渐减小。新皇和叶尘抓住时机,开始筹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他们总结清平郡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改革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