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高煦,大伙应该会想到一个有趣的称号—大明第一扫堂腿。
大部分都是从《大明风华》中看到笑侃,实际上这一事件记载于《明史纪事本末》,此书由清朝谷应泰编撰,有一定史料价值。
但正史《明史》未记载此事。
《明史》在清朝官方主持下编撰,资料收集广泛且经过严格考订。
《明史纪事本末》虽有参考价值,但成书时间早于《明史》,且作者谷应泰为私人修史,在资料占有和考订严谨性上或不及官方修史的《明史》。
所以《明史》未记载,使该事件真实性打折扣。
此外,该故事颇具戏剧性,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的情况 。
倒是可以在同人小说中写一写。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了解明朝这位汉王爷朱高煦吧!
——
朱高煦,一个被一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这句话奠定悲惨结局的王爷。
他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父亲为燕王朱棣,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
徐氏乃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女 ,如此高贵的出身,让朱高煦自幼便身处权力与荣耀的中心。
朱高煦成长于北平的燕王府。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燕王府不仅是其生活起居之所,更是一个充满政治氛围和军事色彩的地方。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后,积极参与北方军事防御,多次受命出征蒙古残余势力。
朱高煦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培养出了勇敢无畏的性格。
在文化学习方面,他师从当时的鸿儒硕学,研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同时,他也学习历史,通过研读《史记》《汉书》等史书,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在骑射武艺训练方面,朱高煦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技能培训。
他跟随经验丰富的武将学习骑马射箭、刀枪剑戟等兵器的使用技巧,以及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等军事战略和战术知识。
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朱高煦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在战场上能够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
靖难时期
- 崭露头角的白沟河之战: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的关键一役。
当时,李景隆率领的南军号称百万,气势汹汹。
燕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形势严峻。朱高煦率数千精骑作为燕军的突击力量。
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南军阵中。
其勇猛无比,手中长枪挥舞得密不透风,所到之处,南军士兵纷纷倒下,阵脚大乱。
在朱高煦的带领下,燕军士气大振,乘势对南军发起全面攻击。
最终,燕军大获全胜,李景隆率领的南军全线溃败。
此役中,朱高煦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成为燕军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也因此在军中声名大噪,威望日益提高。
- 救父于危难的东昌之战:同年的东昌之战,燕军遭遇南军的顽强抵抗,陷入困境。
朱棣亲自率军冲锋,试图突破南军防线,但南军早有准备,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设下重重埋伏,对燕军进行围追堵截。
朱棣在战斗中陷入南军的重重包围,身边的将士越来越少,形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高煦率领数千援兵及时赶到。他看到父亲朱棣身处险境,心急如焚,怒吼一声,挥舞着手中的兵器,不顾一切地冲入南军包围圈。
朱高煦犹如猛虎下山,在南军阵中左冲右突,势不可挡。
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燕军将士们看到朱高煦前来救援,顿时精神大振,纷纷振作起来,与南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朱高煦和燕军将士们的共同努力下,朱棣终于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
东昌之战虽然燕军最终战败,但朱高煦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救父的行为,赢得了朱棣的极大赞赏和信任,也让他在燕军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成为燕军将士们心目中的英雄。
- 朱棣的激励与朱高煦的野心:在靖难之役的艰苦战斗中,朱棣看到朱高煦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军事才能,深知他是自己夺取皇位的重要助力。
在一些关键时刻,朱棣为了激励朱高煦更加奋勇作战,曾对他说出意味深长的话。
例如,在一次战斗的紧要关头,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肩膀,看着他充满期待地说:“吾儿当奋勇向前,世子多病,汝当勉励 。”
朱棣的这番话,表面上是对朱高煦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能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自己夺取皇位立下更多的战功。
但在朱高煦听来,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他认为朱棣的话暗示了自己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机会。
朱高煦一直自恃武力过人,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他内心深处早就对皇位充满了渴望。
朱棣的这番话,无疑像是一把火,点燃了朱高煦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野心。
从此,朱高煦更加坚信自己有机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他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更加勇猛无畏,不顾一切地为朱棣冲锋陷阵,试图通过立下更多的战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朱棣的更多青睐和支持,为自己将来夺取皇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靖难之役让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得以展现,同时也极大地膨胀了他的野心,对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和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谋求太子之位:朱棣即位后,朱高炽因其仁厚且得文臣支持,被立为太子。
朱高煦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自己在靖难之役中功劳更大,理应成为太子。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开始有计划地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试图破坏朱高炽在朱棣心目中的形象。
例如,他常常向朱棣报告一些关于朱高炽的琐事,并刻意夸大其词,将一些小问题描述成严重的错误,试图让朱棣对朱高炽产生不满和怀疑。
同时,朱高煦还利用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和在军中的威望,在朝廷中广泛结交官员,形成了一股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势力。
他拉拢的这些官员,有的是出于对他的崇拜和敬仰,有的则是希望通过支持他来获取政治利益。
这些官员在朝廷中为朱高煦摇旗呐喊,传播他的主张和言论,试图影响朝廷的政治决策,为朱高煦谋取太子之位创造有利条件。
- 违法乱纪行为:在谋求太子之位的同时,朱高煦自恃身份特殊,且有朱棣的宠爱,开始在京城中肆意妄为,做出了许多违法乱纪的行为。
他私自招募了大量的武士,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
这些武士大多是一些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人,他们被朱高煦招募后,便成为了他的打手和帮凶。
朱高煦利用这支私人武装力量,在京城中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他们常常在街头巷尾寻衅滋事,与其他百姓发生冲突,甚至大打出手。
对于那些敢于反抗他们的百姓,朱高煦的私人武装力量便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进行打击报复,有的百姓甚至因此而遭受重伤或死亡。
此外,朱高煦还纵容他的手下在京城中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他的手下常常在夜间出没,潜入百姓家中,盗窃财物。
对于那些家中财物较多的富户,朱高煦的手下便会采取更加暴力的手段进行抢劫,他们常常手持凶器,闯入富户家中,威胁富户的生命安全,逼迫他们交出财物。
朱高煦的这些违法乱纪行为,严重扰乱了京城的社会秩序,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引起了京城百姓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 拒绝就藩及后续举动: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子成年后应当被封为藩王,并前往自己的封地就藩。
朱棣登基后,将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地为云南。
然而,朱高煦对这个封地极为不满,他认为云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远离朝廷政治中心,不利于他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因此,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前往云南就藩,而是一直留在京城,试图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朱棣对朱高煦拒绝就藩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但他念及父子之情,以及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并没有对他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而是多次劝说他前往云南就藩。
然而,朱高煦却对朱棣的劝说置若罔闻,依然坚持留在京城。
在留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朱高煦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继续在京城中为所欲为,做出了许多更加过分的事情。
他不仅加大了对朝廷官员的拉拢力度,试图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范围,而且还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勾结在一起,密谋策划一些针对朝廷的阴谋活动。
例如,他曾经与一些对朱棣统治不满的官员和将领暗中联系,商讨如何发动一场政变,推翻朱棣的统治,然后拥立自己为皇帝。
虽然这些阴谋活动最终并没有得逞,但它们却充分表明了朱高煦的野心和对朝廷的威胁。
在永乐朝时期,朱高煦的种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稳定,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他的这些行为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