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打破了望泽镇的宁静与繁荣。原本清澈的河流干涸见底,露出了干裂的河床;绿油油的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逐渐枯萎,颗粒无收;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饥饿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城镇。
即便如此,望泽镇之所以能在这场残酷的旱灾中勉强支撑到现在,完全得益于郑廉明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在旱灾初期,他迅速组织百姓开展自救,打开官家仓库,将储备的余粮分发给受灾的百姓,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起初,当其他地方的灾民陆续逃荒至此,整个安置过程竟意外地井然有序。灾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扶老携幼,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助,但他们心中仍怀揣着对生的渴望。一到望泽镇外,他们便默契地在空旷的郊外寻找合适的地方搭建草棚。没有争吵,没有混乱,大家都默默地忙碌着,有的捡拾干枯的树枝,有的收集破旧的布片,相互协作,很快,一片简易的草棚区便在城外搭建起来。
每日,灾民们都会按照县令郑廉明的安排,有序地前往粥棚领取薄粥。他们自觉地排起长队,队伍蜿蜒曲折,却安静有序。孩子们紧紧拉着父母的手,眼中闪烁着对食物的渴望;老人们则相互搀扶,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对这场灾难的无奈。负责施粥的衙役们有条不紊地将稀薄的米粥盛入碗中,递到灾民手中。每一碗粥,都承载着望泽镇对这些异乡人的善意与帮助,也让灾民们在绝望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每日,当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黑夜的阴霾,郑廉明便已起身。闷热的空气仿佛一层厚重的幕布,紧紧地包裹着他,但他丝毫不在意,一心只想着如何拯救那些深陷苦难深渊的百姓。他迈着匆忙的步伐,四处奔走,绞尽脑汁地思索着一切可能帮助灾民的办法。他亲自投身到粥棚的设立工作中,在城中的各个角落精心布局,力求让每一位饥肠辘辘的灾民都能尽快得到食物的救济。不仅如此,他还不辞辛劳地挨家挨户拜访城中那些家境殷实的富户。每到一户,他都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百姓的担忧与关切,劝说他们伸出援手,一起为城外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施粥。在他的真诚感召下,许多富户被深深打动,纷纷慷慨解囊,出钱出力。一时间,望泽镇内粥棚林立,袅袅升起的炊烟,给那些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灾民们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清凉与希望。
随着旱灾无情地持续到第二年,情况愈发严重,县令郑廉明心急如焚,从旱灾日益严峻的那一刻起,他便马不停蹄地一次次向上峰禀报灾情。他亲笔写下一封封言辞恳切的文书,详细地描述着望泽镇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粮食绝收,百姓们食不果腹,每天只能靠挖草根、啃树皮勉强维持生命;缺医少药的百姓们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每一封信都饱含着他对百姓的深切担忧和对救援的急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