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他们姐弟四个,也分到了一间地窝子;
谁能想到,一家子兜兜转转的,又恢复到了和以前差不多的居住格局;
一铺四米的大炕,中间用草帘隔开,李向东带着向北住,李向南带着向西住;
住的地方解决了,可吃饭问题又马上成了问题;
他们自己带的干粮,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眼巴巴的等着补给;
这种事,原本应该是林新民这个组长管的,可是这位,几乎就是791的隐形人;
每次林新民就是一句话打发他们:
“快了,很快就有补给送来了”
然后就闭嘴不言了!
补给车确实是来了,不过这个补给,只有林新民一个人的;
李向东带着一群人,把送补给的车给围上了,必须得把事情问清楚;
送补给的,是位四十多岁的大汉,十分嚣张的道:
“你们是来改造的,还需要什么补给;
你们这帮人,让你们改造一点没错,都来改造了,还想白吃白喝”
一群平时没啥脾气,两个人红脸都做不到的研究员,这会气的,拳头捏的嘎吱作响;
李向东眼见状况不好,立马把大汉给拉出了人群;
他们是来改造的,为了尽量保护他们,还特意把人扔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是随意殴打送补给的工作人员,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反而得不偿失;
李向东把人拽到补给车旁边,从兜里掏出一张大团结塞到对方手里:
“大哥,他们也都是为了生活,你也别生气,我们就是想知道一个实话,补给究竟啥时候送来”
中年大汉抓钱的手松开、握上,反复了几次,再抬头看看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想来这帮人也离不开这里,咬咬牙,交代了一句实话:
“我劝你别想了,给老林送的补给,是半年的,之后就不会再有车过来了;
赶紧自己想办法弄点粮食,这地,过几天就会大雪封山,到时候你就是想出,也出不去了”
说完这些,中年大汉小跑上车,嘟嘟嘟嘟的开走了!
李向东一家倒是没什么问题,他空间里的存粮,足够一家四口吃上几百年;
可其他人...;
别看791农场,连个围栏都没有,可没有介绍信,他们一样哪里都去不了,只能被迫困在这里;
一众老研究员,听到李向东带回来的消息,也只能无奈叹息,不过好在他们随身多少还有一些傍身的积蓄,度过眼下这个冬天,待到明年,把农场发展起来,自给自足就会好的;
买粮食的事情,还是得麻烦陆昭明;
可李向东没想到,陆昭明也没有办法买到粮食;
“需要介绍信和粮票,私下买根本就不可能,那帮人,现在盯得很紧;
不过我来之前,军区这边已经安排好了,会从我们的定量里,节省出来一部分,给你们送来”
陆昭明训练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走;
这次趁着其他人在从车上搬粮食和土豆白菜这些补给下来,他特意去找了李向南;
这边日子苦,他特意给李向南带了点饼干、糖还有肉干;
陆家的情况,李向南也知道,陆昭明现在又要照顾父母和陆家的其他人,津贴都不知道够不够;
李向南怎么能忍心拿这些东西,当即拒绝:
“昭明,这些拿回去,给叔叔阿姨邮过去,我大哥能弄到吃的,你别担心”
好不容易找到机会给东西给送来,这都是陆昭明特意按照向南的口味,给她挑的,怎么能拿走;
再说,他们被困在这里,他也相信以李向东的能力,能弄到吃的,可他不忍心看着向南吃苦啊;
怕李向南再拒绝,陆昭明放下东西,找借口跑了;
李向南看着他逃跑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人离开学校之后,反而比以前话多了那么几句,倒是可爱多了!
这年头因为粮食紧缺,就算是部队里面,也没有多余的粮食;
李向东也不忍心,让那些战士们,一边艰苦的训练,随时可能要上战场,另一边还要饿着肚子,把粮食省下来给他们!
不仅是粮食,这里可不是云省,冬天是要大雪封山的;
柴火也跟粮食一样的重要;
李向东扶额,生存挑战啊!
作为这个农场现如今的实际领导者,李向东明智的选择,不把全部责任背到自己身上;
开会,把实际情况给大家说明;
“部队虽然支援了粮食,可如果光靠着这些,我们会过得非常紧张,而且也太拖累那些战士们了;
还有取暖的柴火,我们必须得靠自己解决”
围坐在一圈的老研究员们,他们都是从艰苦时期走过来的,这点困难算什么,立刻就有人出谋划策:
“我前两天出去找芦苇和枯树枝的时候,发现这附近,有特别多的沙蓬;
我们老家,到了秋天,也会弄很多沙蓬籽喂猪喂牲口,不过灾年的时候,这东西也能吃”
这人是研究所宋工的媳妇宋赵氏,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乡下童养媳;
不过,这俩人之间没啥老套的抛妻弃子的狗血剧情,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
宋赵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位夫人自己喜欢,冠以夫姓,让她觉得安心!
她一直乡下生活,跟宋工的家人在一起,在她心里,她就应该姓宋;
和宋工结婚后,她留在老家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直到公婆去世,才到了宋工身边照顾他!
有了宋赵氏抛砖引玉,这个解决粮食困难大会,一下子就从压抑变得热烈,大家七嘴八舌的,都谈论起了,自己老家,度灾年的办法,哪些野草、野菜是能吃的,哪些是有毒的;
要么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呢;
这群极具生存智慧的老研究员们,有的可不止是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那也是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