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张纯顿时心头一震。
他岂能没听过这个声音?
他颤颤巍巍地抬头望去,赫然见到,城头之上,张尘身披金鳞甲,腰挎赤山剑,正立于城头。
一双鹰隼般的双眸,满含着愠怒,正凝视着自己。
“张……张尘!你……你你……你怎会在此?”
张纯脸色惨白,他知道,张尘到了,自己大势已去了。
刚刚泃河伏击时,他便该想到,张尘既然能派人在泃河设伏,又为何不能偷袭蓟城?
张尘怒喝一声:“张纯,本官待你不薄,没想到你竟行此篡逆之事,连累本官陷于不忠之地!今日,本官亲领大军前来,你还不下马受缚,更待何时!”
“哈哈哈哈!成王败寇,何须多言?”张纯仰天笑道,“孤虽兵败,但大汉气数已尽,你又何苦为了这样的朝廷卖命?不如与我追随陛下,开创新朝,到时,你便是开国元勋,必可流芳百世!”
“混账!”张尘博然怒斥道,“尔等跳梁小丑,安敢如此妄言!我张子凡食汉皇之禄,岂能与尔等合流!城下的将士听着,本官乃冀州牧张尘,本官知道,尔等附逆,必是受了这奸贼蛊惑!今日,弃暗投明者免死,擒杀此贼者,赏百金!”
此话一出,城下众军不禁骚动起来。
张纯顿时大惊。
他岂会不知,张尘的厉害之处便在于鼓动人心。曾经多少次大战,他只用寥寥数语,便能引得士气大振,此人的言语之术,绝不容小觑!
此刻,他甚至觉得,身边将士看他的眼神都有些奇怪。
“你们……你们要干什么!”
“将军,得罪了!”
一柄长刀突然架到了他的脖子上,定眼一瞧,却是身旁的副将。
“你……你这个叛徒!”
“将军,我等跟随与你是想建功立业,可你却如此无能,那也怪不得我了!”
说罢,那副将长刀一划,张纯的颈上立时多了一道血线。
不甘,立时涌上心头,张纯瞪大了眼,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霸业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
为什么?
他可是弥天将军,安定王啊!
张纯的身子向后仰去,直挺挺地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副将上前一步,手起一刀,斩下了张纯头颅,跪于城下,高声喊道:“叛贼张纯首级在此,我等愿降!”
“我等愿降!”
城下军士纷纷丢下武器,跪伏于地。
张尘的眼中波澜不惊。
他俯瞰城下,目光投向了张纯那具无头尸体。
此时,他的身边还有几枚词条环绕。
【刀法精通(紫)】、【亲近乌桓(金)】、【不臣之心(白)】
【亲近乌桓(金)】:你与乌桓部族交情深厚,容易得到乌桓部族的信赖,甚至帮助。(与乌桓友好度大幅提升,乌桓不会进犯你的势力,获得乌桓出兵支援的概率大幅提升)
之前倒没发现,这家伙居然还有这么一个金色词条!
看来也不是全无用处嘛。
张尘心念一动,随手将【刀法精通】和【亲近乌桓】两个词条收取了过来。
800点掠夺值也随之到账。
至于这个【不臣之心】,在没有开启“词条赋予”之前,负面词条他是一个也不敢收取的。
张尘随即下令,命人打开城门,收缴叛军军械。
这些叛军,除了有一些是张纯的旧部,大部分都是流民,受了张纯的蛊惑,以为推翻汉室,就能吃饱饭,不用再挨饿受冻。
张尘当即下令,叛军之中,愿意留下的,一律收编入营,待刘虞回来后,交其统领。不愿留下的,放其离去。至于那名副将,张尘信守承诺,赏了百金,便打发他离开了。
叛主之人,张尘是绝对不会留在身边的。
张纯已死,十万叛军尽灭,张举那个僭位天子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不过,相对而言,威胁更大的,还是乌桓。
苏仆延只是乌桓部族中较弱的一支,随随便便都能拿出五万人马,丘力居的实力只会更强。
不过,对付乌桓,倒也不必自己亲自出手。
他进兵幽州的消息,还有南匈奴退兵的消息,此刻应该已经传到了洛阳,想必刘宏也该有所动作了。
那个人,应该就快到了。
他可是乌桓的噩梦,由他去收拾这个烂摊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岂不妙哉?
刘宏不希望州牧的势力过大,自己就得懂得分寸,以免惹来祸端。所以,他一个降卒都不会带走,只会带走那些军械、粮草,还有战马。
“来人,速往范阳,告知刘大人,蓟城已经收复,叛将张纯授首,十万叛军尽灭。请刘大人尽快返回蓟城,主持大局。”
第二天,刘虞便带领着将士及一众僚属,自范阳返回蓟城。
张尘亲自在城门迎接。
二人一见面,刘虞急忙便要下拜,张尘赶忙扶住他,道:“伯安兄,这是作甚,你我同为州牧,官职相当,我如何能受你的礼?”
“若非贤弟相救,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刘虞道,“我受天子厚恩,却不能守土安民,反任贼人肆虐州郡,惭愧至极也!”
“伯安兄不必如此。”张尘道,“兄素来躬行仁义,子凡敬佩之极,可那二张之流,乃篡逆之辈,身具反骨,不服教化,岂是兄之过也?蓟城、渔阳,经贼人肆虐,百姓忧惧,还需兄主持大局。”
刘虞点点头道:“贤弟所言甚是,我即刻张榜安民。至于那些降卒,也是被二贼蒙骗,如今业已悔过,当给其改过自新之机,允其戴罪立功。”
“兄之仁义,果真天下无双!”
张尘说罢,深施一礼。
刘虞回归,张尘也自不好在驻扎蓟城,于是收拢兵力,暂驻扎于蓟城十里外的雍奴,与蓟城形成掎角之势,谨防叛军和乌桓偷袭。
毕竟,北部三郡仍在叛军的掌控之中,不可掉以轻心。
张尘率军进驻雍奴,即下令各营约束部众,不得扰民,违令者军法论处。
一时间,当地百姓都对张尘交口称赞,更有一些人,听闻张尘收复蓟城,大败叛军,纷纷慕名来投。
这其中,就有一名十六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