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姨这是毫无隐瞒的告诉了丁有才,求他帮这个大忙。
没有想到是这么一件事情求着他,丁有才想了想,觉得还真是左右为难。
摆明了这里面有套路,丁有才又不傻,李大人虽然是他同学,但是,有些地方未必能碰。
但是,又吃又喝又爽,却不帮人办事,也说不过去。
不过,丁有才心里已经做了简短的分析,他认为,老胡能够醒来,而且已经醒来很久了,这说明医院的治疗,本身不存在很大的问题。
问题是别人不愿意让老胡醒来,老胡自己应该仍在多重恐惧之中,不敢醒来,只能配合着别人的意愿,当起了植物人。
所以,这中间有点深奥,只怕老胡自己,都不能如虹姨所愿。
虹姨见丁有才不吭声,就说:“你只带我去跟他见上一面,然后你可以离开,我设法把事情,拖后一天再提,这总可以吧?”
说得丁有才别无选择,就答应她过了元宵节,等下面都开学了,再去省城。
虹姨听丁有才提到元宵节,她就说,那不如就在元宵节这一天过去,反正那一天也不上班。
两人商量好了,各自回家,虹姨把丁有才捎到路口,小董过来接了丁有才,丁有才自知已经弹尽粮绝,只有暂时回家里去。
才一进屋,袁维兰就说:“老丁,刘雨梅打电话过来,说她已经接连收到了好几条信息,提示她去尽快给她儿子办理转学手续,她要我问一问你,这是什么原因?你早几天不还说了吗,让她儿子去原班级读就是。”
丁有才还真的不明白,他想起昨天虹姨给他打电话时,讲小组会议上,有些与他有关的什么什么事情,今天忘记问她具体是什么了。
反正明天局里面开会,丁有才说:“你们女人啊,见了风就是雨,沉不住一点气,这不还没有开学嘛?处理问题嘛,总要有一个过程…”
不料,袁维兰照着他肩膀前就来了一拳,还好,没有打他脸。
这一拳也不轻啊,这还是她第一次动手打丁有才。
丁有才揉了揉肩胛,也没有再说什么,就进卧室去了。
只听见袁维兰在后面嘀咕:“这都回到家里来了,还来跟我打什么官腔…你怕是连你自己姓什么,都搞忘记了?”
这一次,丁有才就这么轻松过关了。
第二天准备开会,丁有才去得比较早,刚一到办公室,崔主任就来向他汇报工作。
崔主任说,他昨天已经把上级文件精神传达下去了,当时,是黄副局长在值班,黄副局长按照文件精神,把各项工作都安排过了。
丁有才忙拿过文件来看。
这个崔主任,他还满以为,丁有才是早已经知道文件内容的。
再说了,上级的文件精神,反正也是不可以更改的,所以,他就直接传达下去了。
前天、昨天,丁有才一直在快活,两天都没有来局里,上面又催促得紧,崔主任和值班领导把文件精神传达到各区教育办,这个也属正常。
但是,丁有才看完文件之后,似乎很不高兴。
文件是针对新学期的入学条件来的,即入学资格如何与学区房很好的挂钩。
文件当中,将学生大致的分为这样四大类别:有房有户、有房无户、无房有户、无房无户。
有房有户,就是户口和房子都在该辖区,优先就近择校入学。
有房无户,就是户口不在本地,但在该辖区内购有房子,也是优先择校入学。
一般来说,辖区内已经划好了片,比如说,同一辖区内有几所小学,哪几个小区,或者哪几条街道,学生在哪一所学校入学,是划分好了的,不存在择校一说。
入学报到时,要凭户口本和房产证明。
无房有户,就是户口仍在本市,但父母已经不在本市居住,或者,已经在其他省市县买了房子的,子女仍想在本市…即户口所在地上学的,都集中安排在城郊的青枫坪小学和十三中就读。
无房无户的,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也包括本市所辖县区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位紧张,其子弟无法安排在市区入学,一律回原籍就近入学。
文件的最终解释权保留,也就是说,教育局并没有解释权。
但是,文件另有两份附件。
丁有才之所以不高兴,是崔志钢把那两份附件的内容,也一起给了黄副局长。
崔主任自己所留下来的,反而都是他自己复印的复印件。
丁有才让崔主任去把原件换回来。
两份附件的补充内容,一份是针对无房有户的,另一份是针对无房无户的。
刘雨梅的儿子,就是典型的无房无户这一类。所以,刘雨梅儿子原来就读的学校,在接到该文件精神之后,会给她发来需要转学的提示信息。
因为马上就快开学了,时间紧,担心万一真的出现了学生无书读的现象,也就催促得相当的急。
丁有才认真的看了附件二,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在最近连续五年内,都在本市打工,并且租有房子居住,可以凭用工单位证明、房东租房证明、工资条,带子女去青枫坪小学或十三中报道入学。
这两所学校,位置都很偏远,几乎靠近农村,而且,教学的实绩,也一直是排名最后。
另外,也就是丁有才最关注的一项,那就是有关寄读的灵活政策。
极少数无房无户的学生,要在本市寄读,可以办理相关的入学手续,经相关部门审批准入之后,每生每学期另外缴纳一万元寄读费,方可入学。
需要经谁审批同意?这个概念有点模糊,文件上面并没有具体指明,丁有才理解为教育局招生办,但又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他问崔主任,下发文件时,上面还说了什么没有?
崔主任忙补充,他说:“灵活政策只掌握在几位重要的领导手里,丁局你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上面又再三嘱咐过了的,每一个人的审批名额,不能超过五十人。”
丁有才总算听懂了,教育局都只能决定五十个名额,其他的名额,在留在上面。
管他的,反正自己无法更改,丁有才帮刘雨梅的儿子交了一万元寄读费,他打电话给刘雨梅,告诉她,已经帮她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仍去原学校原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