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蹇叔:大秦崛起的智慧基石
第一节:隐于市井 才名初显
蹇叔出生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对治国理政、兵法谋略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蹇叔虽身处市井,却心系天下,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蹇叔勤奋刻苦,遍读各类典籍,无论是周公旦的治国方略,还是姜太公的兵法韬略,他都烂熟于心,并能融会贯通。随着学识的日益增长,蹇叔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愈发深刻,常常在与友人的交谈中,对各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出精准的判断,其独到的见解让众人惊叹不已,蹇叔的才名也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
然而,宋国朝政腐败,权贵当道,蹇叔虽有满腹经纶,却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他不愿与那些庸碌之辈同流合污,于是选择了隐居,等待明主的出现。在隐居期间,蹇叔并未虚度光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国家走向富强,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结识百里奚 共图大志
在隐居的日子里,蹇叔结识了同样胸怀大志的百里奚。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从天下大势到治国安邦之策,彼此的观点不谋而合,遂结为知己。
百里奚出身贫寒,虽有才华却一直漂泊不定,蹇叔深知他的抱负,时常鼓励他,并与他一同探讨未来的出路。当时,齐国公子无知弑君自立,广招贤才,百里奚心动欲往。蹇叔凭借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劝阻道:“公子无知弑君篡位,行事不仁,齐国局势动荡,此时前往,恐有性命之忧。”百里奚听后,恍然大悟,对蹇叔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
不久后,周王子颓喜好牛,养牛者皆获厚禄。百里奚擅长养牛,又欲前往谋求官职。蹇叔再次分析道:“王子颓志大才疏,亲近小人,难成大事。你若前往,不过是与那些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终究难展宏图。”百里奚听从了蹇叔的建议,放弃了这次机会。事实证明,蹇叔的判断无比正确,后来王子颓果然因叛乱失败而被杀。
蹇叔与百里奚相互扶持,共同等待着能施展抱负的时机。他们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找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天下的命运。
第三节:入秦辅政 崭露头角
时光流转,百里奚经人举荐,成为虞国大夫。蹇叔虽为好友高兴,但对虞国的局势并不乐观。他告诫百里奚:“虞君目光短浅,贪图小利,难成大事。你在虞国需谨慎行事,不可轻易表露自己的全部才华,以免招来灾祸。”
后来,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力谏虞君,虞君却不听劝阻,接受了晋国的贿赂,答应借道。百里奚深知虞国必将因此灭亡,但无奈虞君不听忠言。蹇叔与百里奚一同见证了虞国的灭亡,两人感慨万千,决定另寻明主。
此时,秦国的秦穆公广纳贤才,求贤若渴。经人推荐,秦穆公得知了百里奚的才华,用五张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并委以重任。百里奚深感秦穆公的知遇之恩,同时向秦穆公举荐了蹇叔,盛赞蹇叔“智谋深远,胜我十倍”。
秦穆公听闻后,立刻派人带着厚礼,前往蹇叔隐居之地,邀请蹇叔出山相助。蹇叔见秦穆公如此诚意,又经百里奚劝说,认为秦穆公是一位值得辅佐的贤君,于是决定入秦。
蹇叔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向他请教治国理政和称霸诸侯的方略。蹇叔从容不迫,从秦国的地理优势、民生现状、军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主张先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经济,安抚百姓,增强秦国的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树敌过多。秦穆公听后,大为赞赏,当即任命蹇叔为上大夫,与百里奚一同辅佐朝政。
蹇叔入秦后,立刻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协助秦穆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得秦国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经济上,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在军事上,他与百里奚共同制定军事战略,加强军队训练,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在蹇叔和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逐渐走向富强,蹇叔也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四节:崤山之战 深谋远虑
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秦穆公开始有了东进中原,争霸天下的野心。此时,郑国商人弦高偶然发现了秦国欲偷袭郑国的计划,他一面假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飞速向郑国报信。郑国得知后,做好了防御准备。
秦军主将孟明视得知郑国已有防备,认为偷袭无望,本想撤军回国,但又觉得空手而归太过可惜,于是决定顺路灭掉滑国。滑国是晋国的附属国,秦军灭滑的行为激怒了晋国。晋襄公决定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崤山设下埋伏,给予秦军沉重打击。
蹇叔深知秦军此次出征的危险性,他极力劝阻秦穆公,指出长途奔袭,师出无名,且易被敌军察觉,必然会遭遇埋伏。他痛心疾首地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然而,秦穆公一心想着成就霸业,听不进蹇叔的劝谏,坚持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军出征。
蹇叔无奈之下,只能在秦军出征时,痛哭流涕地为将士们送行。他对孟明视等人说:“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正如蹇叔所料,秦军在回国途中,行至崤山时,遭到晋军的伏击。晋军居高临下,秦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也被晋军俘虏。崤山之战的惨败,让秦穆公追悔莫及,他深刻认识到了蹇叔的深谋远虑,从此更加敬重蹇叔,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
第五节:辅政晚年 传承智慧
崤山之战后,蹇叔并没有因秦军的失败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决心。他与百里奚一起,协助秦穆公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升秦军的战斗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蹇叔继续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主张秦国暂时放弃东进的策略,转而向西发展,开拓疆土。秦穆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孟明视等人率军西征。在蹇叔的精心谋划下,秦军在西征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征服了西戎十二国,开辟土地千里,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成为了西方的强国。
蹇叔在辅政的晚年,不仅致力于秦国的发展,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他经常与秦国的年轻将领和官员交流,将自己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军事智慧传授给他们。他教导年轻人要懂得审时度势,不可盲目冲动;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要忠诚于国家,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蹇叔的一生,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智慧、谋略和忠诚,成为了秦国宝贵的财富。在他的辅佐下,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蹇叔去世后,秦国百姓悲痛万分,对他的功绩铭记于心。他的故事在秦国流传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秦人为国家的兴盛而不懈努力。
金句分享: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