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赵国庙堂也是风起云涌,长平之战秦国斩杀赵国将士45万,赵国主力一战被秦国全部消灭,今后再无称霸六国的希望。赵国上到朝堂上的君君臣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秦国恨之入骨。
烈日当头,赵国宫殿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彰显着赵国曾经的辉煌与强大。然而,如今的赵国已如落日余晖,渐渐走向衰落。殿内的高高在上的王座雕刻精美,但赵王却坐得并不安稳。他深知赵国面临的危机,而群臣却束手无策。
殿内赵国大臣争论不休,赵王的表情阴晴不定,虽然赵王已经下令羁押嬴政母子,但是赵国君臣对这件事的态度却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大臣极力建议诛杀嬴政母子,他们的理由主要两条。
一是老秦王已死,白起已死,秦国王权交替之间内部定然动荡不定,此时起大军攻打秦国定然能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
二是邯郸之战,诸国援赵,证明关东诸国团结一心还是可以战胜秦国的。此时杀嬴政母子正可以证明赵国出兵抗秦的决心,赵国作为三晋之首振臂一呼,韩魏景从,楚国受秦国欺压已久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报仇的机会,此时四国合纵已成,齐燕见大势已成,定然也会想从中分一杯羹,六国合纵成已,秦国危已。
而另一部分清醒的臣子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
一是老秦王、白起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秦国百万大军没有死。虽然秦国王权交替,但是老秦王早就让下一任秦王安国君参与到秦国国政的处理当中,王权交替不会引起秦国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长平一战,赵国阵亡了45万青壮将士,早已经不是三晋之首,韩国魏国不会听从赵国的安排,邯郸之战就是例证,若无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早已不存。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如果先杀了秦质子,斩断了自己的退路,秦国再以此为借口,联合燕国东西两个方向攻打赵国,韩魏畏于秦国的兵威,且并无出师之名,赵国再无回天之力,社稷宗庙恐将不存已。
只见公族派的代表,赵胜拱手从队伍中走出,开口道:
“启禀大王,臣以为此时万万不可杀质祭旗。两次大战后,我赵国国力骤降,若我们贸然行动,恐怕会引发两国大战。并且,质子乃是秦王之孙,若我们杀了他,秦国必不肯善罢甘休,这对我国不利。”赵胜言辞恳切地说道。
“大王,臣等也赞同公子胜所言。并不是臣等畏战,而是目前我国的确实不宜开战,贸然杀质祭旗不但会将我赵国置于被动,而且会惹恼秦国,同时我赵军也师出无名啊,大王!还请大王三思!”,布衣派的重臣廉颇也上前拱手说道。
赵王听后,沉思片刻,觉得赵胜所言不无道理。他原本就对杀质一事有所犹豫,此刻听到廉颇也表示赞同,心中的疑虑更甚。
思索片刻后,赵王还是不甘心这么好的攻秦机会就这么错过,便大手一挥。言道:
“此事暂且议到此处,先将嬴政赵姬关押在邯郸狱,日后形势如若有所变化,我赵国随机应变!”
“毛遂何在?”,赵王抬眉问道。
只见队伍中一人快速走了出来,
“毛遂在此,大王有何事吩咐毛遂?”,毛遂道。
“这两日,你便速速赶往韩魏楚三国,力劝三王合纵攻秦”,赵王道
“是,大王,毛遂这便回去准备,午后便出发”,毛遂道。
赵胜听言,又拱手道:“大王,臣还有一言,请大王谏纳”。
“叔父请言”,赵王道。
“臣建议,不要羁押嬴政母子,这对我赵国并无好处,反而秦国得知后会给秦国攻打我赵国留下口实。将嬴政母子放归住处,严加看管同样不影响我赵国随机应变”,赵胜理性分析道。
赵王沉思片刻,无奈道:
“叔父...唉....嬴政母子,你自行处置吧”
说罢,赵王便宣布散朝了,一场激烈的朝会就此结束,而江川也幸运的活了下来。
另一边,那赵偃如一阵狂风般从江川那儿离开后,一路疾驰,毫不停歇地朝着赵姬被关押的那间昏暗而冰冷的牢房奔去。他那眼中闪烁着狠厉的光芒,仿佛要将所有的愤怒与不安都倾泻在那扇紧闭的牢门之后。
一踏入牢房,他便如同凶猛的野兽一般,二话不说,抬手便是一顿严刑拷打,那皮鞭在空中发出“呼呼”的声响,每一下抽打在赵姬身上,都仿佛在她的肌肤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在赵偃那狭隘而扭曲的心中,嬴政母子说不定明日就会被押送刑场处死,所以现在对赵姬施以酷刑,不过是想让她为生下那个所谓的“秦国野狗”付出的一点点代价。
从赵姬那里得知嬴政或许已经成功出逃的消息后,那赵偃顿时慌了神,他心急火燎地赶往王宫,一路上不断地咒骂着嬴政母子。当他气喘吁吁地站在赵王面前,急促的说道嬴政已经出逃的消息时,那赵王原本就阴沉的脸色瞬间变得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一般,怒不可遏。一方面,他怎么也无法想象,那个一个小小的质子,竟然有能力逃脱他的掌控,这简直就是对他权威的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怎么也想不到,赵偃这个平日里看似听话的儿子,竟敢私自对赵姬动用刑罚,丝毫不考虑赵姬乃是嬴异人的夫人,丝毫不顾及国之大体,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蠢之又蠢。
赵王闻言,当下便如同暴怒的雄狮一般,对着赵偃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那话语如同锋利的刀刃,直刺得赵偃体无完肤。随后,他更是下令将赵偃禁足在王宫中,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这突如其来的责罚,紧紧地束缚住了赵偃的手脚,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嬴政的仇恨。寂静的王宫中,赵偃独自徘徊着,心中的怨恨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
在收到嬴政可能已经逃出邯郸的消息后,赵王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众人皆惊慌失措。有人提议派出追兵,务必将嬴政捉回;也有人认为应当加强边境防守,以防秦军来袭。
赵王思考片刻后,决定先派出一支小队追寻嬴政的下落,同时下令加强国内的戒备。他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秦赵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