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住!”
“莫慌!”
“阵脚不准乱!”
“听俺号令,长铍斜举!”
“预备……”
命令声在长铍阵中此起彼伏。
贾芸提铍向前,站在一个百人阵中。
但他没有挤到前头去。
虽然贾芸对自己的身手无比自信,但那些少年一个个拼命挡在他身前,不给贾芸走到真正的前方。
这已经足够叫众人拼命了。
再叫东主到最前方?
贾芸也没有干预众人指挥的打算。
赵致仁和岳升龙,岳钟琪在内,都是贾芸相中看好的人选,在兵法和指挥上,还有临阵应变上都属于一流人才。
岳家父子在最近几个月的押车中,多次遭遇袭击,反应迅速,应对得当,防是防的牢固,不吃一点亏,反击也是打的凌厉,杀死了不少敢打贾记车队主意的悍匪。
贾记的名声当然也是打出来的。
这年头,光是吹嘘贾记车队如何安全并无用处。
别人要看到实际功效才会真的放心。
现在很多商人敢叫贾记带几百上千两银子的货款,主要就是有这么一支强悍的队伍在。
贾记当然也是真的赔付。
车辆那么多,路线那么远,应对的商行生意那么多,难免会有丢失货物的情形发生。
除了照价赔付外,照例按货物价值,利润来翻倍赔付。
这样一来,在贾记丢货一点不吃亏,甚至大有赚头。
毕竟利润是摆在那,但只是理论利润。
货出手顺不顺,时间长短,利润高低,这些都难说的很。
贾记就是按理论来赔,光是省的时间成本就足够这些商人高兴的了。
当然,类似的赔付并不多,贾记的流程很严谨,伙计护卫都得力,赔付之事,万当有一漏而已。
如此一来,名声当然极好。
强大的护卫,严谨的流程,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还有赔付时的一诺千金。
贾记的飞速发展,当然是和这些离不开。
并不是说造出马车就万事大吉。
没有好的配套,光有车也没有用。
岳家父子带的护卫,赵致仁,冯致信等人带的伙计转的护卫,都是有过实战。
特别是早期的伙计们,对金沙帮一战,以少击多,杀的对方人头滚滚。
这都是难得的实战经验,千金难买。
此后这段时间,赵致仁等人又是经常外出带队,拥有更多实战经验。
训练新手时,他们又是贾芸的助手,汲取了更多经验。
在指挥上,这帮小伙子已经算是满徒出师。
待虏骑准备完毕,如同一支巨大的黑色箭头冲过来时,贾芸也是看到自己这边的阵列纹丝不乱。
相较起刚刚周军内镇步兵的表现,可谓天壤之别。
贾芸也是面露微笑,紧了紧手中长铍。
可惜,应是无用武之地。
骑兵冲击,威力极大。
但前提是要步阵混乱,或没有成阵,又或是力量相差悬殊。
眼前战场,敌骑近三千,远超这边两千人。
但敌骑不过是轻骑,披轻甲而已,攻坚能力极为普通。
就算如此,若正面在平地相遇,贾记车行还是会吃大亏。
最多惨胜。
骑兵的威力远超步兵,一直到一战前,哪怕已经有了后装弹药和刺刀,加上空心方阵,骑兵在大规模战争中仍然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比如拿破仑的胸甲骑兵,多次大规模战事中,胸甲骑兵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甚至是一锤定音。
胸甲骑兵,龙骑兵,猎骑兵,骠骑兵……当时的骑兵兵种也是极多,因地制宜,发挥着远超步兵的能力。
最后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放出的胜负手就是骑兵。
可惜遇到地形障碍,加上敌军也强,最后出场的胸甲骑兵没能挽救败局。
此后到一战,骑兵仍有高强机动能力,但作用大幅度削弱了。
没办法,机枪和战壕都出现了,火炮也非拿破仑时代能比,骑兵只剩下一个机动能力,主要也就是偷袭,骚扰,送信,侦察等作用了。
甚至后来侦察作用也没有了,飞机出现了,哪怕是一战的飞机,在侦察作用上也不是骑兵能比的。
一架飞机,俯瞰百里,什么侦察骑兵能比啊?
一战后,成建制的骑兵基本消失,只存在于后勤运输部门了。
眼前的也就是一支轻骑兵,贾芸不是很在意。
问题是自己这边毛病也多。
一是长铍不够长,防御能力不及长枪。
算算时间,更早的瑞士方阵用的是六米多长的长枪,移动时如同钢铁丛林。
如果是厚阵,骑兵想正面突破基本没可能。
稍晚一些的西班牙方阵更全面。
西班牙长枪是五米多,比瑞士方阵稍短些,机动能力更强。
西班牙人敢稍短长枪,主要原因是其方阵开始批量配置火器了。
有那种需要木架的重型火枪,轻型火枪,还有很多小型火炮。
在与法国人的战事中,西班牙方阵的表现相当出色,全面压过了法国人,结合当时的无敌舰队,当年的西班牙人也是真阔过,也算是建立了一个全球帝国。
可惜,昙花一现,强盛未足百年。
贾芸的长铍是三米长,步阵作战,这个长度刚好。
但若以步对骑,这个长度就不足,有点短。
好在长铍阵经过千锤百炼,对面的敌骑也不够强,这一次应该能遮掩不足。
下一次,遇到北虏真正精锐,或是东虏主力,那肯定就没这么便宜了。
这个问题,也是贾芸需要解决的不足之处。
其次就是没有披甲和重型兵器。
南宋初,宋军诸多将领应对敌人的重骑兵,也就是两招。
一是步兵披重铁甲。
南宋的步人甲超过七十斤,防护能力惊人。
临阵时,重步兵结阵在前,挡住敌骑锋锐,这才有其余兵种发挥的余地。
宋军对敌重骑,采用的战术就是重步兵挡在前头,轻步兵用麻扎刀,长斧等长重兵器,围攻斫砍马腿。
没错,就是确马腿。
前提是要能挡的住敌人重骑兵的突袭。
重步兵,轻步兵,弓手,弩手,缺一不可。
可以说,在没有战马的前提下,宋军已经把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
当然,也是战争锻炼人。
另外在战争状态下,皇帝没有办法收武将的权。
文官也没有办法掣肘。
也没有办法贪污克扣军饷,少发军需。
一切以军事为第一。
所以南宋初宋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哪怕面对的是极盛时的金军,哪怕是北伐力量不足,但收复黄河一线绝无问题。
这就相当不容易了。
赵构要和,一方面不想折腾了,赵家的子孙都一副德性,享受为第一,毫无大志可言。
二来就是再这样下去,比如岳飞主导一路打到燕京,这收复之功可比刘裕,到时候就危险了。
这方面倒不要说赵构是小人之心,岳飞当时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威望为中兴诸将之首,岳家军实力也最强,真的北伐收复,岳飞坐拥几十万精锐,不反也得反。
就算别的武夫,赵构一样信不过。
中兴诸将,岳飞死,其余也是陆续交出了兵权。
经过这么一折腾,到了宋孝宗绍兴北伐的时候,宋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的厉害,远非几十年前可比了。
但宋军的底线,也是明军的天花板。
南宋末的宋军,战斗力仍然维持在一定基数之上。
特别是孟珙在的时候,南宋军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眼下贾芸只有长铍手,别说重甲了,轻甲也没有。
只能硬扛。
拿娴熟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魄,加上贾芸亲自编组训练的组织度和训练度来扛。
此外就是有车阵。
如果没有车阵,这一仗还是很悬。
胜负两可。
胜最多惨胜,败则一败涂地,可能全军覆没。
这就是在战争中发现不足之处,也是实战的好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就是这个道理。
……
虏骑终于冲了过来。
当先之骑纵马前锋,拼命叫喊。
越近,前排的马速就越慢。
没办法,前面的长铍阵丝毫不动。
想靠恐吓和射箭破阵,根本不可能。
这个时候想退也不可能。
骑阵在百步前后完成了最终提速,速度已经提到了最快。
万马奔腾,地动山摇。
大地是真的在颤抖。
这么多马匹飞驰前来,这时候哪怕胆小的也只能被裹挟着浩浩荡荡飞驰向前。
任何停步或迟疑,结果就是被撞飞,死的惨不堪言。
到阵前时也只能一径向前,不向前冲,后面的也会挤得你向前。
只能尽量在最后关头慢一些。
这样尽可能等等同伴。
北面车阵拉的很长,拥有三百多辆大车和一千多人。
因为看出虏骑就冲正面,所有的长铍手都被安排了过来。
加上盾牌手,弓手也在最后关头集结大半。
虏骑最后几十步还在抛射,试图扰乱车阵,当然毫无结果。
在虏骑的视角来说,对面的长铍阵密密麻麻,纹丝不动。
这时轮到他们心慌了。
骑阵冲锋原本就是双刃剑。
一锤子买卖。
轻骑冲阵,更是无比凶险。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也不愿这么做。
轻骑就不是做这个的。
到这时,也轮不到他们迟疑或后悔,只能继续向前。
“砰砰砰砰……”
兵器相交的金铁交鸣声不断传来,然后就是咔嚓声响接连不断。
兵器断折声,人骨断裂声,马腿断折声不停。
然后就是呐喊,怒吼,嚎叫,惨叫声……
整个战场有近七里长,算是个椭圆形的边缘,双方加起来近两千人在第一时间纷纷交手!
北虏披甲也不愧是精锐,拉长距离和宽大正面后,也是直接冲了上来。
双方长兵相交,顿时就打在了一起。
从高空俯瞰,就像是处处都有刀剑相加,到处都是有血光喷溅。
整条战线,如犬牙交错,一朵朵钢铁和鲜血凝成的花骨朵开了又败,败了又开。
但明眼知兵的人一看就知道,虏骑吃亏了。
轻骑重要的就是机动性,不停的牵扯扰乱敌阵,然后趁隙而攻。
八旗早期骑兵不多,但辽沈一战歼灭明军十几万人。
广宁一战,歼灭明军精锐六万人。
靠的就是骑兵不停的骚扰明军,使明军败兵始终不能集结阵战,不能阵战的步兵对骑兵来说就是刀板上的菜,任其宰割。
如果要冲阵,也是在平原地带,步兵没有地形优势的前提下可以尝试。
还得重骑兵为主,轻骑兵配合。
像眼前这样,长铍手们身后就是车阵,伤者能随时抬入阵中救治。
他们站位也是被大车分割,骑兵在抵近交战后,就没有了冲击优势。
所有的优势抛光了。
还有在马上动作不便的劣势。
还有大量后续骑兵在后而来,越发拥挤。
因为他们没考虑到,居然冲不破对面的长铍阵。
不光长铍阵冲不破,还有不少刀牌手下蹲砍马腿。
战线上战马的嘶鸣声接连不停。
这倒是贾芸下令。
刚刚他也是想起宋军的战术,立刻传达给了赵致仁等人,活学学问,效果极佳。
长铍阵不崩,两侧都有马车,限制死了骑兵的冲劲。
双方混战,步阵比骑兵杂乱的阵线要稳固和高效的多。
双方交战不到十分钟,第一线的骑兵战线明显薄弱了许多。
到这时,很多披甲虏骑的锐气已经消失。
甚至开始胆寒。
对面的长铍手们穿着百姓衣袍,年龄也不大,但始终站在第一线,他们的战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
不论是战死还是重伤,都有人将死者和伤者移开,然后自动有人上前补位。
没有人有丝毫迟疑。
双方交战,都是拿人命来换人命,以血换血。
但虏骑的战损比要远高于长铍手们。
贾芸的训练卓有成效!
长铍手们的体能,技艺,反应,意志,都远高于虏骑。
披轻甲的虏骑不过如此。
不披甲的长铍手们明显更强。
他们合练的时间久,彼此配合极为默契,每个伍,每个什,每个队,彼此都知道同袍战友的站位。
指挥的中下层的军官也能掌握好节奏,该前则前,该退则退。
架,收,挑,挡,刺,几个基础动作也是千锤百炼。
时间推移,长铍阵就像是高效收割人命的机器。
刀牌手,弓手们在配合。
骑兵战线越来越薄。
很多后来的虏骑已经看出来不对,他们拨马向两翼去,假装前方挡住,从两翼找缺口的样子。
明显是找不到。
到这时,所有人都看的出来,车阵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