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离家两年时间,再回来也有种久别离家时的喜悦。
其到家时,已是申时。
这会儿谢母正在房里暗自垂泪。儿子走了两年,虽然家里一年中也能收到几封信,但毕竟这是孩子第一次出门,谢母心里很是挂念。
且如今家里也不太平。
自儿子走后,儿媳在家守了几日规矩,便时不时的跑回娘家,哪里还像个出嫁的妇人。
为此,谢母也找儿媳谈过话。
可儿媳虽然嘴上答应的好,但想回去时,还是能找出一堆借口来。
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回去的频繁。
婆母年纪大了,时不时也会有些病痛,自己不仅要操心家里,还要侍奉婆母,整个人忙的团团转,对于儿媳,自己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会儿谢青回到家里,就见家中冷清的很,院里也无人打扫。
听风见主子面色不好,立时有眼色的拿起门旁扫帚开始清扫。
谢家是没有下人的。从前日子不好时,家里只三人,请不起下人,家里的活也都是谢母来做。
后面自己娶了于氏,其带来了陪嫁丫鬟与小厮。
只其陪嫁丫鬟只负责伺候主子,小厮也只帮着于氏跑腿,家里的活大多还都是听风来做。
没想到如今自己将听风带走,家里连个做活的人也没了。
想到母亲一把年纪还要操劳家事,谢青头一次发觉自己对家人的疏忽。
谢母在房里听到院里动静,还以为是儿媳带了下人回来。
谁知一出房门,竟看到儿子回了家来。
“母亲,儿子游学归来!”
谢青说着话,跪了地上朝谢母重重磕了头。
“我儿快起,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谢母看着站于眼前的儿子,只觉孩子出门在外受苦了。
谢青相比当初离家时,其身板反而是更壮实了。
只母亲看孩子,永远带着一种舐犊之情。
谢青回到家后,先去看过祖母,之后又同母亲说了会子话,才向自己房里走去。
刚刚母亲已经将家里这两年发生之事告诉了自己。尤其是关于于氏。
于氏从自己走后,刚开始还如从前一样。可其在家安分没几天,便经常借故回娘家去。
刚开始回于家时,也只待个一两日。后面随着次数去的多了,其有时竟会在于家小住半月。
这哪里还是个出嫁妇。
谢青听母亲讲述于氏之事,只觉这妇人行事越来越荒唐。
既然人不想再留在这个家里了,自己也正好随了这人的意。
自己从前还想着,若是有机会,定要将前世之仇报复回来,可如今游学归来,自己的心境也有了很大改变。
对于未来,谢青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家人富足的生活,如何为前途拼搏。
至于于氏,也就随她去吧。
等自己进入朝堂,立稳了脚跟,自己便跟其和离算了!
谢青这会儿心境有了变化,也想着放于氏一马,可谁知,于氏此时犯下的错误,让谢青之前平和的心境,被彻底打破!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对于有些人来说,变化很大,但对于日子已经过的相对平淡的于家,两年时光,也不过稍纵即逝。
若说家里有什么改变,想来变化最大的,便是家里多了两位亲人。
于侍讲的老娘与其亲外孙来了家里。
早些年,于老夫人并未来小儿家里养老,其一直跟着大儿子在老家。
于老夫人一共生了两儿一女,老大读书没出息,只读了两年,便开始走街串巷的做了货郎。
二女儿出嫁早,且嫁的也远,平日里也不怎么回家。
要说家里谁人有出息,当属小儿子于景明了。
于景明会读书,脑袋灵光,如今大小也是个官身。
老太太起初是愿意来京城做老封君的,奈何小儿媳是官家小姐,儿子在其跟前立不起来,于老夫人可不想受儿媳的气。
因此,最后才选了在大儿家养老。
自从小儿做了官,大儿子也得了些好处,其在老家生意大有起色,从走街串巷的货郎,变成了有铺子的掌柜。
老太太跟着大儿子这么些年下来,多是在享清福。
为何好好的老家不待了,又要来投奔小儿子?说到此,对于于老夫人来说,这又是个伤心事。
前两年时,自己远嫁的女儿跟女婿出门遭了意外,家里仅留下个还在读书的外孙。
自己的外孙是女儿留在这世上的唯一血脉,于老夫人舍不得外孙在本家受苦,于是便将人接了身前养着。
被于老夫人接来身边的陈知枫,当时已有十四,其家境从小一直也不错,若不是父母亲出了意外,自己也不会如今要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可光靠自己,不要说读书,就是连生存也是问题。
其自小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孩子,又是家里的男丁,既没下过地,也没做过工,自从父母走后,本家里的亲戚欺负自己年幼,多是想霸占爹娘留下的家当。
好在外祖母将自己带了出来,眼下若想继续读书,也只有哄好老人家。
因着陈知枫有继续读书的心思,于老夫人便也想着供其读书。
可于老夫人自己还要大儿子来养,陈知枫读书花费并不少,在大儿子供养其两年后,看到外孙儿没能考上举人,便不愿再继续出力了。
于老夫人觉得大儿子太过冷血,外孙好歹是其亲外甥,大儿子怎能说不供就不供。
于家老大是真不想再供外甥读书了,别看自己只供了两年,但外甥读书的花用,实在大的惊人。
除了每年要给其掏固定的学杂费,这孩子时不时还要参加诗会等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
这一笔笔的银子往外拿,于家老大是真有些扛不住了。
自己也不是没读过书,外甥这种不知节省的读书法,自己是真供不起。
眼看老娘恼了自己,于家大郎直接搬出来了小弟。
“娘呐,儿子无用,养不起小妹的孩子,你若还想供其读书,便带着他去找景明吧。”
“景明会读书,不说能替枫儿找到好老师,就是自己也能教授外甥读书。”
“这不也省了咱们一笔学费?”
于老夫人被大儿子一通劝说,心里也动摇了。
于家大郎不止跟母亲这样说,就是跟外甥也是这般说。
“枫儿,你若想将书读出来,咱们这小地方哪里有什么名师,不若你跟着你外祖母去京城,去找你小舅舅。”
“你小舅舅这人书读得好,再者京城的夫子能是咱们这些小地方的夫子能比的?”
陈知枫听了大舅舅的话,心里也起了想法。
虽然知道大舅舅这是不想再出钱供自己读书了,但这人有些话说的不错。
自己在小地方读书,自然不如去名师汇聚的京城来得好!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于家大郎同陈知枫心有默契的开始一同劝说于老夫人去京城。
于老夫人左思右想,最后终于同意带着外孙去京城投奔小儿子。
两人来京城前,于家大郎也怕母亲在小弟那受委屈,因此,特意给母亲支了不少招。
就怕母亲在弟妹那受了气。
要说于大郎这人,还是很孝顺老娘的,要不是小妹的儿子非要读书,自己也不会将老娘送去小弟家里。
于老夫人带着老大给自己支的招,携外孙来了京城小儿家里。
如今两人都住在于家,于老夫人来了小儿家后,将老大教给自己的招拿来对付儿媳,果然将儿媳治住了。
陈知枫也因为于老夫人的帮助,在京城一家私塾里能继续读书。
于家表面上看着多出来的这俩人并没给家里带来什么大的改变,可私下里的于家,早就被这些人,搅成了一摊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