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亮一听,立刻回过神来,连忙向叶潇男汇报电线杆的情况。
“现在,距离秦家村最近的十几个村子,路上的电线杆都已经立好了,就等着后续接电。其他地方也在施工,不过估计还得半个多月才能完成。”
叶潇男轻轻点头。
和养猪项目一样,架设电线杆、铺设电线,都是按工分计算报酬,并且提供伙食,这是叶潇男早就规划好的。
除了架线,修建学校、拓宽周边村子的道路,也都采用同样的方式。
如今农村没什么农活,正好趁这个时候发动村民建设家乡。
不管是架电线杆、修学校、铺路,还是后续供销社的修建,以及养猪场分场的建设,都可以让村民参与。
只要出工就能挣工分,还管饭,基本上,一个人来干活,挣的工分就能养活一家三口。
叶潇男听完电线杆的汇报,转而问道:“对了,秦家村小学的进度怎么样了?”
秦德亮翻开随身携带的记录本道:“主体已经完工,现在在粉刷墙面、安装门窗,最多四十天就能交付。中学那边因为规模大,至少还得两个月。”
叶潇男沉吟片刻:“小学先确保九月开学,中学可以缓到年底。通知各生产队,有适龄孩子的家庭提前登记,课本和文具由养猪场教育基金补贴。”
顿了顿,叶潇男继续道:“当然了,最重要的孩子们一天管两顿饭一定要全部通知到位,甚至不是我们外包合同的村子也全部通知一遍。”
“全...全通知?”秦德亮结结巴巴道。
在秦家村,连同其他三十二个村子,孩子总数约摸一万人。
其中,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大概有一千五百人。
对于红星养猪场来说,免费为这一千五百个孩子提供食物并非难事,然而,一旦这个消息扩散到周边村子,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周边那些早就眼红秦家村的村子,人口加起来起码有好几万,就拿最近的一些村子来说,也有万人之多。
按照这个人口比例计算,适龄上学的孩子最少也有五千人。
暂且不说学校规模能否容纳,单单是这五千个孩子每天的两顿饭,对红星养猪场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消耗。
可叶潇男却坚定地点点头,说道:“对,只要是西城范围内的村子,不管距离多远,全部通知到位。现在我们建的这所学校只是第一批,后续还要在白家屯和沙家寨分别再建两所学校。”
白家屯和沙家寨分别位于一号南势力范围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叶潇男在此建校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为了方便其他村子的孩子就近入学。
秦德亮听闻,满脸震惊,对叶潇男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此不计代价地投入教育,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仰。
叶潇男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他深知,无论在什么时代,孩子的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他就是要下大力气,让周边农村的孩子都能在他的学校里接受教育,而且是不输于城里孩子的教育。
他相信,这些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将来必定会有出息,也会对学校和家乡这片土地充满感情,长大后投身于家乡建设。
叶潇男有的是时间去培养这些孩子。
另外,他既然是自己办的学校,就要因材施教,将各种先进理念和对家乡的热爱灌输给孩子们,不愁他们将来不回来建设家乡。
哪怕是真出来几个贪慕外面花花世界的叶潇男也认了,这些人去外面,也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了。
其实,叶潇男也考虑过对农村成年人进行扫盲和其他教育,但他明白,和教育孩子相比,这实在太难了。
不是他看不起农村人,而是他们多年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扭转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远不如孩子的思想容易转变和接受。
所以,叶潇男打算先以强硬的态度和粮食的诱惑,让大人们先支持孩子安心接受教育。
等孩子长大些,再创建文盲班,让农民们多少懂些道理,将来还是要靠这些孩子来建设学校。
不过,学校的事情虽然即将落实,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师资力量。
一所学校要是没有老师,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叶潇男已经让冉秋叶去打听有没有愿意来这边任教的老师,可暂时还没有什么结果,主动想来的人寥寥无几。
但他并不怎么担心,因为在这段时间,他已经安排了两个人专门留意这方面的人才。
叶潇男转头对陈小虎说道:“给蔡全无递个话,明天我去同梦酒馆‘喝酒’,让他把徐慧珍叫上。”
经过这两个月,蔡全无和徐慧珍已经为叶潇男网罗了不少人才。
这些人才涵盖建筑、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甚至还有一些身怀各种特殊本领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拥有较高学历。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来,去当小学老师都绰绰有余。
毕竟在这个年头,当老师不需要教师资格证,初中毕业水平都能去农村教孩子,更别说他们了,教这些孩子完全不在话下。
叶潇男之前一直没有主动联系这些人,是因为西城区现在整体还在建设,这些人来了暂时也帮不上什么忙。
可现在不一样了,学校快好了。
叶潇男打算趁着西城区还在建设,各种建筑物尚未完工之前,先让这些人到学校任教,过渡一段时间,等日后再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专长。
次日,同梦酒馆。
徐慧珍将一叠档案递给叶潇男。
“叶厂长,按照您的要求,这两个月我这小酒馆拢共‘喝醉’了八个人,其中有三个是下放的师范老师,两个是因成分问题被医院开除的医生,还有三个是城里工厂技术科挨批的‘臭老九’。”
接着,她略带傲娇地说:“除了那位张老师比较坚持,非要看到学校实景才肯点头,其他几个人都没问题。”
叶潇男眼睛一亮,点了点头。
两个月的时间,徐慧珍就帮自己找到了八个人才,虽说其中几个情况特殊,但老师和医生正是自己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这时,蔡全无也递给叶潇男一个档案袋,平静说道:“我这边这两个多月,也找到了不少有意向过来参与建设的人,资料都给您准备好了。”
蔡全无没有再多说,只是默默将档案袋递了过去。
叶潇男接过,看到那厚厚的一沓资料,徐慧珍的眼睛都下意识地瞪大了,这资料的厚度起码是自己那份的三倍还要多。
随后,蔡全无按照资料信息解释起来:“这里面一共有三十五个人,有老师、医生、音乐家、画家、郁郁不得志的青年,还有落魄的资本家。总之,只要我觉得人品靠得住,又有能耐的人,都提前做了工作。”
要知道,蔡全无给的这三十五个人,可不是他找到的全部,而是他认为有把握能确定来帮叶潇男建设西城区的人!
否则单是这两个多月里,和蔡全无聊过这件事的人就不下两百多个。
同梦酒馆每天客流量很大,一晚上差不多能有一两百人,虽然大部分是来吃饭喝酒的,且有很多常客。
但只要是新面孔,并且蔡全无感觉对方有些才能和情商的,他都会先去试探性地交流,了解对方背景信息后,再隐晦地提出建设西城区的事。
一点点深入沟通,直到最后确定了这三十五个只要叶潇男抛出橄榄枝,就基本没问题的人。
要是算上那些摇摆不定的,人数再增加两百都有可能。
“两个月找来三十五个人才,平均下来每两天同梦酒馆就能为叶潇男的事业提供一个人才?”
叶潇男暗自思量,可紧接着便摇了摇头。
他知道,同梦酒馆虽有一定作用,但肯定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三十五人里,估计最多只有一半是酒馆自然吸引来的人才,剩下的一半则是靠蔡全无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察言观色为自己网罗来的。
“老蔡,约个时间,把这些人都叫来同梦酒馆,让酒馆停业一天,专门接待他们。”叶潇男说道。
“要不就周天?”蔡全无道。
“行,这周末我没问题。慧珍,你呢?”叶潇男转头问徐慧珍。
徐慧珍想了想,点头道:“我这边这几个人应该也都问题不大。”
“好,那就这么定了。周天晚上六点,让大家都来同梦酒馆。”
叶潇男说完突然顿了一下,又想到,“老蔡,去弄些邀请帖,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写上,内容写得庄重些,显得我们比较有诚意。”
蔡全无听到这话,眼睛一亮,叶潇男的做法无疑给足了这些人面子。
说实话,这些人里,除了一小部分是因为听闻叶潇男和红星养猪场的名气主动来投靠的,还有不少是郁郁不得志,甚至在原岗位过得不如意,不愿阿谀奉承的人,他们平日里都是不被重视的存在。
叶潇男这一个拜帖下去,可谓是给足了他们尊重和面子。
就这一点,能让很多人打心眼里认可叶潇男。
“好,邀请帖我亲自写。”蔡全无立刻答应了下来。
和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周天的安排后,叶潇男便离开了同梦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