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咸阳城,此刻宛如一座被黑暗诅咒的孤城。天空被一层厚厚的灰暗纱幕严密地包裹起来,铅灰色的浓云犹如沉重的山岳一般,密密麻麻地挤压在天边,不留一丝缝隙,将这座宏伟的城池彻底遮掩在一片阴沉之中。
城中的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一种令人作呕的腐臭气味,那是疫病肆虐之后留下的死亡残息。这种刺鼻的味道与灾民们身上散发出的绝望气息彼此交融,形成了一股让人毛骨悚然的寒流,无情地侵袭着每个人的心窝。
在咸阳城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他们身形佝偻,瘦骨嶙峋,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他们吹倒在地。一张张面庞深深地凹陷下去,颧骨突兀得如同山峰耸立,原本明亮有神的眼睛如今变得空洞而迷茫,就好像他们的灵魂已经被抽离出身体,只剩下一具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
那些拖家带口的队伍艰难地在街边缓慢移动着,他们的步伐飘忽不定,虚软无力,仿佛每迈出一步都需要耗尽全身的力气。饥饿的孩子们饿得脸色发青,嘴唇干裂,他们扯开嗓子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尖锐刺耳却又隐隐透着几分虚弱,仿佛下一秒就会被这沉闷压抑的空气给吞噬掉。
大人们心疼不已,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紧紧地将孩子搂进怀中,用那双瘦骨如柴、布满老茧的双手轻轻地拍打孩子的后背,嘴里喃喃地低声哄劝着:“宝贝别哭,很快就有吃的了……”然而,那轻柔的话语里却充满了无尽的无奈和深沉的哀愁,让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
在这场犹如暴风雨般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人们毫无防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难的降临。首先,瘟疫如同从地狱深渊窜出的一头凶猛恶兽,它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以惊人的速度疯狂肆虐开来。所到之处,哀鸿遍野,百姓们纷纷病倒,生命之火在病痛的折磨下变得摇摇欲坠。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琉璃挺身而出。她以果敢决绝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迅速推行了一系列近乎严苛的防疫措施。她就像一位身经百战、英勇无畏的战士,毫不退缩地冲向瘟疫这个敌人。她日夜奔波于大街小巷之间,组织人手对病患进行隔离救治;她亲自监督卫生清洁工作,确保每一个角落都不被瘟疫侵蚀;她还大力宣传防疫知识,教导百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病魔侵害。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琉璃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那头曾经不可一世的恶兽渐渐被驯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正当人们刚刚松一口气的时候,另一头更为可怕的猛兽——饥荒,却趁着瘟疫造成的混乱之势猛扑而来。
饥荒这头巨兽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尖锐獠牙,无情地吞噬着秦国的土地和人民。农田颗粒无收,粮仓空空如也,饥饿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家庭。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原本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变得冷冷清清,街头巷尾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咸阳宫大殿之内,一片死寂,凝重的氛围犹如一潭死水,沉重得让人几乎窒息。一根根巨大而粗壮的石柱巍然耸立,它们共同撑起了那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殿顶。然而,即便是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结构,在此刻也未能给在场众人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安心之感。
只见嬴政身披一袭庄重肃穆的黑色龙袍,正襟危坐于那高高在上、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王座之上。那身龙袍以精湛的技艺用金丝精心绣制而成的精美图案,在这略显黯淡的光线映照下,不时闪烁出令人胆寒的冷冽光芒,恰似夜幕中骤然划过天际的耀眼闪电,愈发衬托出他那张冷峻如霜的面庞。
此时的嬴政,双眉紧蹙,两道浓黑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一起,中间形成了一道幽深且绵长的沟壑,看上去就像是被岁月无情雕琢过一般,似乎永远也无法恢复往昔的平滑。他那对原本充满威严和霸气的深邃眼眸,如今已被满满的忧虑与疲惫所占据。他就这样沉默不语地凝视着下方毕恭毕敬站立着的群臣们,脑海之中飞速运转,苦苦思索着能够有效应对当前艰难困局的良策妙计。
在这静谧无声的时刻,只听得见嬴政的手指下意识地在王座两侧的扶手上轻轻地来回敲击着,发出一阵清脆而又单调的“笃笃”声。每一声轻响都如同重锤般击打在众人心头,使得整个大殿中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起来。此时此刻,仿佛整个秦国的兴衰荣辱以及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全都沉甸甸地压在了这位年轻君主那并不宽阔的肩膀之上,令他感到举步维艰、呼吸困难。这声音如同一阵惊雷,在那空旷而又寂静得令人心生恐惧的大殿之内轰然炸响,并不断地来回激荡着,每一声都好似一把沉重无比的巨锤,毫不留情地、狠狠地砸落在群臣们的心脏之上。
只见他的面前,那一摞摞堆积成山一般高的赈灾奏折宛如一座小山丘般耸立着。这些奏折上面密密麻麻地书写着无数百姓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发出的绝望呼救之声。那每一个字就像一根根尖锐至极的钢针,笔直地刺入到嬴政的心头,令他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
沉默许久之后,嬴政终于缓缓地张开了口,他那原本威严有力的声音此刻变得低沉且沙哑起来,其中还夹杂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之感与深深的无奈之意,仿佛是从那深不见底、幽暗阴森的山谷深处幽幽地传出来似的:“诸位爱卿啊……”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要平复一下内心翻涌的情绪,但紧接着又继续说道,“如今这场可怕的瘟疫虽然已经初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饥荒的问题却是日益严重起来。我们拨出的那些用于赈灾的粮食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众多灾民的需求;至于之前所推行的以粮换官之策略,其实际成效也是相当微小。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不知你们当中可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良好计策能够拯救我大秦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就在嬴政话音落下的瞬间,整个大殿之内突然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之中,静得甚至让人能够清晰地听到彼此的呼吸声。群臣们一个个低垂着头颅,谁也不敢抬起头来与嬴政那充满压迫感的凌厉目光相对视。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非常明白,眼前这个问题已然关系到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乃是一道极其严峻且棘手的难题。稍有差池,便极有可能会导致大秦帝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从此一蹶不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那位白发苍苍、身躯略显佝偻的老臣王绾,双手颤抖着扶着拐杖,步履蹒跚地从人群中缓缓走了出来。岁月如刀,无情地在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庞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每一道皱纹仿佛都诉说着一段沧桑的历史。然而,尽管他的身体已被时光侵蚀得不再矫健,但他的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沉稳和坚定不移。
王绾艰难地抬起那颗沉重的头颅,浑浊的双眼望向高高在上的嬴政,目光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之色。他深吸一口气,用略带沙哑但依旧洪亮的声音说道:“陛下啊,依微臣之见,此时此刻,要想化解我们秦国目前所面临的这场粮食危机,唯一可行之计便是向其他国家请求借粮啊!”
嬴政听闻此言,剑眉微微一皱,那双深邃如海的眼眸中瞬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与沉思。他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凝重地回应道:“借粮之事,谈何容易!当今各国之间,彼此的利益关系可谓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谁又能保证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将宝贵的粮食借给我们呢?”
王绾赶忙再次躬身施礼,态度显得愈发诚恳且恭敬有加。他言辞恳切地继续进谏道:“陛下圣明!不过,微臣认为楚国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借粮的首选目标。自古以来,楚国与我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友好的邦交关系。而且,两国之间还有过多次联姻之举,就连我们的先祖宣太后也是出身于楚国的尊贵公主。如此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想必楚王多少也会念及旧情。因此,微臣斗胆恳请陛下派遣使者火速前往楚国借粮,说不定楚王看在两国多年来的交情份上,能够慷慨相助,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呐!”
嬴政听闻此言之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随后便缓缓闭上双眼,整个人如同雕塑一般静止不动,但实际上其内心早已掀起惊涛骇浪,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起来。只见他那修长的手指开始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座椅的扶手,发出一声声清脆而又细微的声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殿之中一片寂静,唯有嬴政敲击扶手之声不绝于耳。终于,在漫长的思考过后,嬴政猛地睁开双眸,两道精光自其眼中一闪而过。此刻他的目光变得异常坚定,就好似已经做出了某种至关重要的决定。紧接着,他缓缓将视线投向下方站立的群臣,眼神中更是流露出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气息。
嬴政的目光犹如实质一般在群臣之间缓缓扫过,每一个被他注视到的大臣都不禁感到一阵心惊胆战。就在众人皆屏息凝神之时,嬴政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站在前列的李斯身上。此时的李斯身着一袭漆黑如墨的长袍,身形笔直挺立宛如一棵苍劲青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再看其面庞,冷峻刚毅、不苟言笑;一双眼眸深邃如海,其中不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本质。
“李斯!”嬴政突然沉声开口说道,虽然他的声音并不算高亢响亮,但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却是令人不敢小觑。听到嬴政点名呼唤自己,李斯心头一震,赶忙快步向前走出几步来到殿中央位置,然后毫不犹豫地单膝跪地,并双手抱拳向嬴政行礼道:“微臣在!”
嬴政看着眼前这位自己颇为器重的心腹大臣,满意地点了点头后继续说道:“朕现命你作为使者前往楚国借粮。此次任务事关重大,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大秦国内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死存亡,更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兴衰荣辱。因此,朕希望你此番出使能够顺利完成使命,成功借回粮食救民于水火。切记,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必须想尽办法达成目的!”
面对嬴政如此郑重其事的嘱托和期望,李斯心中也是倍感压力巨大。然而他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挺起胸膛大声回应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必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凭借微臣这三寸不烂之舌,定要为我大秦争取一线生机回来!”说罢,李斯再次向嬴政叩首拜谢,表示自己绝不辜负圣恩厚望。
数天之后,晨曦微露之际,李斯便已率领着一支规模不大但士气高昂的队伍出发了。他们携带着代表秦国最高权威的国书以及那份沉甸甸、饱含诚意的厚礼,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前往楚国之路。
一路上,李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鞭策着胯下骏马,如风一般疾驰而过。马蹄声清脆而急促,仿佛战鼓擂动,扬起阵阵尘土。那漫天飞扬的尘土在后方形成一道长长的土龙,宛如李斯内心焦急情绪的具象化展现。
他深知此次任务之艰巨,时间紧迫如弦上之箭。因此,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都未曾停下匆忙的脚步,只为能够早日抵达楚国都城——郢都。路途遥远且艰辛,但李斯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那便是无论如何也要成功借到粮食,挽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秦国,绝对不能让陛下对自己的信任落空,更不能辜负千千万万秦国百姓殷切的期盼!
终于,经过数日不眠不休的奔波,郢都那巍峨壮观的城墙出现在了眼前。这座城市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进入城中后,李斯来不及欣赏城内繁华热闹的景象,径直朝着楚国朝堂而去。当他踏入那座金碧辉煌的殿堂时,不禁被其宏伟气势所震撼。只见楚王熊元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王座由珍贵木材打造而成,并精心镶嵌着无数颗璀璨夺目的宝石。这些宝石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散发出炫丽迷人的光芒,将整个朝堂装点得如同梦幻仙境一般。
熊元身穿着一袭华丽无比的王袍,上面绣满了精美的图案和祥瑞之物;头顶戴着象征王权至高无上的冕旒,珠帘微微晃动,遮挡住了他部分面容,但仍能透过缝隙看到他那悠然自得的目光。此刻,他正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注视着下方的群臣,神色之间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与傲慢之气。
而李斯则稳稳地站立在大殿中央,他的身姿挺拔如同一棵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苍松。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那卷承载着秦国希望的国书,脸上的神情既庄重又坚定,毫无一丝怯意或退缩之意。
他缓缓地抬起头来,眼神坚定且坦然,毫无畏惧之色地迎着熊悍那锐利如鹰隼般的视线。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后,缓声开口道:“楚王陛下啊!现今之秦国正深陷一场巨大的灾难之中,饥荒犹如恶魔一般肆意横行,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生活困苦到了极点。我家大王心怀天下苍生,又念及与贵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好关系,故而特地派遣微臣前来拜见您,在此诚恳地恳求陛下能够大发慈悲,伸出援助之手,出借粮食以解燃眉之急啊!”
坐在王座之上的熊元听到这话,不禁微微挑起眉毛,嘴角随之勾勒出一抹似有若无的淡淡笑意。然而,这看似温和的笑容背后,却隐隐透露出几分让人捉摸不透的玩味之意。只听他轻启朱唇,略带嘲讽地反问道:“哦?向来强大无比的秦国,竟然也会有向我楚国求助的一天吗?”
站在下方的李斯闻言,心头猛地一紧,但他深知此刻绝不能乱了阵脚。于是乎,他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脸上依旧维持着那份从容不迫和镇定自若。只见他再次向着熊元微微拱手作揖,言辞恳切而又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尊敬的楚王陛下呀!想当年,咱们秦楚两国可是世世代代都有着姻亲之缘,彼此之间的情谊可谓源远流长、深厚无比呐!如今秦国不幸遭遇这场劫难,实在也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啊!倘若楚国此次愿意慷慨相助,出借粮食给我们渡过难关,那么秦国必定会将这份深情厚谊牢牢铭记于心。待到他日秦国恢复元气之时,定会对楚国加倍回报,让这份恩情得以延续下去。”
熊元并没有马上给出答复,反而悠然自得地端起面前精致华美的酒杯,先是优雅地轻轻嗅了一下杯中佳酿散发出的醉人香气,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将杯中之酒送入口中,浅浅抿上一小口。与此同时,他那犀利如刀的目光则一刻不停地在李斯身上来回扫视着,就好像正在仔细端详一件等待出价购买的珍贵商品一般。只见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隐约闪烁着一抹犹豫不决和深思熟虑的光芒,仿佛正在内心深处仔细权衡着出借粮食这件事情所带来的种种利弊得失。
此时,熊元缓缓地将手中的酒杯轻轻放在桌上,面色冷峻如霜,口中冷冷地说道:“虽说这秦国实力强大无比,然而现今却也深陷重重困境当中。如此情形之下,又有谁敢断言日后它不会突然掉转矛头,反咬我大楚一口呢?”伴随着话语声,其声音之中明显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之意以及深深的疑虑之情。
站在一旁的李斯听闻此言,心头不禁暗自叫苦不迭。不过,他毕竟久经官场,很快便强行让自己冷静了下来。紧接着,他向前迈出一小步,双手抱拳躬身施礼,恭敬地开口说道:“尊敬的楚王陛下啊,请您明鉴!我家大王乃是宅心仁厚、仁义无双的明君,向来都极为注重诚实守信之道。此番前来请求贵国出借粮食,纯粹只是想要帮助秦国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摆脱苦难罢了,绝对没有其他任何不良居心或者险恶意图啊!倘若楚国愿意慷慨相助,那么我家大王情愿与楚国正式签署一份具有约束力的盟约,以此来永远确保两国之间能够长久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熊元听完李斯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之后,原本坚定的目光之中瞬间闪过了一丝不易被人捕捉到的犹豫之色。随后,他微微转过头颅,将视线投向了站立在自己身旁的诸位大臣们身上,似乎是在无声地征询着他们对于此事的看法和意见。
“陛下,”一位身着华丽官服、面容严肃的大臣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双手恭敬地拱起,向着王座上的熊元行礼后高声说道,“秦国虽然实力强大,威震天下,然而当下他们遭受灾害侵袭,情况甚是危急。倘若我们此刻选择袖手旁观,毫不施以援手,恐怕日后会与秦国产生隔阂和仇怨啊。而且,如果趁此机会帮助秦国度过难关,让秦国欠下我国一份大大的人情,那么在未来两国之间的交流往来当中,对于咱们楚国必然有着极大的好处。”
熊元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微微颔首,表示认同这位大臣的观点。他那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睛再次投向下方的李斯,沉默片刻之后,才缓缓开口说道:“既然如此,本王念及两国多年来的友好情谊,决定借给你们秦国十万石粮食。但是,你必须清楚明白一点,这粮食可不是白白借给你们的。日后等秦国恢复元气之时,务必加倍归还于我楚国才行。”
听到这个消息,李斯心中一阵狂喜,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向熊元叩头谢恩道:“多谢楚王陛下的慷慨相助!微臣一定会将陛下您的大恩大德如实带回秦国,告知我家大王。相信我王必定会将这份恩情深深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忘却。整个秦国从上到下,都将对楚国的义举感恩戴德,没齿难忘。”
得到楚国同意借粮的喜讯之后,李斯不敢有半刻耽搁,立刻带领着随从们快马加鞭地踏上归程,心急如焚地赶回秦国。嬴政在王宫之中焦急地等待着李斯归来,当他终于见到李斯并听闻楚国愿意出借十万石粮食的消息时,心中稍稍感到一些宽慰。可是,当他走出宫殿,亲眼目睹国内仍然四处蔓延着的巨大饥荒景象,那刚刚升起的一丝丝喜悦之情瞬间就被沉重的忧虑所完全替代了。
整整十万石粮食啊!然而,这对于此时正遭受严重饥荒肆虐的秦国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完全无法从根源上解除这场可怕危机带来的巨大威胁。
宏伟壮丽的大殿之上,嬴政端坐着,那紧皱的眉头如同深锁的城门一般,透露出他内心深深的忧虑和不安。他用一种充满无奈且沉重无比的语气缓缓说道:“这十万石粮食,于我大秦眼下的饥荒状况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实在难以化解这根本性的危难啊……”
听闻此言,殿下的众多大臣们纷纷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整个大殿又一次陷入了令人窒息般的沉默之中。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似乎都被重重的忧虑与无可奈何所填满,就好像被一层厚厚的阴霾无情地笼罩住了一样。
就在这片沉寂快要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只见一员猛将挺身而出——正是那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蒙骜!他身披厚重而坚固的战甲,身躯笔直挺立,宛如一座雄伟巍峨的高山耸立于众人面前。战甲上的片片金属在明亮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愈发衬托出他那双眼眸之中所蕴含的坚毅和果敢之气。
只听蒙骜抱拳拱手,大声向嬴政奏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依靠向外借粮这种方式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啊。那些他国之所以愿意出借粮食给我们,无非也只是看重其中所能获取到的利益而已。要想真正彻底地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饥荒难题,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才行呐!”
嬴政闻言,立刻将目光转向了蒙骜,眼中不禁闪过一丝隐隐的期待之色,急切问道:“那么,蒙将军对此可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吗?”
蒙骜双手抱拳,身体略微前倾,面色凝重而沉稳,他缓缓开口道:“诸位大人,如今各国之粮食储备皆颇为有限,妄图期望他国能够源源不断地出借粮食予我国,这无疑是痴人说梦,实难实现啊!微臣斗胆进言,恳请陛下颁下旨意,责令我蒙家军日夜勤奋操练,时刻做好出兵他国、强行掠夺粮食之准备。”
话音刚落,偌大的宫殿之内瞬间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此刻变得嘈杂喧闹起来。众多大臣们面面相觑之后,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众人的面庞之上尽皆流露出震惊与忧虑交织的神色。有些大臣双目圆睁,嘴巴微张,满脸皆是难以置信的神情;还有些大臣则紧紧皱起双眉,不住地摇头叹息。
就在此时,一位大臣挺身而出,他跨前一步,面向蒙骜高声喊道:“蒙将军啊,您此计未免过于凶险冒进了!倘若轻率地出兵攻打他国,势必会引发各国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届时,我大秦恐将深陷四面受敌、孤立无援之困境啊!”这位大臣说话时,语气急切,声音之中饱含着几分焦虑和深深的忧惧。
然而,蒙骜闻听此言后,脸色骤然一沉,双眼如炬般紧盯着那位大臣,毫不示弱地反驳道:“如今我大秦国正遭受严重饥荒之苦,黎民百姓已然处于生死存亡之紧要关头。若是不能当机立断,采取果敢有力之举措,那么我大秦必将岌岌可危!更何况,我等此番行动绝非肆意妄为之侵略行径,而是旨在夺取必要的粮食资源,以挽救万千子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啊!”
嬴政端坐在王座之上,面色沉静如水,双眸微闭,看似正在养神休憩,但实则他那敏锐的思维正飞速地转动着,仔细聆听着下方群臣们激烈的争论声。每一个人的言辞都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在他的心间激起层层涟漪。
他的内心如同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深知蒙骜所提出的建议充满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让秦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另一方面,眼下秦国面临的困境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恐怕国内的百姓将会遭受饥荒之苦,饿殍遍野。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嬴政缓缓睁开双眼,原本平静的眼神此刻变得锐利无比,仿佛能够穿透一切迷雾看清前方的道路。只见他微微挺直身躯,双手扶于王座两侧,以一种沉稳而有力的姿态俯视着下方的群臣。
“诸位爱卿!”嬴政终于开口说道,他的声音并不高亢激昂,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决心,仿佛是从胸腔深处发出的阵阵闷雷,在整个朝堂之上回荡不息。
“蒙将军所言固然艰险万分,但如今我大秦已然退无可退!倘若只是坐以待毙,眼巴巴地等待他国施舍借粮,那么我大秦的子民必将饱受饥饿折磨,不知会有多少无辜百姓因此而饿死街头!所以,朕在此下定决心,任命蒙骜将军即刻开始勤加操练蒙家军,务必使其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之师,同时做好随时出征他国、抢夺粮食的战斗准备!”
嬴政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划过天际,瞬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大臣。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敢轻易出言反驳。尽管他们心中仍对这个决策存在诸多忧虑和不安,但面对嬴政那坚决果断的态度以及当前秦国所处的危急局势,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此时此刻除了孤注一掷奋力一搏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于是乎,群臣们纷纷双膝跪地,齐声高呼道:“吾皇圣明!臣等谨遵陛下旨意!愿我大秦此番出师顺利,旗开得胜!”呼喊之声响彻云霄,久久不散。
与此同时,嫪毐这个狡诈之徒竟然在这场可怕的饥荒之中嗅到了所谓的“商机”。且看这嫪毐,身材高大而健壮,身形犹如山岳般魁梧,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不仅如此,他还极擅于揣度他人的心思,那一张巧舌更是如簧一般,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花言巧语不断。
平日里,嫪毐本就是个善于专营、心思异常活跃之人。如今眼见着秦国境内遭遇严重饥荒,粮食价格一路飙升至令人咋舌的地步,他那颗贪婪的心瞬间躁动起来,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仗着朱姬对他的极度宠爱,嫪毐在咸阳城中简直是肆无忌惮、横行霸道,根本没有人胆敢招惹他半分。只见他整日里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凭着自己那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巴,以及与一些富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嫪毐开始大肆收购粮食。而且,为了能够尽快囤积食粮,他全然不顾成本高低,不惜花费重金。就这样,短短数日之间,嫪毐便成功地囤积下了数量惊人的粮食。
在嫪毐的眼中,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可不仅仅只是普通的食物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把把能够打开荣华富贵之门的金钥匙。只要时机一到,这些粮食必将成为他获取无尽财富和权力的重要筹码。
就在这时,嫪毐的一名手下看着眼前堆积成山的粮食,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安。他小心翼翼地凑上前去,轻声问道:“大人,咱们如今已经囤积了如此众多的粮食,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说话间,这名手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虑和疑惑。
嫪毐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贪婪,那光芒仿佛能将人吞噬:“哼,这些粮食,可都是宝贝。如今秦国闹饥荒,陛下为了赈灾,肯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我们就等着坐地起价,大赚一笔。”
手下闻言,面露担忧之色:“大人,可这赈灾乃是大事,若是被陛下知道我们借机囤粮,恐怕……”
“怕什么!”嫪毐一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脸上带着一丝傲慢与得意,“有太后在,陛下也不敢把我怎么样。太后那么宠爱我,肯定会帮我说话的。”
说罢,嫪毐带着几个心腹,抬着几车粮食,来到了大郑宫。
“太后,小人嫪毐求见。”嫪毐在大郑宫门口,满脸谄媚地对守卫说道,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
守卫进去通报后,不一会儿,便传来了朱姬的声音:“让他进来吧。”
嫪毐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衫,满脸堆笑地走进了大郑宫。一见到朱姬,他立刻双膝跪地,磕头道:“太后,我的心肝儿,您可想死我了。小人听闻秦国闹饥荒,百姓苦不堪言。小人虽能力有限,却也想尽一份力,四处收购了些粮食,愿为赈灾出份力。”说着,还抛给朱姬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朱姬坐在榻上,看着嫪毐,眼中闪过一丝嗔怪,又带着几分宠溺:“你呀,就会耍嘴皮子。不过这次倒是有心了。只是这赈灾之事,还需陛下定夺。”
嫪毐见状,连忙顺着杆子往上爬,撒娇般地说道:“太后,您就帮帮我嘛。小人听闻陛下为赈灾之事日夜操劳,忧心忡忡。小人斗胆,愿以这些粮食为陛下分忧,只是……小人也有个小小的请求。”
朱姬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却故作不知,娇嗔道:“你这滑头,有什么请求,快说吧。”
嫪毐连忙磕头,带着几分委屈说道:“小人想求太后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给小人谋个官职,也好让小人能更好地为秦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以后呀,也能更好地陪着太后您。”
朱姬微微一笑:“好了好了,就你鬼点子多。此事不难,哀家自会向陛下说情。你先把粮食送到赈灾处,剩下的事,就交给哀家吧。”
嫪毐心中大喜,连忙谢恩:“多谢太后!太后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太后对我真好,我以后呀,就只听太后的话。”
几日后,在朱姬的一再提议之下,嬴政无奈,顺水推舟,封嫪毐为咸阳宫的侍卫长。嫪毐如愿以偿,心中得意不已,整日在宫中耀武扬威。他穿着崭新的官服,昂首挺胸地在宫中走来走去,见人就炫耀自己的官职,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
而秦国,却在这场饥荒与权谋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蒙骜加紧操练蒙家军,士兵们日夜苦练,士气高昂。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喊杀声震天,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李斯则四处奔走,联络各国,试图为秦国争取更多的支持。他日夜兼程,不辞辛劳,穿梭于各国之间,用他的智慧和口才,为秦国寻找一线生机;嬴政则整日在咸阳宫与大臣们商议对策,疲惫不堪。他常常在深夜里独自坐在大殿内,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他深知,秦国的未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必须带领秦国走出困境。
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风暴,正在秦国的上空悄然酝酿,没有人知道,这场风暴将会把秦国带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