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诸多领域都已取得斐然成就,可林羽发现随着地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各类事务日益繁杂,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当下虽有驿站系统负责传递公文信件等,但功能相对单一,且覆盖范围和传递速度都存在局限,于是便动了发展邮政事业的心思。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疆域辽阔,各地之间商贸往来、政令传达以及民间书信往来越发频繁,然现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臣恳请陛下准许臣发展邮政事业,构建一个更为完善、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如此一来,既能使朝廷政令更快下达至地方,又可方便百姓互通消息,对我大唐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啊。”
李世民听后,觉得林羽所言极是,点头应允道:“林羽,此事确为紧要,朕准你去操办,望你能打造出一个便利四方的邮政体系来。”
林羽领命后,先是对现有的驿站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调研。他发现驿站虽分布较广,但主要侧重于为官府传递公文,服务对象有限,且传递的信件类型较为单一,多为官方文书,对于民间书信的承接和传递缺乏相应的规范与流程。
基于此,林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邮政的举措。
其一,在原有的驿站基础上进行扩充与升级,除了继续履行传递公文的职责外,增设专门面向民间的邮政服务窗口。在各州县的主要城镇以及人口密集之地,设立邮政分局,统一标识,方便百姓识别。邮政分局内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接收、登记以及分拣各类信件和包裹。
其二,规范邮政业务流程。制定详细的信件书写格式和包装要求,百姓若要寄信或寄包裹,需按照规定填写收件人、寄件人信息以及信件内容等,包裹也需进行妥善包装,并根据重量和距离收取相应的邮资。邮资的收取标准经过仔细核算,既要保证邮政运营的成本能够覆盖,又不能过高让百姓难以承受。
其三,优化邮递路线与运输方式。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以及信件流量等因素,重新规划了更为合理的邮递路线,确保信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径抵达目的地。同时,除了依靠传统的马匹传递,在一些水路便利的地区,增加船只运输,利用江河湖泊的水运优势,提高运输效率,尤其是对于那些体积较大、重量较重的包裹,水运更是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四,建立邮政跟踪与查询机制。为每一封信件和包裹都附上独特的编号,从寄出之时起,寄件人便可凭借编号到邮政分局查询信件或包裹的传递进度,了解其所处的位置,确保信件和包裹不会丢失或延误,让百姓能够放心地使用邮政服务。
在人员招募与培训方面,林羽面向全社会招募有责任心、识字且熟悉本地路况或水路情况的人员担任邮递员。对招募进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教导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拣信件、如何在不同的路况和天气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完成邮递任务,以及如何礼貌地服务客户等内容。
然而,邮政事业的发展初期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百姓对邮政服务不太了解,觉得寄信还要花钱,不如托熟人顺路捎带方便,对使用邮政分局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方的官员认为这是额外增加的事务,在场地提供、人员配合等方面不太上心,影响了邮政分局的设立进度。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积极展开宣传推广活动。他在各地城镇举办邮政知识讲座,向百姓详细介绍邮政服务的便利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还列举了许多因托人捎带信件而出现丢失、延误等情况的案例,让百姓明白邮政服务的优势所在。
对于那些消极对待的地方官员,林羽向朝廷如实反映情况,李世民下令对这些官员进行严厉斥责,并责令他们限期整改,全力配合邮政事业的发展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邮政事业在大唐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选择到邮政分局寄信、寄包裹,远在他乡的游子可以通过书信及时向家中报平安,商人之间也能借助邮政传递商业信息,协调贸易事宜。朝廷的政令通过邮政网络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达至地方各级官府,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
而且,邮政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比如纸张、笔墨的销量有所增加,包装材料的制作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不少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