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三刻,天色将青。
凤阳街上,文武百官纷纷朝奉天殿赶去。
李景隆身穿蟒袍,腰挂绣春刀,自家门而出,独自赶往皇宫参加早朝。
大街上,只见胡惟庸一身朝服,趾高气扬地走在最前。作为当朝丞相,这份傲气他还是拿捏得住的。
可当他路过午朝门时,脚步猛地顿住,就见前方一道红黄身影伫立在阶前,于晨光中煌煌生威。
“这是....曹国公家那儿子李景隆?”胡惟庸眯起眼睛。
其他官员也纷纷驻足。
“胡相早啊。”李景隆微微一笑,做出请的手势。
“小国公好大的恩宠,蟒袍加身,真是羡煞旁人啊!”胡惟庸冷哼一声,大步朝宫内走去,心里醋坛子都打翻了。
李景隆身上的红黄相间的蟒袍,还有腰间的绣春刀,让他甚是眼热。
朝中素来有规矩,蟒袍非一品高官不可穿,可至今也没见有人被赐予蟒袍,而绣春刀更是天子近卫才能佩戴。
这李景隆不过十二三岁,何德何能,恩赐凭什么能在他这当朝相国之上?
有人欲言又止,但看到胡惟庸铁青的脸色,还有那一身华贵的蟒袍,都识相地闭上了嘴。
“这小心眼,真是没谁了!”李景隆不屑一笑。
算算日子,胡惟庸没几天好蹦跶了,倒也没必要跟他较真儿。
百官入殿站定,李景隆不紧不慢地走到高台之下的左侧站定,右侧站着的则是徐增寿,此时正朝着他挤眉弄眼呢。
胡惟庸站在文官首位,目光阴冷地盯着他。
“陛下驾到!”
随着一声高喝,群臣齐声山呼见礼。
“免礼!”朱元璋坐定于龙椅之上,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李景隆身上,“这小子,换身行头更是人模狗样,倒是生了个好皮囊。”
“九江,上前来!”
“臣在!”李景隆趋步向前。
胡惟庸心头一震,见朱元璋这份态度态度,再结合着李景隆超出礼制的着装打扮,想必今日朝堂怕是有大事。
“今日宣你上朝,可知是为何事?”
“老登,就是个坑人精!”李景隆见他如此说,自然明白老登不想亲自开口。
纵使心中百般不愿,他也只能接过话茬,“回陛下,想必是关于臣提议,设立锦衣卫一事。”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哗然,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昨日朝廷确实下了公文,封李景隆和徐增寿为蓝翎御前带刀侍卫,可眼下的情形,却与公文所述大不相同。
徐增寿身着蓝翎侍卫常服,腰配制式腰刀,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李景隆却是一身蟒袍系玉带,腰佩绣春刀,完全超出了蓝翎侍卫的规制。
众臣心中都明白——这锦衣卫的设立,分明是早就定下的局,今日老朱不过是在通知他们罢了。
一时间,文武百官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景隆身上,心里都在琢磨,这个少年执掌的锦衣卫,到底会有怎样的权柄......
“那你就说与百官听听吧!”老朱眼底撘拢着,手指不断敲击着龙椅扶手。
李景隆上前一步,缓缓道来:“大军凯旋那日路遇劫匪,剿匪之后发现背后竟是官匪勾结,此等祸乱之事,竟然无人上报朝廷!”
“如此,岂不是让百姓怪罪在陛下身上?故此下官提议设锦衣卫一职,专司监察百官。”
“锦衣卫,监察百官?”
此言一出,殿内又是一片哗然。
“陛下!” 胡惟庸猛地跨出一步,“此事重大,还请三思!”
“胡相有何见解?” 朱元璋目光如炬。
“陛下,锦衣卫之设,于礼不合。”胡惟庸冷笑一声,“更何况...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来监察百官,岂不贻笑大方?”
这话简单直白的蔑视,让殿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胡惟庸却越说越来劲,“更何况监察百官,乃是都察院之责。若另设机构,岂非让朝堂陷入混乱,横生争权纷争?”
殿内不少官员暗暗点头,胡惟庸这话还真是说到了他们心坎上了。
李景隆站在殿中,纹丝不动,脸色仍旧一片平静,仿佛与他无关一般。
这等气度,倒让不少和李文忠交好的勋贵暗自称赞,“曹国公家...这还真是出了个麒麟儿!”
“呵呵...” 朱元璋冷笑,“胡相说得好,可朕倒要问问,这些年都察院查到了多少大案?抓到了几个奸佞?为何这官匪勾结之事,并未呈报于朕啊?”
胡惟庸语顿时语塞。
这些年来,都察院倒是没少监察弹劾官吏,也审了不少案件,却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上不得台面。
“再者来说....”朱元璋冷冷道,“李景隆虽是年少,却已在西番立下大功,瞧得出有勇有谋,咱看这提议就很是不错。”
“陛下!”胡惟庸不依不饶,“锦衣卫若真要设立,也该由资历深厚之人执掌。这李景隆不过是仗着几分血缘...”
“血缘?相国此言差矣!”李景隆突然开口,声音清朗,“大明自开国以来,多少勋贵子弟碌碌无为?若真是仗着血缘,下官何须去西番拼死拼活?”
“倒不如....”他嘴角勾起一丝戏谑笑容,“咱这家世也不弱于相国,何不如同相国之子那般,整日遛鸟逗狗,纸醉金迷?”
“你...”胡惟庸心头怒气丛生,却也无法反驳。
“相国,下官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李景隆继续道,“陛下又没说要下官执掌锦衣卫,您这么激动做什么,难不成是相国做够了,想来提领锦衣卫?”
胡惟庸面色铁青,暗骂这小瘪犊子牙尖嘴利,可比他爹李文忠厉害多了!
不仅敢在朝堂之上正面对他发难,说话更是滴水不漏,找不到任何话语反驳斥责,真是气煞人也!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暗道:“这小兔崽子,说话可是一点都不留情。”
“说的不错!”朱元璋拍案而起,“大明立国才十二年,正是用人之际,有能者居之,岂能论资排辈?”
胡惟庸眼中杀机闪动,这小子今日让他在朝堂上丢了脸,他日必要他好看!
“锦衣卫一事,就这么定了。”朱元璋环视群臣,“九江暂领锦衣卫大都统一职,毛骧出任锦衣卫指挥使,专司监察百官,若有不法,格杀勿论!”
殿内一片寂静。
不少人将目光看向位列诸公之首的李善长,却见他一副低眉顺目事不关己的样子,只能打消开口反对的念头。
对此,朱元璋倒是露出满意的微笑。
所有人都明白,从今日起,朝堂之上多了一把刀,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
李景隆站在殿中,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胡惟庸,只见这位权倾朝野的相国脸色阴沉如水,眼中杀机毕露。
“敢动杀心,那就更留你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