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的局势暂时稳定,然而朱权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随着蒙古部落的败退,朝廷内部对于大宁贸易和军事战略的讨论却愈发激烈。朱权在王府书房内,再次召集幕僚商议应对之策。
谋士陈远一脸忧虑地开口:“王爷,此次战事虽胜,但朝廷中以郭资为首的势力仍在不断施压,对大宁贸易诸多刁难。如今朝堂之上,他们正鼓动削减大宁贸易特权,甚至建议撤换王爷您对大宁的管辖。”
朱权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郭资等人,无非是为了维护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大宁贸易繁荣,触动了那些依赖传统贸易模式的权贵。我们必须想办法让朝廷看到大宁贸易对国家边防和经济的重要性。”
幕僚张昭起身说道:“王爷,依属下之见,我们可以整理大宁贸易开展以来对边防物资供应、地方税收增加以及百姓生活改善等方面的数据,呈递给朝廷,以事实说话。同时,加强与朝中支持大宁发展的大臣联系,形成合力。”
朱权点头表示赞同:“此事就由你负责,尽快整理详细资料。另外,与朝中几位忠直大臣的联络也不能松懈,务必让他们清楚大宁的实际情况。”
沈书瑶此时也开口道:“除了朝堂上的应对,大宁内部也需加强管理。贸易规范和税收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不能给郭资等人留下把柄。”
朱权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信任:“侧妃所言极是。你负责贸易规范的梳理,我安排王府审理所配合你,务必让大宁贸易在制度上无懈可击。”
就在众人商议之时,王府侍卫匆匆来报:“王爷,都察院御史袁泰求见。”
朱权微微一怔,随即说道:“快请袁御史进来。”
袁泰走进书房,神色复杂。他先是向朱权行礼,然后说道:“王爷,此次来是有要事相商。朝廷近日对大宁事务关注度极高,我在调查过程中,虽发现大宁贸易和军事防御有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郭资等人抓住不放,在朝堂上大肆渲染。”
朱权面色平静:“袁御史,本王治理大宁,自问尽心尽力。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御史直言,本王定当改正。”
袁泰点头:“王爷,大宁贸易虽繁荣,但部分商户在税收申报上仍有不实之处,虽非普遍现象,但被郭资等人利用,说成是王爷纵容。还有,在军事防御方面,虽然此次成功抵御蒙古部落,但一些边境防御设施年久失修,这也是隐患。”
朱权心中一凛,他深知这些问题虽小,但在朝堂斗争中却可能被无限放大。他说道:“多谢袁御史告知。税收问题,本王即刻安排彻查,对违规商户严惩不贷;边境防御设施,也会马上安排修缮。还望袁御史在朝廷如实禀报大宁情况。”
袁泰微微颔首:“王爷放心,我定会如实上奏。此次大宁之战,王爷指挥有方,保住了边疆安稳,这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朝堂局势复杂,还望王爷多加小心。”
袁泰离开后,朱权立刻着手安排。他命令王府审理所全面清查商户税收,对违规者依法处置,并将处理结果公示,以正视听;同时,安排工部官员对边境防御设施进行详细勘察,制定修缮计划,从王府库银和地方税收中拨出专款用于修缮。
在贸易规范方面,沈书瑶联合商户代表,重新制定了详细的贸易规则。对货物质量标准、交易流程、税收缴纳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成立了商户监督委员会,由商户自行推选代表,负责监督规则执行。
大宁的集市上,商户们议论纷纷。“听说了吗?王爷和侧妃要严查税收,以后可不能再耍小聪明了。”“是啊,不过这样也好,市场规范了,大家生意才能长久。”
然而,郭资等人并未因朱权的应对而罢手。他们又在朝廷上提出,大宁作为边境要地,不应过度发展商业,而应将重心放在军事防御上,要求削减大宁贸易规模,将更多资源投入军事建设。
朱权得知此事后,与幕僚们紧急商议对策。他决定亲自上书朝廷,详细阐述大宁贸易与军事防御相辅相成的关系。贸易繁荣不仅能增加税收,为军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还能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边防稳定。同时,他还列举了大宁贸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诸多好处。
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日子里,朱权丝毫不敢放松。他频繁巡视边境防线,检查防御设施修缮进度;深入集市,了解贸易规则实施情况;还组织军队进行实战演练,提升士兵战斗力。
沈书瑶则忙于与商户沟通,解决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她还邀请各地商会代表来到大宁,展示大宁贸易的优势和潜力,吸引更多商人前来投资。
不久后,朝廷的诏书终于下达。朱元璋在诏书中肯定了朱权在大宁的治理成果,驳回了郭资等人削减大宁贸易规模的提议,但也要求朱权进一步加强军事防御,确保边疆安全。
朱权接到诏书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立刻召集王府属官和地方官员,传达朝廷旨意,并表示将继续努力,让大宁在贸易和军事防御两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蒙古部落虽在此次战争中败退,但他们并未放弃对大宁的觊觎。部落首领召集各部商议再次进犯大宁的计划。
在蒙古部落的营帐中,一位年轻的将领说道:“大宁的明军实力不弱,正面进攻难以取胜。我们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先骚扰周边地区,分散明军兵力,再集中力量攻打大宁。”
部落首领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虽好,但大宁的朵颜三卫骑兵不可小觑,他们机动性强,我们的行动很可能被他们察觉。”
这时,一位谋士模样的人站出来说:“大汗,我们可以联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兵。这样不仅能增加兵力,还能分散朵颜三卫的注意力。另外,我们可以派奸细潜入大宁,刺探明军情报。”
部落首领听后,点头表示赞同:“就依你所言。此次我们一定要拿下大宁,为部落夺取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大宁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些与郭资暗中勾结的地方势力,开始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朱权为了发展贸易,不顾百姓死活,增加税收,还削减了军事防御力量。这些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民心,百姓们人心惶惶。
朱权得知此事后,立刻安排王府护卫进行调查。很快,他们就查出了谣言的源头是当地的一个富商。这个富商长期以来依靠不正当手段经营,在贸易规范实施后,他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在郭资的指使下,企图通过散布谣言来扰乱大宁局势。
朱权下令将这个富商抓捕归案,并在集市上公开审理。在铁证面前,富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朱权借此机会,向百姓们详细解释了大宁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消除了百姓们的疑虑。
随着蒙古部落的再次蠢蠢欲动,大宁的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朱权深知,一场更大的考验即将来临,他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应对外敌的入侵,还要应对朝廷内部的政治压力。
朱权再次召集麾下将领,商讨防御策略。“诸位,蒙古部落很可能再次进犯,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此次他们很可能联合其他部落,我们要做好应对多方敌人的准备。”
一位将领说道:“王爷,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置更多的烽火台,加强情报传递,一旦发现敌军动向,能及时做出反应。”
朱权点头:“此计可行。另外,我们要加强与周边藩王的联系,必要时请求他们支援。同时,在大宁城内做好物资储备,以防敌军围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宁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士兵们日夜操练,边境防御设施不断加固,物资储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朱权和沈书瑶更是忙碌,他们既要关注军事准备情况,又要安抚百姓情绪,确保大宁的稳定。
然而,就在大宁紧张备战之时,朝廷内部又传来了新的消息。郭资等人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了更多的朝臣,再次向朱元璋进谏,要求削弱朱权的权力,将大宁的军事和贸易大权收归朝廷直接管辖。
朱权得知这个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斗争,不仅关乎大宁的未来,也关乎他自己的命运。他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要应对外敌,又要化解朝廷内部的危机。
经过深思熟虑,朱权决定再次上书朝廷。他在奏疏中详细阐述了大宁的战略地位和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在蒙古部落随时可能再次进犯的情况下,频繁更换大宁的管理者会导致防御体系混乱,给边疆带来巨大风险。同时,他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更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定期向朝廷汇报大宁的军事和贸易情况,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为了增加奏疏的说服力,朱权还联合了朝中几位与他关系较好且有影响力的大臣,让他们在朝廷上为自己说话。这些大臣在朝堂上纷纷表示,朱权在大宁的治理卓有成效,边疆安稳离不开他的努力,此时削弱他的权力,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日子里,朱权丝毫不敢放松军事准备。他亲自到边境巡视,鼓舞士兵的士气。“将士们,大宁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国家的边疆。我们身后是无数百姓,我们必须坚守阵地,让敌人有来无回!”士兵们齐声高呼,士气大振。
沈书瑶则在大宁城内组织百姓进行自救演练,教授他们在战争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她还组织了一支由百姓组成的后勤队伍,负责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
终于,朝廷的诏书再次下达。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维持大宁现有的管理体制,但要求朱权必须严格遵守朝廷的各项规定,定期接受朝廷的检查和考核。同时,朝廷将派遣一位钦差大臣到大宁,监督大宁的军事和贸易事务。
朱权接到诏书后,心中既松了一口气,又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他知道,虽然暂时保住了大宁的管理权力,但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他必须在朝廷的监督下,带领大宁军民度过即将到来的危机。
随着钦差大臣的即将到来,大宁又迎来了新的局面。朱权和沈书瑶开始着手准备迎接钦差大臣的各项事宜,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向朝廷展示大宁的实力和发展成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然而,蒙古部落的进犯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已经联合了多个部落,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正朝着大宁进发。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大宁这片土地上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