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笑谈岁月流转!
自袁绍穿越至这个世间以来,仿佛命运之轮便驱使着他不断投身于战火纷飞之中。日复一日不是正在征战沙场,便是奔波在前往战场的路途之上。如今终于暂时无战事,袁绍便生出此许久未有之感。
于是郭嘉、田丰等人闻知天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匆忙赶来向袁绍请教接下来应当采取何种对策以应时局。然而,面对众人急切的问询,袁绍却表现得异常淡定从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时机尚未成熟,诸位稍安勿躁,静心等待即可。”
新春佳节刚过,大地渐渐从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迎来了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耕时节。对于袁绍而言,此时此刻,与其卷入无休止的杀伐争斗,倒不如专心致志地致力于领地内的发展建设。毕竟,安居乐业、民生富足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安心发展他不香么?打打杀杀又能带来多少真正的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引进了先进的曲辕犁技术,袁绍所辖四州之地今年的春耕工作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方面,相较于往昔都有着云泥之别。这种新型农具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提高了耕作速度和土地利用率。因此,百姓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冲天,原本荒芜废弃的万顷土地纷纷被开垦成肥沃富饶的良田。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又喜悦的景象。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且说那长安城之中,王允因其诛杀国贼之举而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首要功臣。自然而然地,朝廷对其不吝嘉赏之词,广大民众亦是赞不绝口。然而,随着荣誉与赞扬如潮水般涌来,王允的心态逐渐起了变化。
起初,王允或许只是略微沉醉于这突如其来的荣耀,但渐渐地,这种沉醉演变成了飘飘然之感。他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变得越发漠然。无论是面对权贵还是平民百姓,他皆视若无睹,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与看法。
曾经那个谦逊有礼、广纳谏言的王允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居功自傲之人。每逢群臣集会之时,往昔的他总是会与众人推心置腹地交流,共同探讨应对时局的权宜之计。可如今呢?他却只是正襟危坐于高位之上,面容冷峻,毫无和颜悦色可言。如此一来,原本对他满怀敬意与拥戴之情的群臣们,心中亦不禁生出一丝隔阂。
久而久之,群臣们发现王允已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人。曾经的信任与依赖逐渐被失望所取代,他们不再像从前那般极力推崇和拥护这位昔日的功臣。而王允本人,却依旧沉浸在自我膨胀的世界里,浑然不觉自身的转变已经令他失去了人心。
而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妥善安排和处置其旧部这一关键问题上,表现得犹豫不决且反复无常,其态度更是极其轻率,毫不慎重。起初,王允心中曾萌生出一个想法,那便是欲要将董卓的所有部下统统予以赦免。就连吕布也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王允采取这一宽容之举。然而,没过多久,王允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并当着众多大臣之面振振有词地解释道:“其实啊,这些人原本并无罪过可言。他们之所以会追随董卓,实在也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罢了。毕竟当时他们只能听命于董卓,因此才犯下诸多过错。但倘若我们此刻贸然给他们强加上那些所谓‘恶逆’的罪名,然后又特意去赦免他们,恐怕反倒会令他们心生猜疑和恐惧之情,以至于心理上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故而,单纯地赦免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并不能成为让他们安心的上策。相较而言,倒不如让他们接受应有的惩处,或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就在此时,吕布又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即打算将董卓生前积攒下来的大量财物拿出来赏赐给诸位公卿以及军中将领们。岂料,这个提议同样遭到了王允的断然拒绝。一直以来,王允对于吕布都心存轻视之意,仅仅将他视作一个工具人而已。而吕布呢,则始终觉得自己在铲除董卓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常常自我吹嘘炫耀。眼见自己的种种提议均未得到王允的认可,吕布心中自然极为不满,渐渐地便与王允产生了隔阂,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起来。
凉州兵乃是董卓麾下的嫡系精锐之师,其战斗力之强悍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对董卓可谓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然而,随着董卓命丧黄泉,如何妥善处理凉州兵这一棘手问题,成为了关乎王允自身安危以及整个东汉政权稳定的头等大事。
王允起初妄图通过剥夺凉州兵将领手中的兵权,进而彻底取缔所有凉州兵,并精心策划借助关东兵来掌控局势。但事与愿违,其后有人向王允进言献策道:“凉州兵向来对袁绍心怀恐惧,对关东兵更是畏之如虎。值此关头,如果贸然决定解除凉州兵武装,那么每一名凉州士兵必然会忧心忡忡,唯恐自己小命难保。依我之见,不妨委任皇甫嵩出任凉州兵的统帅一职,再令他长久驻守于陕县,如此一来,或可安定军心。”
面对这番提议,王允却毅然决然地表示强烈反对,他振振有词地反驳道:“此举万万不可行!关东兵本就是高举义旗讨伐董卓的正义之师,与我们志同道合、殊途同归。如今董卓既已伏诛,如果依旧让他们屯扎于地势险要之处,虽说能够稳住凉州兵,但关东兵的诸位将领势必会心生疑虑,认为我们轻视怠慢了他们。”
就在这一段时间里,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播开来。起初只是一些零星的流言蜚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闻越传越离谱,到后来甚至演变成王允要将所有凉州人赶尽杀绝的恐怖说法!刹那间,整个凉州地区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人们惶恐不安,仿佛末日即将降临。
那些身处关中的凉州兵将领们听闻此讯后,纷纷拥兵自重,紧闭城门,加强防御工事。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王允对待我们毫无宽恕之心,不但不想放过我们,还妄图夺走我们手中的兵权。一旦兵权被他夺去,那明日等待我们的必将是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啊!”
然而,此时董卓麾下最为实权的大将牛辅却是个胆小如鼠、怯懦无能之辈。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他根本无法保持镇定自若。一天夜里,军营中突然有几名士兵趁着夜色潜逃而出,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让本就神经紧绷的牛辅惊恐万分。他误认为整个营地都已经发生叛乱,内心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在慌乱之下,牛辅匆忙收拾起大量贵重财宝,并带上身边仅有的几个亲信家将,企图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天不遂人愿,终被属下背叛杀害。
且说牛辅麾下有校尉二人,一名李傕,一名郭汜。此二将闻得主将已然身死之讯后,心中惶恐不安。本欲逃回凉州,但转念一想,若如此行事,必遭朝廷追兵围剿诛杀。
踌躇之际,李傕目光闪烁,计上心来,遂对众将言道:“如今朝廷定然不肯赦免我等之罪,我等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与其坐以待毙,不若奋起一搏,与彼等拼死一战!倘若此番能够攻克长安,大事可成,届时便可坐拥天下;即便事败,亦可抢掠三辅之地的女子财宝,而后向西行进至陇上,回归故里继续为寇,好歹也能多苟延残喘数年光阴。”
其言一出,诸将皆以为然,纷纷颔首称是,表示赞同李傕所提之计。于是乎,众人歃血为盟,誓同生死,统率着数万雄兵悍卒,一路西进,直扑长安而去。
这一路上,李傕广纳四方散勇游民,不断扩充兵力。待到抵达长安城之时,其所率之军竟已多达十余万众。不仅如此,李傕更是与昔日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等人成功会师,并合兵一处,共同向长安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而长安城中董卓残余势力趁夜打开城门,吕布率军抵挡,但终究寡不敌众,率军东逃。王允全族被李傕所杀,幸有二子得存于袁绍之处,不至于断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