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春街位于九华门附近,因繁华酒楼最多而得名,绣旗招展,酒楼林立,其中最大的一间当属八仙楼了。
八仙楼高四层连五幢,内设包厢雅阁无数,但见来此的客人皆穿着锦衣玉袍,气度不凡,身边各有伴当小厮相随。
此刻恰是正午时分,楼内客人济济一堂,来这八仙楼吃酒的又大多是城内达官显贵。
店里的伙计哪里敢怠慢,端着酒菜飞快地穿梭着,还不时传来猜拳谈笑声,传杯弄盏,觥筹交错。
四层栖云阁内。
“子珉,你可得想好了,虽说这武学名义上属于京卫,但实际上是兵部的人在管这个事。”
“前段时间都督府和兵部两边更是为了这个折腾的厉害,要不是我家里不是很看好这个,不然我就陪你一起去了。”
稍有些酒意的锦衣少年踉跄着将手中酒杯放下,一只手撑在桌上,语气中显然有些震惊,拉开嗓门大声嚷嚷着:
“朝中那些相公们尽会整一些不伦不类的玩意,拿这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玩意忽悠我们!”
“商议了这么长时间也没见弄出个什么新花样来,听着名头响亮,这不就是另一个国子监?”
随即锦衣少年扶着墙壁,似乎被呛到了,呕出一阵剧烈的酒气。
另一边的少年见状忙撇开头去,他叫做陈也俊,无奈说道:
“子宁,这事你怕是猜的不准,据我所知,要是真能办成的话,以后京营各卫的军官应该都要从这里面选调了。”
“再说国子监什么样子你我都清楚,什么牛鬼神蛇都有,而且这是陛下亲自下旨让兵部拿出的章程,两者如何能比?”
“裘安你说呢,你也在监里呆过一阵子,想必也知道我所言非虚。”
国子监的众多荫监们近十年来,不说考进士了,都没能出一个考过乡试举人的,偶尔能稍微冒点头的也都是来京城的地方府学贡监生。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真的有过考的实力谁又会来你国子监占一个名额,各地有才学的士子宁愿去书院,也不会去监里读书。
裘安点头称是:“我听我哥哥说潭弘那小子倒是也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他爹一门心思想让他去宫里。”
“他倒好,偷偷跑出家去不说,还到兵部那儿碰了一鼻子灰,被他老子拖了回去硬是还不死心。”
“不过听说明淑公主似乎去太后那里求了情,我猜陆尚书那里八成会卖陛下一个面子,现在瞧着应该也有戏。”
被叫做蒋子宁的少年斜着醉眼,听到这话后不屑一顾道:
“毕竟人家打娘胎落地起就开始是驸马爷了,我们这些落魄子弟哪能比得上他。”
“而且按兵部的提议明确指定要的是选拔都督以下子弟,他想要入京卫武学,先让他老子把昭武营的指挥交出来,靠女人得来的名额算什么本事?”
昭武、雄武、耀武是为京师老三大营,也称三武营。
三大武营是国朝建立初期京师最为重要的守备力量,只不过在崇熙年间遭遇了重创,营中精锐在战斗中丧失一半有余。
虽然后来并没遭到裁撤,但由于军中制度变化、钱粮军械供应等问题,三武营也逐步受到兵部文官的打压和抵制。
要不是几位老都督在手里硬撑着,怕是早被永昭帝给削去番号了。
陈也俊围坐在侧首位置处,听罢也笑着劝道:
“子宁,你怎么也开始学那些士林文臣了,我等武勋发家靠的就是天子信任,对天家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
陈也俊回头看着众人之间的贾瑛笑道:
“当然子珉我没有说你老师的意思,介明公的为人有口皆碑,我还是心有钦佩的,听说陛下已经下了起复诏书,还未来得及恭喜介明公!”
贾瑛一副表示理解的模样轻笑不语。
裴之宜下个月便会正式担任通政司的主官,位列三品,负责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
虽说赶不上原本的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但考虑到他罢官已有好些年头,这几年朝中局势风云变幻,早已是物是人非。
就算永昭帝有心再度重用,也得按照规矩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次能直接任命为一部主官,想必也是顶住了内阁不小的压力。
而且陈也俊说的就是实话,士林文臣与功勋群体本就是两个派系。
虽说个人之间的师徒情分铭记于心,私下交情也或许深厚,但从群体层面来看,二者在大方向上始终难以真正相融。
甚至在大多数人眼里,这群只有虚衔的武勋甚至还不如宫里的太监们,太监们无儿无女,自然无需为子孙后代谋取利益,行事相对单纯。
反观勋贵们,仗着祖上的荫庇坐拥大量肥沃良田,还不断疯狂占取、肆意吞噬国家俸禄,毫无节制。
一门心思扩充家族财富与势力,所作所为皆是为了自身,全然不顾国家社稷的长远发展。
也难怪会与士林文臣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双方在朝堂上时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
拿他贾家来说,光是田产就有几千多亩,在文臣眼里,太平时期的勋贵们就是一群国家的蛀虫。
甚至有些巡城御史和科道言官专门就盯着这些勋贵有没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对他们这些爱惜羽毛的清流来说,搏取名声可比身家性命重要多了,既不怕威胁也不求财,一副铁骨铮铮的模样。
御史们宁愿去死也不能将自己名声污了,正是这样的滚刀肉行为,让大多数勋贵们对这群御史们恨之入骨。
陈也俊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潭弘这个人我也是了解一些的,虽然和他们一帮子在一起玩,但还是有些志向的,而且本事不赖。”
陈也俊刚刚谈及的那一帮子人,指的正是崇熙一脉的武勋集团后辈子弟。
这个集团成分很复杂,其中既有崇熙帝尚在潜邸时便死心塌地追随并鞍前马后效劳的王府属臣,也不乏在皇位更迭之际,眼光独到、拥立站队成功的旧有武勋世家。
但其中有一个特例便是四王八公的北静郡王府水家。
水家按道理应与开国众人同一阵营,但却在崇熙帝上位时却给予了很重要的军方支持,而水家最后获得的回报自然也是颇为丰厚。
投桃报李,崇熙帝特旨直接让水家多袭了一代爵位。
所以开国所封的四王之中,除了北静郡王府的水溶目前仍袭王爵,其余三家已经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