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一声脆响,上好的青花瓷茶盏在朱允炆手中化为碎片,四散飞溅。
“为什么!”
朱允炆的声音扭曲而尖利,带着压抑不住的怨毒。
“为什么皇爷爷不肯立我为皇太孙!那明明……就该是我的位子!”
屋内伺候的下人们一个个噤若寒蝉,身体抖如筛糠。
他们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这样就不会听到这大逆不道的话。
说这话的,正是名义上的皇长孙朱允炆。
他原本在那些文官的劝慰下,心情已经平复了许多。
可是,回到府中,独处之时,白日里朝堂上的一幕幕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朱允炆越想越气,胸中仿佛有一团烈火在燃烧,
最终,他再也无法忍受,失手打碎了手中的茶盏。
而这碎裂的茶盏,也彻底点燃了他积压已久的情绪。
他像一头发狂的野兽,开始在房间里疯狂地摔打着名贵的瓷器。
口中,更是不断吐出那些大逆不道、足以诛九族的话语。
下人们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这位喜怒无常的主子给迁怒了。
就在这时,府里的总管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
他看着满地的狼藉,顾不得害怕,急声对朱允炆说道:
“皇长孙殿下,诸位大人正在府门外求见!”
总管口中的“诸位大人”,自然就是那些早早将宝押在朱允炆身上的文官集团。
下朝之后,这些文官们同样聚在一起,秘密商讨着今日朝堂上发生的变故,
一个个愁眉不展,百思不得其解。
原本,按照他们的计划,朱元璋应该顺理成章地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一切都将水到渠成,万事大吉。
可谁知,皇帝陛下却突然改了主意,
说什么他的那些儿子们个个都十分优秀,应该从中挑选一位立为太子。
这话一出,顿时让这些文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果皇帝陛下真的改变主意,那他们这些年来的苦心经营,
所有的谋划和布局,岂不都将化为泡影,成为一场空?
想到这里,这些文官们就觉得一阵胸闷气短,心中愤懑难平。
在他们看来,朱标重病,虽然还没回京,但已时日无多,
你朱元璋也是行将就木。
老老实实地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将来由我们这些饱读诗书的文臣来辅佐他治理天下,这难道不好吗?
我们这可都是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啊!
越想越觉得憋屈,众人商议一番,觉得有必要来见一见朱允炆。
想必这位皇长孙殿下此刻的心情,也一定十分难受。
于是,一行人便联袂来到了朱允炆的府上。
听到总管的禀报,朱允炆这才勉强从狂躁的情绪中挣脱出来。
他看着满屋子的狼藉,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还不赶紧将房间里打扫干净!”
他强压着怒火,对那些低着头、瑟瑟发抖的下人们呵斥道。
下人们如蒙大赦,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残局。
不一会儿,满地的碎瓷片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朱允炆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他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习惯性的、温文尔雅的微笑。
“快让诸位大人进来吧,别让他们在外面久等了。”他对总管吩咐道。
总管躬身退下。
片刻之后,一群身着朝服的官员便鱼贯而入,来到了朱允炆的面前。
“臣等参见皇长孙殿下!”
他们整齐划一地向朱允炆行礼,声音洪亮。
朱允炆笑容满面,语气和蔼:
“诸位大人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谢殿下!”
一众官员依言落座。
朱允炆吩咐下人奉上香茗。
众人环顾四周,看着这空荡荡的房间,心中不由得微微一动。
尤其是当他们注意到地面上那些没有彻底打扫干净的细小瓷器碎片时,
心中更是如同明镜一般。
看来,这位皇太孙殿下,对于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是心有不甘啊。
几位官员不动声色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了然。
“皇长孙殿下,可是为今天的事情烦心?”
一位官员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原本脸上还挂着笑容的朱允炆,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
他没想到,自己的心思竟然如此轻易地就被这些老狐狸给看穿了。
他的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之色,但很快又被他掩饰了过去。
不过,还没等朱允炆开口辩解或者掩饰。
这位官员便继续说道:
“不过,皇长孙殿下也大可不必为此忧心。”
“我等明日定会再次上朝,力劝陛下册立殿下为皇太孙。”
听到这话,朱允炆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激动。
但他还是强压着内心的喜悦,故作谦虚地说道:
“多谢诸位大人厚爱,允炆感激不尽。只是,允炆自知才疏学浅,德行浅薄,恐怕难以担当如此重任。”
“而且,皇爷爷说的也没错,我的几位皇叔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年富力强,他们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啊!”
听到朱允炆这番话,在场的官员们脸色顿时严肃起来。
“皇长孙殿下切不可妄自菲薄!须知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立嫡以长,这是自古以来的祖制,也是天下的正道!”
一位官员语气坚定地说道。
“况且,我等也都仔细分析过了,陛下并非真的不想册立殿下为皇太孙,而是在借此机会考校殿下。”
“否则的话,他又何必等到现在才说出这番话来?”
另一位官员补充道。
官员们的这番话,让朱允炆原本已经有些黯淡的眼神,再次焕发出了希望的光芒。
难道说,这真的是皇爷爷对自己的考验?
那位官员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语重心长:
“所以,越是在这个时候,殿下就越要沉得住气,保持冷静。只要殿下能够顺利通过这次考验,臣等坚信,这大明的储君之位,将来必然是属于殿下的!”
听到这些官员们信誓旦旦的保证,朱允炆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着众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既然如此,那这一切就有劳几位师傅了!”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等将来允炆有幸继承大统,一定不会忘记诸位师傅的鼎力相助,定当厚报!”
朱允炆的这番话,也让在场的这些官员们感到十分满意。
他们之所以如此卖力地支持朱允炆,早早地将宝押在他的身上,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位极人臣,光宗耀祖吗?
否则的话,他们又何必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将全部的身家性命都押在朱允炆的身上?
要知道,这储君之位的争夺,可是这天底下最为残酷、最为血腥的事情。
一旦失败,别说是在朝中为官了,
就算是能够保住性命,全身而退,那都是得天之幸,祖坟冒青烟了。
更何况,他们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
寒窗苦读十余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权势?
他们又怎么甘心就这么黯然离场,将大好的前程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