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公里每小时已经接近音速的三分之二,在这个速度下,气流的力量足以撕裂设计不良的机体。
无人机加速前进,机头略微下压,保持高度的同时迅速提升速度。
\"600公里每小时...650公里每小时...700公里每小时!所有参数正常,机体结构稳定!\"
控制室里再次响起掌声,就连一向冷静的周将军也不禁拍手叫好。
\"开始紧急转弯测试,90度高速转弯。\"
这是最危险的测试项目之一,要求无人机在高速状态下完成几乎垂直的转向。
在传统战斗机中,这种机动会给飞行员带来巨大的G力负担,但无人机没有这样的限制。
无人机的左翼骤然下压,整个机身几乎垂直于地面,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角度急转弯。
在场的军方专家们看得目瞪口呆——这种机动超出了任何有人驾驶飞机的能力范围。
\"转弯成功完成!航向已改变90度,所有系统正常!\"
李明远点点头,心中的担忧逐渐消散:\"现在,模拟攻击航线。爬升至3000米,俯冲攻击,最低高度100米,然后急拉起。\"
无人机迅速爬升,在达到3000米高度后,突然俯冲向地面,速度急剧提升。
在场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有人甚至紧张地捂住了眼睛。
\"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300米...200米...100米!拉起!\"
在离地面只有100米的高度,无人机猛地拉起机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角度爬升,整个机身在巨大的气动力下仿佛要弯折一般,但依然保持着结构完整。
\"拉起成功!高度回升,200米...300米...500米...\"
控制室外,观众们终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张主任更是激动地跳起来,大喊大叫:\"好样的!太棒了!我就知道它能行!\"
李明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决定结束测试:\"准备返航,开始着陆程序。\"
无人机缓缓转向跑道方向,降低高度和速度,进入着陆航线。
\"高度500米,速度250公里每小时,进入下滑道。\"
这是最后的考验。
着陆是飞行中最危险的阶段之一,尤其对于首次飞行的新机型。
无人机稳定下滑,速度逐渐降低,机头略微上扬,为接触跑道做准备。
\"高度100米...50米...20米...10米...\"
在一片紧张的注视中,无人机的主轮轻触跑道,扬起一小片尘土,随后是前轮稳稳着地。
整个着陆过程出奇地平稳,没有任何弹跳或偏离。
\"着陆成功!滑行减速中,所有系统正常!\"
控制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李明远松开操纵杆,长舒一口气,额头上全是汗水。
\"测试圆满完成,总飞行时间19分钟28秒,所有测试项目全部通过。\"
走出控制室,李明远迎接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和祝贺。
赵部长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明远,你做到了!这是我们国家航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周将军也上前祝贺:\"李总工,这次测试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神鹰'的表现堪称完美,特别是那个90度高速转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而张主任,则直接冲向已经停在跑道上的无人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它的机身,嘴里念叨着\"好样的,好样的\"。
李明远走到无人机前,也轻轻抚摸着它光滑的表面。
这架小巧而强大的飞行器,凝聚了他和整个团队数周的心血。
\"下一步是什么?\"周将军走到李明远身边,低声问道。
李明远看着远处的群山,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下一步,我们将测试它的真正能力——携带武器的精确打击。\"
周将军点点头,脸上写满了期待。
……
当天傍晚,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报告被送到了领导层。
报告中详细记录了\"神鹰\"无人靶机的首飞成绩,附上了测试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数据图表。
报告的最后一段写道:\"'神鹰'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这一成就不仅具有重大军事意义,更将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神鹰'无人机将成为保卫祖国天空的重要力量。\"
报告被迅速批阅,最高指示只有一句话:\"全力支持,加速发展。\"
在太行山的小机场上,\"神鹰\"无人靶机静静地停在简易机库中,在月光下泛着低调的金属光泽,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等待着展示它真正的力量。
……
无人靶机首飞成功的喜悦还未完全散去,李明远便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
这次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高射机枪火控系统。
研究所的东侧,一栋新建的两层楼房被严密封锁,门口站着全副武装的警卫,没有特殊通行证,任何人都不得进入。
这里就是被命名为\"雷霆计划\"的火控系统研发中心。
清晨六点,李明远推开大楼的玻璃门,警卫立正敬礼。
他点头示意,快步走进电梯。昨晚他只睡了三个小时,但精神状态依然不错。
当前形势的紧迫——星条国的介入只是时间问题,而一套高效的防空火控系统,将是龙国抵抗空中打击的关键。
尽管时间尚早,但大厅里已经有十几名技术人员在忙碌。
大厅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沙盘,精确复制了某个边境地区的地形,包括山脉、河流和村庄。
沙盘四周布满了各种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线缆纵横交错,看起来颇为复杂。
\"李总工早!\"几名技术人员齐声问好。
李明远微笑着点头:\"各位早。昨晚进展如何?\"
\"雷达组完成了最后一台多普勒雷达的校准,计算机组正在调试中央处理单元,预计今天上午可以完成全系统联调。\"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报告道。
李明远满意地点点头,走到沙盘前,仔细观察上面的微型雷达站和高射机枪模型。
这是一个完整的防空火控网络的缩小版,每一个元素都按照实际比例精确制作。
\"主要问题在哪里?\"李明远问道。
工程师犹豫了一下:\"坦白说,是协同问题。雷达可以稳定工作,计算机也能正常运算,但让它们协同工作,实现自动火控...还存在很多技术障碍。\"
李明远并不意外。
在这个年代,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还是个巨大挑战,更不用说实时协同运作了。
\"把各组组长叫来,我们开个小会。\"李明远决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