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到来是有预兆的,不似别的季节那样猛烈而急促。比如许庄后山上漫山遍野的桃花开了,后山腰上的樱花也开了。风吹过的时候,整个后山都变成了粉色的海洋,这是江禾最喜欢的时候。
“你不是说山上很阴森吗?”
许知水看着后山如此美丽的景色,看到山脚下仅有一人宽的小径上落满了粉色的花瓣,他感觉心脏都要化了。夏天的时候,这座山很有神秘气息,冬天的时候则更加深邃,尤其是下雪的时候,那种苍山负雪的巍峨之景,让许知水受到过不小的震撼。
“但是还是很少有人上山。”
“这么漂亮,只能在这看看也太可惜了。”
“等我爸走了,我带你去。”
许知水和江禾脱下厚重的棉袄,换上了较为轻薄的春装。过完十五,还有三天就要开学了。
他和江禾在院子里一起学习。过完年后,江禾就拉着许知水一起学习初中的课本,打算提前在初中的入学考试里取得个好名次。
江禾也有自己的小打算,她听陈欣说,分班应该是按照入学时的成绩优先分配,如果许知水和自己的成绩接近,他们两个人在一个班的概率就更大。
许知水看到数学比江禾更加头疼。
“我要歇一会儿。”
他放下书本,开始揉起了太阳穴。
“奶奶什么时候去种菜呀?”
奶奶今天早上出门去买种子了,顺便去集上买点儿布,化肥什么的。江禾和许知水之前一起合计了一下,打算种一些土豆,黄瓜,南瓜,生菜之类好养活的作物,而且吃着也方便。
“要过几天吧。我大伯可能会去地里给奶奶搭个大棚或者菜架子什么的。”
江禾也放下了书本,见四下无人,直接凑到了许知水旁边。
她总感觉,许知水比去年夏天的时候长高了不少,脸上的棱角也更加明显了。
“我感觉你长高了。”
“有吗?我都不量身高的。”
门槛上有一些刻上去的印子,旁边标了一些数字,那大概是自己的大伯和父亲小的时候被奶奶量身高的时候记下的。
“现在就去量一下。”
两个人站起身,江禾让许知水去院里的一堵墙下等着,她回家拿来了卷尺和小刀。
“来来来,你把拖鞋脱了。”
“脱了好脏……”
“快点儿,不然不准。”
“这学期应该有体……”
“快点儿!”
许知水被迫脱下棉鞋,赤着脚站在墙根,江禾在他头顶上刻下了一条直线,然后展开卷尺,去度量垂直距离。
“好高哦。”
“也不算特别高吧。”
他在那根刻度线旁记下了数字,又刻了个“水”字。
“帮我也量量。”
江禾也脱掉鞋子,就站在许知水站的地方。许知水依样画葫芦,亮出度数,在旁边也很自觉地写下“禾”字。
“比你矮好多了。”
其实并没有矮多少,六厘米看上去很多,许知水和江禾平常并排站在一起的时候,根本就看不出来很大区别。
“我听说女生发育比较晚?你长个子还在后面呢。”
“从今天开始,我要每天喝牛奶。”
江禾暗下决心,吃啥补啥,她还要多吃排骨(会让自己的骨头变高),鸡腿(会让自己的腿变长),鸡爪(会让自己的脚变长,四舍五入相当于长高)。
“加油赶上我。”
“不就高一点吗?马上就超过你。”
老江也过了个舒服的春节长假,他晚上就要离开家乡继续去上班,估计下次回来就是四月份清明或者五月端午的时候了。中午的时候,他特地自己下厨,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叫来两个孩子一起陪着吃饭,又打开了江妈妈去年酿下的一坛桂花酒。
江妈妈知道丈夫心里舍不得。昨天晚上的时候,他和江妈妈相拥在一起,两个人都流了不少眼泪,不过生活还是要继续,作为家里的男人,他必须承担起责任,去赚得多一点的地方打拼,这样娘俩才能过得舒坦。
“你们俩,哎呦,快点儿长大,陪我喝酒。”
江妈妈的桂花酒闻着花香浓郁,入口却十分清冽。
“叔叔去打工的地方是住宿舍吗?”
许知水很好奇。
“和别人一起租的有房子。”
前些年还在工地的时候,老江是住集体宿舍的。一个宿舍挤了八个人,哪怕天天洗澡洗衣服,那股味儿还是不得了。这两年开始坐办公室,就和工友们一起租了房子,也算是改善一下生活质量。
“叔叔辛苦了。”
闻到那股桂花香,许知水也很想尝尝酒是什么味道。
“老爸辛苦了。”
“你瞅瞅你瞅瞅,俩孩子多懂事。”
老江喝得有一点点上头,高兴地望了一眼也在笑的妻子,回头看看许知水和自己的宝贝女儿。这俩孩子真是争气,尤其是听到女儿的“辛苦”二字时,再多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知水啊,你可要和苗苗一起好好学习,今年顺顺利利进初中拿个考前的名次,叔叔在外头也就放心了……”
“老江!”
江禾赶紧给爸爸夹了一筷子菜,他又要开始絮叨了。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爸爸絮叨起来和妈妈不分伯仲。
“叔叔,我还得江禾带着我呢。”
江禾惊奇地瞥了一眼许知水,用眼神问他是从哪儿学到这些话的。许知水得意地挑了挑眉,意思是回答江禾说你猜。
“哈哈哈哈,你们这样,我就放心了。”
晚上老江把车子停在了家门口。许知水帮助江禾一家三口一起把行李搬上了车。奶奶也出门看着他,这也算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孩子。
老江整理好后备箱,跟他们几个道别。
“婶儿,老婆,你俩都回屋,别送了。两家多照应照应,我走了。”
“诶,放心着吧。”
江妈妈从厨房端来鸡蛋面,老江端着碗几口吃干净,就上了车。
江禾抱着妈妈,妈妈也抱着江禾。许知水牵着奶奶的手。鸣了一声笛,就走了。
这样的情节,村上到处都是。很多人家的大人都是过完初七就赶着上路了,像江爸爸这样留到十五过完的,已经是时间很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