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营地的帐篷上,接医护人员的卡车就准时出现在了营地的入口。
车子的引擎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陈哲听到声音后,立刻从房中走了出来。
他迅速地召集了身边的士兵,大声喊道:“大家都行动起来,帮忙把医院的物资装上车!”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搬运药品,有的负责抬运医疗器械。
这些物资对于野战医院来说至关重要,是医护人员们救治伤员的重要保障。
药品和绷带一箱接着一箱地被抬上车子,每一箱都承载着生的希望;医疗器械则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好,生怕在搬运过程中出现损坏。
经过一番忙碌,一共装了两大车物资,车子被塞得满满当当。
随后,那些已经完成使命的帐篷也被士兵们熟练地拆了下来,整齐地打包好,准备运走。
与此同时,20 名女学生在营地的空地上集合。
她们穿着朴素的学生装,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韧和勇敢。
在这段时间里,她们和战士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
现在,是她们返回市区的时候了。
陈哲走到她们面前每人给了两个银元,语重心长地说道:“姑娘们,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回去之后,要好好照顾自己。”
女学生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她们登上了车子,车子缓缓开动,她们站在车尾,向战士们挥手告别。
车子越开越远,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
医护人员也都上了运输营的卡车,他们和医疗器械一起被运回师部,士兵们站在道路两边欢送离去的车队。
在营地的另一边,陈哲仔细地清点着被留下的伤员。
一共有 96 个伤员留在了营地,他们的伤势各有不同,但都需要精心的照顾。
陈哲看着这些伤员,在这 96 个伤员中,有56个需要和船队一起去淀山湖休养。
淀山湖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是一个适合养伤的好地方。
营里的 4 名医护兵,也将分配,经过慎重考虑,陈哲留下了 2 名医护兵跟随部队作战。
这2名医护兵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他们具备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能力。
另外 2 名医护兵则跟随船队照顾那些前往淀山湖休养的伤员。
他们带着满满的药品和粮食,登上了船只,准备前往淀山湖。
就在营地忙碌地进行着各项安排的时候,张小亮带着一个班的士兵已经在清晨出发,前往苏州接王伟回来。
部队里还有一些带不走的物资,这些物资对于部队来说虽然暂时用不上,但也不能随意丢弃。
陈哲安排士兵们把这些物资装上了船。
这些物资有粮食、弹药、衣物等,它们被整齐地堆放在船舱里。
吃过中饭之后,部队营地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一场实弹射击考核即将拉开帷幕。
这次考核可绝非寻常,各连要在这次考核里精心挑选出一批神射手。
这些被选中的神射手,他们将会配备全营最好的步枪,然后摇身一变,成为令人敬畏的狙击手。
在战场上,狙击手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致命猎手,每一颗子弹都可能改变战局走向,所以这次考核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和渴望。
与此同时,陈哲组织了一些班排长和的炊事排人员,他正在营地的一角教授无烟灶的挖掘方法。
他可是个野外生存的行家,最近一直在教炊事排的兄弟们挖野外无烟灶。
他一边耐心地讲解着无烟灶的原理和构造,一边亲自示范着挖掘的步骤。
只见他熟练地用铲子在地上挖出一个特定形状的坑,然后巧妙地设置通风口和烟道。
炊事排的兄弟们围在他身边,眼睛紧紧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陈哲还时不时地停下来,解答大家的疑问,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炊事排的兄弟们逐渐掌握了挖野外无烟灶的技巧,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李琦和陈凯忙碌了一上午,把需要安装消音器的枪支螺纹都刻好,并把剩下的汤姆森都装上了消音器,那支狙击步枪也被装上了消音器。
陈哲把两支短管毛瑟手枪给了李琦和陈凯,他们被编入了通讯班,平时帮忙搬运物资。
此外,他还在全营范围内精心挑选出了 20 名士兵,以此来扩编原本的警卫排。
经过一番调整后,原来的 6 名战士被编入了一班,由顾国荣担任班长。
这个班的装备十分精良,配备了 5 支汤姆森冲锋枪以及 1 支狙击步枪。
而新加入的 20 人则被平均分成了两个班,每班各有 10 人。
其中,二班的全班成员都每人配备了 mp28 冲锋枪,班长由陈一桥担任;三班的全班成员则每人配备了一支毛瑟 1932 手枪和一支战壕枪,班长是林佳杰。
这样一来,整个警卫排的编制得到了显着扩充。
更重要的是,这个警卫排在战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迅速扩编为 10 个班。
届时,二班的全体成员都将担任班长,三班的全体成员则担任副班长。
只要及时补充新兵,警卫排就能迅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巷战的时候,警卫排就如同尖刀一般锐利。
他们强大的火力完全可以压制住一个日军小队,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枪支都发下去了,这次买回来的防弹背心也优先给了二班和三班,剩下的10件防弹背心给了一连。
王伟下午回到驻地时,陈哲正等着他。
陈哲告诉他,由于目前通讯联络方面人手不足,所以希望王伟能暂时负责这一工作,王伟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驻地度过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后,第二天早上,陈哲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加餐!
不仅如此,他还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条装米的背带和一个日军罐头。
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战士们都感到十分高兴,也为接下来的任务增添了一些动力。
早餐后,张小亮和秦明带领着船队早早地出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淀山湖镇。
按照计划,张小亮要先安排好船队,然后再骑自行车返回驻地。
与此同时,留在驻地的三个连也有自己的任务。
今天上午,他们需要帮助村里的人们清除掉他们生活过的痕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村里因为曾经有国军驻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下午,张小亮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骑着自行车回到了驻地。
紧接着,全营开始忙碌起来,士兵们迅速地收拾着行装,准备离开这个已经待了一段时间的村子。
村长和为数不多的村民们得知部队即将离开,纷纷前来送行。
他们站在村口,默默地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脸上透露出一丝不舍和伤感。
陈哲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目光扫过这些善良的村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这些日子以来,村民们对他们的照顾和支持,让他深感温暖和感激。
他转身对身后的李副营长说道:“把我们带的粮食拿出来一些,分给这些村民们吧。”李副营长立刻照办,将一部分粮食分发给了村民们。
陈哲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些大洋,递给村长,说道:“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给每户人家都发一个大洋吧,感谢他们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帮助。”
村长连忙推辞,但在陈哲的坚持下,还是收下了这些大洋。
陈哲还特意叮嘱村长,如果有亲友在附近的话,可以让他们去躲一躲,以免受到牵连。
村长感激地点点头,表示一定会转告其他村民。
一切准备就绪后,部队在村民们的目送下,缓缓地离开了村庄。
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队伍渐行渐远,留下了一片宁静的村庄。
天黑之前,陈哲带领着独立营顺利归建。
全营除了去淀山湖的 56 人外,还有 289 人。
他们的归建,为521团增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