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后半篇文章的武器介绍时,宋修齐也有些诧异。
但毕竟是朝廷三品大员,见多识广,波澜不惊。
虽然以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可如今边疆大战,每战死伤的士卒不计其数。
只要这三弓床弩威力属实,哪怕不能力挽狂澜,但只要有助于战事,他就愿为此子破格一次。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顺着文章往下看去,还提笔圈了几个他觉得写得不错的文句。
待看完最后一句,宋修齐吩咐道:
“向教授,你亲自去将此考生其余两份答卷找过来!”
也许,他知道这考生是谁了!
向维领命去办事。
趁着这段时间,宋修齐将答卷上,其余的四篇文章都给看了一遍。
熟悉的风格,特别的论调,与众不同的思维,这让宋修齐更加确定心中所想。
考生考一场,考官改一场。
前两场改好的答卷,此时就在偏厅,按照成绩从上往下摞着。
向维根据糊名后的标记去找,本以为要找很久。
谁知道。
两张答卷都在最上头。
卷头处,清清楚楚的落着宋修齐朱红色的笔迹:
第一场第一名、第二场第一名。
向维:……
“莫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向维隐隐猜出了试卷的主人。
再结合那人的性格和经历。
他觉得还真可能是那人的答卷。
但紧跟着,向维睁大眼,抓住了关键点:
所以那三弓床弩能射千步不是玩笑,是真的!
想到自己那跑去西北战场找死的长子,向维当即认识到了这东西的重要性。
他赶忙将两份答卷带走,几乎是塞一般递给了宋修齐,得了宋修齐一个不解疑惑的眼神。
但向维却管不了那么多,只催促宋修齐阅卷。
军械事关战争胜负;
战争胜负又事关大炎安危;
宋修齐不敢耽搁,只埋头阅卷。
看到卷头的标记,他更加确信心中所想。
匆匆浏览完所有文章,宋修齐将三张答卷放在一起,沉默两息,最后下令:
“命所有阅卷官统统来此议事!”
闻令,以青阳知府萧正为首,包括向维在内的十二名阅卷官,全部停下手中工作,齐齐站在了宋修齐身前。
宋修齐也不废话,直接道:
“边疆战事胶着,大炎风雨飘摇,今有乡试一考生,文采斐然,又心怀报国之志,于乡试答卷之上献军械。”
“虽大炎建国至今,首出此况,然本官体士卒之难,念报国之心,愿为此子破例。”
“今召诸位,便是要与诸位共阅此子答卷,议定解元之位归属。”
第三场的答卷都还没改完。
宋修齐说的客气,名为议定,其实就是要破格选这人为解元了。
虽然宋修齐是主考官,有资格直接拍板。
但有些流程,还是得走的。
何况,此次从朝廷派来清河省的考官团,除了宋修齐外,还有两个官职不低,又爱较真的名仕大儒。
该给面子还是得给的。
“此人前两场排名均为第一,就不必再议了。”
“诸位只用看这第三场的答卷即可!”
宋修齐话落,就将答卷交给他们,让他们挨个翻阅。
原本,还有个姓秦的大儒觉得宋修齐此举不妥,有偏袒之嫌,眼刀不住射向宋修齐,甚至连回去上奏弹劾宋修齐的内容都想好了。
但他刚想开口怼人,就听到了这话。
当即,所有不悦烟消云散:
“老夫先来。”
秦镶直接挤走了萧正,自己拿过答卷来看,边看边默念,下巴上的胡子一抖一抖的。
搭配上严肃的脸庞和消瘦的身形,有种反差的可爱,看起来极为讨喜。
萧正被挤走也不生气。
秦镶虽然与他同为从四品,但人家是国子监祭酒,桃李天下。
别说他了,年轻的时候,连熙和帝看不顺眼了,都是当面怼的。
也就是现在年纪渐长,收敛些罢了。
但萧正也不想去触这个霉头。
很快,秦镶看完了手上的文章。
答卷交给下一个人,他则是不等宋修齐开口,直言道:
“以此子之才,堪为解元。”
“老夫博览群书,可这三弓床弩也是闻所未闻。”
“且此物定是要送往军器所制造,一旦为假,我等被人嘲笑有眼无珠事小,若是耽误了边境战事……”
那可就不一样了。
说不准,此次乡试的主考官从上到下全都得问责。
为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军械和一个不知什么人的考生,冒这个风险?
值不值呢?
想是这么想,但秦镶也是惋惜:
“倘若此子规规矩矩作完最后一篇文章,解元之位,当属此子。”
前面的文章写的真不错。
只可惜……
最后一道时务策,埋了个雷!
众人轮番看完答卷,也各有看法:
“大炎如今所用之三弓弩,与此子描述之形状相似,但也不过射出三百步,从未听闻有什么射程千步之远的床弩,定然是无稽之谈!”
“此子文采过人,然最后一篇文章,不仅有沽名钓誉之嫌,更有欺君犯上之险。依下官之见,若宋大人看好此子,可取中,然不得为解元。”
“大炎立国百年,从未有过在乡试献宝之事,真假难辨,此子不可取中。”
“如能验证这三弓床弩为真,此子必为解元。”
……
大多阅卷官与秦镶的看法一样,还有几个中立派。
只有看出答卷主人的向维和萧正极力为苏润争取解元之位。
向维当然知道苏润不是无的放矢之人。
前两个月周年上战场,听说他们还送去了一部兵书。
此番献宝,定也是忧心国事。
而萧正则是听儿子说过苏润近来打了个小的物件每日研究武器,还试图跟他们讨论,只可惜清逸都听不懂。
萧正看着手中答卷,暗道:
估计就是此物了!
可惜,众人皆醉我独醒,哪怕心里知道此物为真,嘴上也不能说。
众人争论半晌,最后宋修齐道:
“若能证明此物为真,此子可为解元否?”
对此,众人回答倒是一致:“可!”
“好!”
宋修齐点头,提起朱笔,在第三份答卷卷头,落笔写下六个大字:
“第三场第一名。”
“宋……”有人觉得不妥,嘴刚张开,就听宋修齐道:
“这最后一篇文章,本官给他担保了!”
“立刻揭开糊名,命此子来考场,论此物真假。”
“若陛下怪罪,本官一力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