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1年正月,春节即将来临,整个南国境内充斥着一片安详与和谐。
“婉儿,今年的烟火晚会要来了,你要去看看吗?”沈清脸上满是兴奋的笑容说道。
“好哇,那咱们到时候一起。”宋婉儿眼里闪着星星说道。
“太棒了,说定了咱们明晚一起去。”
南国境内的习俗与中原地区大差不差,都是一脉相传承过来的,有些习俗自然而然的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进入现代化发展,一个还是农耕时代的发展,环境不同,习俗一样。
两人约定好后就回去准备了。
烟火晚会这天,二人走在人来人往的小城中。
街头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各种各样的形状,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花灯挂满了整个街头,将整座城市包装的梦幻一般美丽,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之中,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在街上走着。
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的声音响彻整条大街小巷,两人就这么静悄悄的走着,看着热闹非凡的街道,深深的震撼着他们。
街道上一个西方白人说道:“瞧,你们看,这就是南国人的节日,多热闹呀!”
“哦,是呀,我都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呢,多么繁华的地区呀,与我去过的清国简直就是不能相比。”另一个白人说道。
“别拿清国跟南国比,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你们看看,南国人过年真是热闹非凡。”
“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法兰西有无数向往南国的人了,因为这里太美了,太繁荣了,我感觉到非常的无忧无虑!”
“我也是这个意思,你看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品质精美的瓷器、丝绸,南国太富有了。”
“对,我也是这样想的。”
沈青和宋婉儿来到了一处河边,河里到处都是美丽的荷花,河边人来人往的卖各种东西的都有,许多地摊主叫卖着。
“婉儿,看那艘船,咱们上去搭坐一下去。”沈清见河边的许许多多的木船只说道。
“好呀!”宋婉兴奋的说道。
为了更贴近古代社会,特意用木船来载人,船上张灯结彩的,无比的美丽。
沈青和宋婉儿乘上了木船,船只渐渐的向河中游去。
他们来到了船边甲板上,撑着扶手,看着河上的荷花和河道两边人来人往,张灯结彩的风景。
宋婉儿感叹道:“好美啊,今年的烟火晚会这么美丽。”
沈清说道:“那可不,今年的特别美,往年的也不差。”
“确实,往年的是美,可总觉得缺少了点东西,今年倒是没有了。”
“亲爱的,因为今年有我在你身边,往年你一个人多孤单呀!”
“切,就会贫嘴!”
路过一座石桥时,桥上面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
“这座桥让我想起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织女为了跟牛郎在一起,不惜违背天庭规定,与牛郎在一起,最后遭到了天庭的惩罚,降下了一条河把他们天人永隔了
即便如此,牛郎没有放弃,他的坚持感动了王母娘娘,决定让他们每年农历初七的时候相见一次,相见的地点就是喜鹊搭建好的桥上,你说咱们以后会像他们分开吗?”宋婉儿说道。
“不会的,咱们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不会分开的,就算是神也别想让咱们分开。”沈青坚定的回答道。
“嗯,有你真好!”宋婉儿靠在沈青的怀里说道。
突然,一声烟花炮火声响起,紧接着无数的烟花炮火都响了起来。
二人都向黑夜的天空中看去。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无数的烟花从天空中爆炸开来,变成了美丽的图案。
哇!烟花爆炸的那一刻,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许多人为之惊叹不已。
烟花爆炸继续,一些西方白人看到惊叹连连。
“南国人的习俗真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白人感叹道。
“我也是,还有河上的船只和人一样,让我永远也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了。”
“来南国一趟不容易,去船上看看吧,跟这些河道上漂流的船只一样。”
船上的沈青和宋婉儿两人依然相拥着。
“好美的烟花,好漂亮,令人不由自主的沉醉在了其中。”宋婉儿说道。
“婉儿,你真美!”
“油嘴滑舌!”
今年的烟花,真美啊!
两人沉浸在这其中无法自拔。
一对佳人在月光和烟火的照耀下,相互温存着。
另一艘小船之上,两名白人站在甲板上撑着扶手看着这美景。
“我决定了,以后我要永远的定居在南国,这里的一切真是太让人着迷了。”
“听说这习俗是南国人流传中原王朝的习俗下来的!”
“很正常不是吗,可惜我们西方没有这么漂亮传统的节日,根本无法跟他们的相比!”
“毕竟是从古老的东方帝国遗传而来的,比不过很正常。”
“有些可惜,几年前我去过清国,英吉利发动了通商战争,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开放通商口岸,我们才有机会进入清国。”
“想这么多干什么呢,这种美景可不常见,好好的享受这一刻吧,一年才有一次呢。”
“你说的没错。”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发生着。
就连辛勤工作一整年的国家领导人都在这一天放松着。
众多领导干部们各回各家,陪着自己的家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春节。
新的一年,代表着新的风气,新的美好的未来,表示着旧时代的离去,新时代的到来。
一年的工作辛勤劳累结束了下来。
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年夜饭,吃春节晚饭,非常和谐美好。
中原王朝一般只在盛世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明朝,它是所有中原王朝里面闹的元宵灯节烟火最为热闹的一个朝代,灯火烟花在这一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无论是洪武、永乐、仁宣,亦或者是之后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从来都没有取消过这一节日,反而还会热闹非凡。
朱姓皇帝非常看重这一节日,因此明朝年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